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308112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2cm
  • 页数:169页
  • 出版时间:2017-06-01
  • 条形码:9787213081125 ; 978-7-213-08112-5

本书特色

  在当代中国学人的视野中,有个名字总是若隐若现地在人们的面前闪过。人们似乎知道他,但似乎又不太了解。他就是马丁·布伯,当代重要有影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布伯的关系本体论是要在西方哲学中重建永恒之你这个维度,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存在意义之源泉,才能抑制膨胀的自我,才能正确对待世界。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院长   1923年,马丁·布伯发表了他的小书《我和你》。这是本很有趣、很重要的书,他的理论的根据说明了他的实存(存在)主义的倾向。布伯的思想着重指出“你”的关系的本源性,而把“你”向“他”的转化视为疏远化、对象化、客观化的必然趋势。“你”的关系才是基础的,它是文明的根基,但又是文明所揭示的,是文明所养育、维护的。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布伯所开辟的沉思图景是如此丰富,至今还如此新颖,以至造成了这种可能,使某种意义的视野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从开拓者所指示出的小路的角度,并不总被看到。这就是与事件相遇本身,就是在对话中来自自身的思想喷发,而远非理智的认知。   ——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 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 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 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

目录

译者前言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参考文献
德汉术语对照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我和你》:  但我们的苦命有着一份崇高的忧郁,我们世界里的每一个“你”一定都会变成“它”。哪怕在直接的联系里,“你”曾是那样一对一地就在眼前:只要联系发挥出作用,或者有手段渗入联系,“你”就变成众多对象里的又一个对象,哪怕是*别致的一个,终究已是其中一个,有尺度有边界。作品之为成真,同时也是失真(Entwirklichung)。纯正的直观,其实太短暂;自然生命(Naturwesen)刚刚在秘密的相互作用中向我打开,就又成为可以描述可以拆卸可以归类的,成为多重规律圆圈的交集。爱也不可能停在直接的联系里;爱当然会延续,却是在活跃和沉寂之间往复。至于人,刚刚孤零零,刚刚没有什么性质了,刚刚不再是方便取用的而是就在眼前的,刚刚不是可以感受的而是可以抚摸的,就又成为一个“他”或“她”,成为一堆属性的集合,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量。我又从这人身上取来头发的颜色,说话的颜色,或者品德的颜色;但只要我能做这样的事情,这人就不再是我的“你”,而且(一下子)还不会重新变回去。  ……

作者简介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生于奥地利,犹太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德语文体大师。著述领域包含犹太神秘主义、社会哲学、圣经研究、宗教现象学等。布伯的哲学关注人与其他事物的“相遇”或“对话”。《我和你》是表达其哲学观点的代表作。   杨俊杰, 1978 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德国和古希腊的文学与思想以及中西比较文学。专著有《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延异之链:俄狄浦斯王影响研究新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