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二卷

包邮中国政治哲学史-第二卷

¥61.5 (5.7折) ?
1星价 ¥61.5
2星价¥61.5 定价¥10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425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28页
  • 出版时间:2017-03-01
  • 条形码:9787300242545 ; 978-7-300-24254-5

本书特色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令“独尊六经”,儒家仁义之道成为王朝立国的价值基石。王莽受禅与改制,儒家仁政理想与现实政治效能之间的张力得以检验。记录汉代讨论治国根本思想的《白虎通义》,明晰了关注性情、风俗、礼乐以复三代之治的教化政治学。道教经典《太平经》倡导基于自然政治价值而追求太平理想之治的自然政治哲学。隋末唐初,王通需要面对和思考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华夏正统与王道道统问题。唐代韩愈提出了仁义道统说和文化中国论。北宋时期,王安石推明天道以革新人事,他的新学提供了一套用于变法的政治哲学。同时,司马光以礼治思想重构家国秩序。南宋时期的朱熹,勾绘了一个仁义流布的天理世界。而同一时期的浙东学派,则以经世之学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儒学为仁义之道开辟道路重构政治制度的代表。本卷所选取的政治哲学主题,是儒家占主导地位局面下中国政治哲学发展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体现了儒家政治哲学所面临和应对的种种具体处境,也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坚守仁义价值的内在品格和变通应世的理论活力。

内容简介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令“独尊六经”,儒家仁义之道成为王朝立国的价值基石。王莽受禅与改制,儒家仁政理想与现实政治效能之间的张力得以检验。记录汉代讨论治国根本思想的《白虎通义》,明晰了关注性情、风俗、礼乐以复三代之治的教化政治学。道教经典《太平经》倡导基于自然政治价值而追求太平理想之治的自然政治哲学。隋末唐初,王通需要面对和思考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华夏正统与王道道统问题。唐代韩愈提出了仁义道统说和文化中国论。北宋时期,王安石推明天道以革新人事,他的新学提供了一套用于变法的政治哲学。同时,司马光以礼治思想重构家国秩序。南宋时期的朱熹,勾绘了一个仁义流布的天理世界。而同一时期的浙东学派,则以经世之学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儒学为仁义之道开辟道路重构政治制度的代表。本卷所选取的政治哲学主题,是儒家占主导地位局面下中国政治哲学发展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体现了儒家政治哲学所面临和应对的种种具体处境,也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坚守仁义价值的内在品格和变通应世的理论活力。

目录

前 言(彭永捷)
**章 董仲舒论天人之际的治道(秋风)
**节 董仲舒之问题意识
第二节 元:更化的动力
第三节 天人之际
第四节 以民从君,以君从天
第五节 法天而治
第六节 德教
第七节 学校、选举与士大夫
第二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王莽“受禅”与改制(曹婉丰)
**节 从尧舜禅让到王莽“受禅”
第二节 经典诠释与秩序建构
第三节 再辨德与位
第四节 得天下与治天下——政权合法性的建立与维系
第三章 《白虎通义》的教化哲学(秦际明)
**节 三统论
第二节 礼乐论
第三节 纲纪论
第四章 《太平经》的自然政治哲学(秦晓慧)
**节 自然政治哲学
第二节 自然政治哲学渊源
第三节 《太平经》的自然思想
第四节 太平之世的政治理想
第五节 “致太平”的施政原则
第六节 政治实践——黄巾起义
第五章 王通的正统论与道统论(刘璞宁)
**节 王道正统论
第二节 王道道统论
第六章 韩愈的仁义道统论和文化中国说(杨汝清)
**节 唤醒儒家的古文运动
第二节 世存经典辨华夷
第七章 王安石的新外王政治哲学(梁涛)
**节 北宋儒学的整体规划与引庄入儒——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历史、思想背景
第二节 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王安石的政治哲学建构
第三节 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定位与评价
第八章 司马光的礼治政治哲学(段海宝)
**节 国家治乱本于礼
第二节 礼治秩序
第九章 朱熹的天理秩序(岳晗)
**节 天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节 亲亲、尊尊—理想家庭秩序的设计
第三节 格正君非的政治设计
第十章 南宋浙东学派的经世哲学(任锋)
**节 观察浙东学派的新视角
第二节 浙东学派的法度论
第三节 治人主体的政德养成问题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历史观和浙东道论中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取向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分析政治哲学(王心竹)
**节 以三代之治为理想目标的政治设计
第二节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具体落实
第三节 民主启蒙还是传统民本:围绕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论争
索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彭永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儒学与传统文化、中国政治哲学史、儒教研究。主要著作为《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纵横家》,合著有《中国道家》《中外儒学比较》《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君子国智慧——韩国哲学与21世纪》《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主编有《人文奥运》《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中国儒教发展报告 (2001-2010)》。
梁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著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秋风 本名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儒生文丛”第二辑之一)、《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任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政治思想史》(季刊)学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儒家传统。博士论文为《南宋儒家经制之学的兴起:论薛季宣和唐仲友的经世思想》,代表著作为《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编著有《儒家与宪政论集》。
王心竹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儒家与传统文化。主要代表作为《理学与佛学》、《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合著)。 段海宝 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副编审,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司马光哲学思想新探》,合著有《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代表论文有《司马光中和思想试论》。
杨汝清 苇杭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孝道与礼乐、书院文化、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著有《〈孝经〉与成功人生》,代表论文有《以孝治天下——儒家治国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可行性初探》《传统孝道与现代法治》。
曹婉丰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禅让与改制》,代表论文有《从经典诠释到秩序建构——以王莽依经改制为中心》。
岳晗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国政治哲学史、儒家传统文化。博士论文为《朱熹政治哲学研究》,著有《家国情怀:儒家与族谱》,代表论文有《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当代书院复兴》《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华文化复兴》。
秦晓慧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自然与太平——〈太平经〉自然政治哲学发微》,代表论文有《“欲而不贪”——论孔子节欲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益》《生命的困苦与超越——论庄子的生命智慧》。
秦际明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与儒学、蜀学研究、汉代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白虎通义〉研究》,代表论文有《作为经学研究方法的政治哲学与经世观念》《论汉代经学师法、家法与学官制度》。
刘璞宁 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区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哲学、隋唐哲学。硕士论文为《重塑王道——王通政治哲学研究》,代表论文有《王通的政治道统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