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163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4页
  • 出版时间:2017-07-01
  • 条形码:9787552016338 ; 978-7-5520-1633-8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毒品在中国发生、发展到泛滥的历史过程。作者运用中外大量的资料, 描述了鸦片战争前鸦片在中国的流传及其社会影响, 叙述了近代中国毒品侵害的事实与后果, 并讨论毒品泛滥的原因, 总结新中国初期禁毒成功的历史经验。

目录

前言
**章毒品及其历史
**节毒品和毒品的种类
第二节罂粟的世界种植史
第二章鸦片在古代中国的流布
**节唐宋元时代的罂粟及其药用
第二节明清时代的鸦片
第三章罪恶的鸦片贸易
**节葡萄牙人对华输入鸦片时期
第二节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
第三节英国商人贩运鸦片时期
第四章烟毒的泛滥与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
**节禁烟与贩烟
第二节鸦片烟毒的泛滥及其后果
第三节彪炳千秋的禁烟运动
第五章悲壮的鸦片战争及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节改变历史的鸦片战争
第二节战后鸦片走私的发展
第三节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第六章洋药进口的高峰与土烟的日趋发展
**节上海时代
第二节外国鸦片的进一步泛滥
第三节黑风毒雾遍中华
第七章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
**节烟毒的进一步泛滥
第二节清代第二次禁烟运动
第三节民国初年的禁烟斗争
第八章军阀与烟毒
**节1917—1927年的毒况
第二节1925年:国内鸦片战争年
第三节上海法租界:中国**毒窝
第四节民间禁烟运动的继续发展
第九章南京国民政府“寓禁于征”政策下的毒品泛滥
**节特业、特货、特税
第二节地方势力的烟政
第三节1927—1934年:烟毒顶峰时期
第四节烟毒弥漫的西南
第十章禁烟幌子下的毒品泛滥
**节六年禁烟计划前期
第二节禁烟内幕
第三节日本侵华与毒品
第十一章抗战时期的烟政
**节六年禁烟后期
第二节日军占领区的毒品泛滥
第三节国统区的鸦片
第十二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毒品与新中国的禁烟运动
**节战后国民政府的烟政
第二节国统区毒品的再度泛滥
第三节新中国的禁毒运动
第十三章港台金三角的毒况
**节香港世界毒品中转站
第二节台湾的毒况与戒毒
第三节毒品王国金三角
第十四章当代中国的毒况和禁毒斗争
**节毒潮再兴
第二节禁毒斗争的展开
附录一
附表一外国鸦片及其他毒品输入中国状况
附表二中国近代罂粟种植面积和土烟生产状况
附表三中国近代吸毒者数量统计
附表四中国近代亩产鸦片统计
附录二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拂霖国的底也伽罂粟及其制品的传入,始于唐代。
《旧唐书》列传第198卷载:“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拂霖遣使献底也伽。”经德国学者夏德(Friedrich)以及中国学者岑仲勉等的研究,“拂霖”是伊兰语Frwm、突厥文Purum等的译音。拂霖也称大秦,即东罗马帝国,其中心位置约在今叙利亚。唐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大举扩张,拂霖已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
“底也伽”(古音为te ya ka),是当时西方的珍贵药品。希腊语为θηριαπα。(F. Hirth: 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 p.227)据阿拉伯史家称,底也伽相传是公元前2世纪由小亚细亚本都王国的国王米特拉达悌六世研制成功的。上等的底也伽产自伊拉克的巴格达。西方自古就认为,底也伽是万能的解毒药,这种由600种物质制成的丸状药,其作用可解除除蝮蛇毒以外的一切毒物之中毒。它的主要成分是: 鸦片、龙涎香、缩砂、肉豆蔻、肉桂等,鸦片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由上可知,含有鸦片成分的“底也伽”,是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
唐代时,正在急速扩展中的阿拉伯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据史书记载,唐时,阿拉伯向中国派遣正式使者的就有37次。阿拉伯人主要是经陆海两路前来中国的。陆路由著名的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海路则是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书于10世纪上半叶的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亚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这种交流的规模即使是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在长安、广州、泉州等地经商的阿拉伯人不下万人。如天宝年间(742—756年),刘展作乱,平卢副大使田神功到扬州镇压,曾“大掠居人资产”,“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旧唐书•邓景山传》;《新唐书•田神功传》。。由此可见阿拉伯人之众。阿拉伯人带来了象牙、棉花、白糖、宝铁等特产,也带来了罂粟和含有鸦片的药物。
乾封二年阿拉伯使者贡献底也伽,为文献上可征的含有鸦片的物品进入中国之*早记录。但中国人对鸦片的认识却要早于这一文献记载。由苏敬等编修的《唐本草》,成书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内载“底也伽”: 底也伽,味辜苦,平,无毒,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云是诸胆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胡人时将至此,亦甚珍贵,试用有效。新附)。这本世界上**部官修药典的成书,比史载的阿拉伯人献底也伽还要早8年,而且明确地记载了它的药用效果。当然严格而言,作为解毒药的底也伽,虽含有鸦片,并非纯鸦片。根据欧洲来华传教士的记录,在17世纪的大马士革,“土人制一药甚良,名的里亚加,能治百病,尤解诸毒。有试之者,先觅一毒蛇咬伤,毒发肿胀,乃以药少许咽之,无弗愈者。各国甚珍异之”。北宋苏颂所编的《图经本草》记:“又有底也伽,是西戎人用诸胆和合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今南海或有之。”可以推测,宋朝时,是由海路输入底也伽的。直到清代,外国还有向中国朝廷进献底也伽的记录。
通过底也伽在中国的流传史,我们知道了,在公元7世纪的上半叶,即唐朝初时,底也伽——一种含有鸦片成分的药品——已进入中国了。
“马前初见米囊花”阿拉伯人在献底也伽的同时,也将罂粟送到了中国。对鸦片史颇有研究的中华国民拒毒会会长罗运炎指出:“罂粟的种子,即由阿拉伯商人,携入中国。”不久,中国人就开始种植罂粟了。成书于开元时期(714—741年)的《本草拾遗》中,作者陈藏器引述前人嵩子之言说:“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生活于文宗时期(827—840年)的郭橐驼,也具有种植罂粟的经验。他在《种树书》里写道:“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
由于罂粟花异常娇艳,唐人们已开始种植作为观赏花卉了。郭震有诗《米囊花》:“开花空道胜于草,结实何曾济得民。却笑野田禾与黍,不闻弦管过青春。”诗人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唱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愁客今日散,马前初见米橐花。”以上的“莺粟”“米囊”都是罂粟的别称。郭橐驼为长安人,郭震虽是魏州贵乡人(今河北大名人),却担任安西(在天山以北)大都护和朔方(今宁夏灵武)大管家,雍陶是成都人,由此可见,至少那时的陕西、新疆、宁夏、四川等地已经种植罂粟了。但,雍陶所言的“初见”,又表明罂粟的种植尚不普遍。生活在晚唐时代的张钴在《江南杂题三十首》中写道:“碧抽书带草,红节米囊花。”由此可知,江南地区也开始种植罂粟了。

作者简介

苏智良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禁毒社团上海市自强服务总社创始董事等。著有《中国毒品史》、《日军“慰安妇”研究》、《上海城区史》(主编)、《抗战内迁实录》等。曾获得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决策咨询奖一等奖,以及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首届名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