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读者评分
5分

《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

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

¥13.0 (2.9折) ?
1星价 ¥19.5
2星价¥19.5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二星用户)

质量看起来不错,目前还没看其中内容,期待能收获更多

2023-10-15 09:03:08
0 0
关山别***(三星用户)

什么是人,什么是权

2023-07-18 15:41:4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0202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7-10-01
  • 条形码:9787559802026 ; 978-7-5598-0202-6

本书特色

1、研究《人权宣言》与中国关系的**本专著,填补此一领域空白
2、内含多幅珍贵图片,还原历史现场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萨义德“理论旅行”的基本观点,完整而清晰地呈现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际遇,从被译介到解读和接纳,以及引发异见,直到*后被应用。本书的研究表明,对于晚清中国来说,《人权宣言》不仅仅是一个“舶来品”,也不仅仅是一种“非我族类”,而是事实上已经逐步融入晚清中国的话语、思想文化和法政结构之中。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人权宣言》在晚清中国的旅行”,其*根本的含义,就是它的“入中国”以及“中国化”。

目录

序   
导论  
**章 天人断裂:
《人权宣言》来到晚清中国的场域 
第二章 “人”的可能: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初识 
第三章 在迎拒之间: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态度  
第四章 他者的力量:
晚清中国对《人权宣言》的应用  
结语  
附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程梦婧,法学博士。以人权研究为主要方向。曾攻读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荷兰人权研究所所在地)。现任教于重庆大学法学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