×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

1星价 ¥15.4 (5.5折)
2星价¥15.4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9191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4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64919139 ; 978-7-5649-1913-9

本书特色

胡山林著的《心何以安心安是家》分上中下篇。上篇写家园何在,分为西方人的天堂与乐园、中国人的仙境与乐土、理想世界的失落与重建、理想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中篇写追求心安的人。下篇写心安于理得。围绕”心安是家”(苏轼),叙述生活(历史和现实)与艺术中以心安为至上追求的人的事迹。

内容简介

  做人、做事要讲良心、凭良心,而不能没良心、坏良心,是中国人公认的精神信仰与道德底线。换句话说。良知、良心关乎灵魂归宿,关乎心之所安。  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做所当做,想所当想,敬畏所当敬畏,为社会为他人尽其所能释放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在明知不该的诱惑面前,头脑要清醒,多想后果,把可能出现的恶果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头顶,心坚决点,不存侥幸之想,杜绝“一念之差”;万一有错了,失足了,赶紧反省,诚心忏悔,坚决改正。这样就能永远立于心安之地,由此看,心安其实很简单。

目录

上篇 家园何在
人类追寻的精神家园往往是设想中的理想世界
一、西方人的天堂与乐园
二、中国人的仙境与乐土
三、理想世界的失落与重建
四、理想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中篇 追求心安的人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历史、现实中人
(一)乐喜:以不贪为宝
(二)刘宠:一钱太守
(三)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四)诸葛亮:崇高源于执着的精神追求
(五)陶渊明:“任真”“固穷”心自安
(六)杜甫:忠爱缠绵为心安
(七)苏轼:面向宇宙的沉思使世俗的心灵得到安宁
(八)冯友兰:视学术为生命,书写不完心放不下
(九)黄万里:良知良心是立身处世的*高原则
(十)史铁生:当代*有灵魂的作家
(十一)出租车司机夫妇:敬畏良心
(十二)孙水林、孙东林: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
(十三)徐月胜、许涛:草根阶层的诚信
(十四)王中霞:机舱清洁员两年交还失物价值百万
(十五)曹德旺:亿万富翁、大企业家与不识字的结发妻子不离不弃
(十六)兰越峰:坚持医德底线,受尽迫害终无悔
二、艺术作品中人
(一)精卫: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而后心安
(二)关羽:拒绝一切贿赂,坚持人格操守
(三)唐成: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四)贾宝玉: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五)隋抱朴:为良心安宁无条件结束一切旧怨
(六)《咱爸咱妈》中乔家人:亲情重如山
(七)周晋:千万别做亏心事
(八)聂致远:“唯一的理由,就是心灵的理由”
(九)浮士德:在永无休止的追求中安慰自己的灵魂
(十)冉阿让:良心就是上帝
(十一)聂赫留朵夫:从犯罪到赎罪的“复活”之旅
(十二)《心》的主人公:即使是胜利者,心若不安,生活就成了自我惩罚
(十三)辛德勒:良知指引,从纳粹虎口中救出一千多名犹太人
(十四)《泰坦尼克号》人物群:人类良知的典范
(十五)哈罗德·弗莱:一个人的朝圣

下篇 心安于理得
得理方能心安
一、对于群体而言,“理”的内涵是多元的
二、对于个体而言,“理”的内涵是丰富的
三、“理”属心,属灵,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
四、坚守“理”,心就安
五、只要寻找,家就在你心中
附录
佛教与心安:我对佛教的理解
结语
心安其实很简单
展开全部

节选

  《心何以安心安是家/心何以安系列丛书》:  二、中国人的仙境与乐土关于理想世界在中国文学与宗教中的演变,葛兆光教授曾从史的角度,专门作过考察。考察结果载于《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冲,题目是:从出世间到人世间:中国宗教与文学中理想世界主题的演变。  早期中国人心灵中的理想世界与西方的“天堂”相类。例如《庄子》、《楚辞》及《山海经》里的“山”。《庄子》想象“藐姑射山”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飞、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的仙人;《淮南子》想象中的“昆仑山”,人可以登之而不死。在这一类理想世界里,“山”是一个象征,神奇美妙却难以攀登,而且远离尘寰。与“山”相类的是“岛”,即海上的“山”,著名的有蓬莱、方丈、瀛洲,仙岛上风景奇美,遍地异花仙草,仙人们欢乐幸福,长生不老,类似西方的伊甸园。  以上的“山”或“岛”是道教的理想世界,这一世界是诱人的,但却与凡人无缘,而且到达它的途径又极为艰难。世人只能在期望中怀着绝望,在绝望中又怀着侥幸的期望,招惹得人心痒无搔处。  比起道教来,佛教理想中的极乐世界虽然单纯却更加诱人。佛教的理想世界是“西方净土”、“灵山净土”,也叫“极乐世界”。在极乐净土中,到处都是希见的奇珍异宝,微风吹动宝树发出人间闻所未闻的“微妙音”,而且更重要的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了解脱和超越,可享永生永世之幸福。但往生极乐世界却极不容易,修炼极其艰苦繁难,需要信仰者坚毅隐忍,一心不乱方能靠近。但无论你怎么靠近都不会到达,它总是与人间世界悬隔很远。“仙山”、“仙岛”、“仙境”、“极乐净土”以其远离人间的自由、永恒与幸福,成了宗教及文学热情歌颂的对象。人有一种难以改变的痼疾,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珍贵,越是看不清的世界越美妙,海市蜃楼式的景观常常令人梦寐以求,而“梦寐以求”四个字恰巧说明只是“南柯一梦”式的子虚乌有。可是,宗教正需要那种与人世悬隔的“彼岸”来维系人的信仰。没有这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世界”,信仰者会失去追寻的目标也会失去追寻的动力。“理想世界”与人间世界靠得太近,它也会失去诱人的光环和幻想的色彩,那座彼岸的海市蜃楼可能是假相,但千万不可戳破,否则理性会看破一切,道德、精神便无以维系。所以人们需要有这样一个尽善尽美又远离人间的“理想世界”,成为追求的对象。于是,中国古代诗歌、小说中“遇仙”、“游仙”的诗作不绝如缕,其代表人物如李白,有一百多首诗写的就是这种出世间的理想世界,幻想自己周游仙山仙岛,与诸仙人为友,甚至幻想自己本来就是谪到人间的仙人。  仙境也罢,净土也好,毕竟离现世太远,与理智相悖,于是,注重现实、现世的儒家为世人设计出了另一番“理想世界”,即“大同世界”。孔子说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总之,在这个大同世界里人人有道德,人人得其所,人人无私心,人人尽其力,这样就能使天下太平,纷争平息,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富足,君主不过分干预,官吏不过分盘剥。  ……

作者简介

  胡山林,生于1951年,河南省方城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信阳学院特聘教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有《文学欣赏导引》、《文艺欣赏心理学》、《寻找灵魂的归宿》、《文学艺术与终关怀》、《文学与人生》、《文学概论》、《文学欣赏新编》、《地之思》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