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
读者评分
5分

生前事与身后名:王安石评传

1星价 ¥25.2 (6.0折)
2星价¥25.2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754843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7页
  • 出版时间:2018-01-01
  • 条形码:9787507548433 ; 978-7-5075-4843-3

本书特色

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主持者发起了一场失败的变法运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本书踵步梁启超先生的《王荆公》,以翔实的史料、仔细的分析为王安石变法辩诬,肯定了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这是20世纪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受西方观念影响重新审视王安石变法的第二本著作。其内容以王安石变法为主体,又论述了王安石的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以及其时与变法有关诸人,对于研究王安石其人或治宋史者,实为一重要参考书。对于普通读者,读此书自可看见一立体之王安石,却不会被作者之观点障目。要之,本书值得欲了解宋史或王安石之读者一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对王安石一生做了全面的梳理,立足于大量的文献,重点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对其变法的必要性、措施、效果、时人相关言行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用客观史料文献驳斥了对王安石的各种诬陷,客观地评价了王安石的功过。本书对于王安石在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等方面的成就也都有专章论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王安石形象。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中国旧史之传信问题 …………………………………………………1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2
第三节 成败与环境 ………………………………………………………………4
第四节 功罪问题 …………………………………………………………………5
第五节 取材之概说 ………………………………………………………………6
第二章 年表与世系 …………………………………………………………………7
王安石年表 ……………………………………………………………………………7
王氏世系表 …………………………………………………………………………22
第三章 时代背景 ……………………………………………………………………24
**节 宋初国势之鸟瞰 ………………………………………………………24
第二节 前于安石之建议图治者 ……………………………………………24
第三节 安石对于宋初百年无事之解释 …………………………………25
第四章 政治思想之渊源 …………………………………………………………27
**节 政治学派之判别 ………………………………………………………27
第二节 对于儒家政治学说之赅通 …………………………………………27
第三节 对于法治主义之辩正 ………………………………………………37
第四节 置安石于法家者流之谬误 …………………………………………38
第五节 反对法治主义之余论 ………………………………………………39
第六节 安石之言论与行事 …………………………………………………40
第五章 政治思想之转移 …………………………………………………………42
**节 对于唯法主义之倾向 ………………………………………………42
第二节 倾向唯法主义之由来 ………………………………………………43
第三节 理财政策与法家之关系 ……………………………………………44
第四节 安石与商鞅 ……………………………………………………………45
第六章 整理财政之初步 …………………………………………………………46
**节 整理财政之根本观念 ………………………………………………46
第二节 制置条例司之始末 …………………………………………………47
第三节 掌管财政机关之原状 ………………………………………………48
第四节 制置条例司之成绩 …………………………………………………50
第七章 社会政策一——青苗法 ………………………………………………51
**节 青苗法之由来 …………………………………………………………51
第二节 由常平法至青苗法 …………………………………………………53
第三节 青苗法之内容及其修正 ……………………………………………54
第四节 青苗法之争议 …………………………………………………………56
第五节 青苗法之流弊 …………………………………………………………71
第六节 青苗法之评价 …………………………………………………………73
第八章 社会政策二——募役法 ………………………………………………76
**节 改革役法之必要 ………………………………………………………76
第二节 改革役法之过程 ………………………………………………………77
第三节 募役法之内容 …………………………………………………………77
第四节 募役法之利益 …………………………………………………………80
第五节 募役法之争议与其价值 ……………………………………………80
第九章 社会政策三——均输法市易法 ………………………………………85
**节 均输市易两法与今日之时代需要 ………………………………85
第二节 均输法议而未行之经过 ……………………………………………85
第三节 市易法之建置及其纲要 ……………………………………………88
第四节 关于市易法之争执 …………………………………………………90
第五节 均输市易之评价 ………………………………………………………92
第十章 社会政策四——农田水利 ……………………………………………93
**节 治水政策之推行及其成绩 …………………………………………93
第二节 疏浚黄河司之建置 …………………………………………………94
第三节 浚治御河之两度争议 ………………………………………………95
第四节 浚治漳河之争议 ………………………………………………………97
第五节 清汴之嚆矢 ……………………………………………………………98
第六节 官吏操切苛扰之缺憾 ………………………………………………99
第十一章 改革田赋 ………………………………………………………………101
**节 方田法之由来 ………………………………………………………101
第二节 方田法之条目 ………………………………………………………101
第三节 方田法施行之经过 ………………………………………………102
第四节 方田法之评价 ………………………………………………………103
第十二章 改革学制 ………………………………………………………………105
**节 仁宗英宗两朝修改贡举之建议 ………………………………105
第二节 毅然更制之争议 ……………………………………………………105
第三节 安石主张之果决 ……………………………………………………106
第四节 新贡举制度之纲要 ………………………………………………107
第五节 统一思想之实行及其缺点 ………………………………………108
第六节 革新教育之根本计画 ……………………………………………109
第七节 兴建国学之概要 ……………………………………………………109
第八节 分设专科之概要 ……………………………………………………110
第九节 各路学校之建置 ……………………………………………………111
第十三章 改革兵制 ………………………………………………………………112
**节 宋初之乡兵制度 ……………………………………………………112
第二节 募兵之窳败 …………………………………………………………114
第三节 保甲法之内容及推行之次第 ……………………………………117
第四节 保甲法之争议 ………………………………………………………119
第五节 同时对于募兵之措施 ……………………………………………122
第六节 保甲法之评价 ………………………………………………………125
第七节 保马法之概要与利弊 ……………………………………………127
第八节 军器监之建置 ………………………………………………………128
第十四章 外交及其武功 …………………………………………………………130
**节 外交政策之概要 ……………………………………………………130
第二节 河湟之恢复 …………………………………………………………131
第三节 湖南路诸蛮之平定 ………………………………………………134
第四节 四川路诸夷之平定 ………………………………………………135
第五节 交趾之征服 …………………………………………………………136
第十五章 哲学 ………………………………………………………………………138
**节 安石哲学思想之概观 ……………………………………………138
第二节 安石之宇宙论 ………………………………………………………138
第三节 安石之人生论 ………………………………………………………140
第四节 安石之社会学 ………………………………………………………146
第五节 安石与老庄学说 ……………………………………………………148
第六节 安石与杨墨学说 ……………………………………………………150
第七节 安石与佛学 …………………………………………………………151
第十六章 经学 ………………………………………………………………………154
**节 当时颂扬王氏新学者 ……………………………………………154
第二节 安石对于经学之谈片 ……………………………………………155
第三节 《三经新义》及其他经解 ………………………………………159
第四节 讥薄《春秋》之辩正 ……………………………………………163
第五节 清儒对于安石经学之论列 ………………………………………165
第十七章 文字学 ……………………………………………………………………170
**节 《字说》之撰著 ……………………………………………………170
第二节 《字说》内容之一脔 ………………………………………………172
第三节 《字说》之评价 ……………………………………………………175
第十八章 文学 ………………………………………………………………………177
**节 安石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177
第二节 安石对于文词之概念 ……………………………………………177
第三节 安石在当时文坛之身价 …………………………………………179
第四节 安石之散文 …………………………………………………………180
第五节 安石之诗歌 …………………………………………………………185
第十九章 书法 ………………………………………………………………………195
**节 并世诸家之称扬 ……………………………………………………195
第二节 遗墨题跋一束 ………………………………………………………196
第三节 书法之蒙谤 …………………………………………………………198
第二十章 著作之存佚 ……………………………………………………………201
**节 遗书之目录 …………………………………………………………201
第二节 不传诸书之梗概 ……………………………………………………202
第三节 传世诸书之考证 ……………………………………………………203
第二十一章 用人之贤不肖 ………………………………………………………212
**节 党派之由来 …………………………………………………………212
第二节 吕惠卿 …………………………………………………………………214
第三节 章惇 ……………………………………………………………………220
第四节 曾布 ……………………………………………………………………225
第五节 蔡京蔡卞 ……………………………………………………………228
第六节 其他诸人 ……………………………………………………………232
第二十二章 变法之争议 …………………………………………………………238
**节 反对派之概观 ………………………………………………………238
第二节 吕诲疏论安石十大罪 ……………………………………………238
第三节 郑侠进《流民图》 …………………………………………………244
第四节 曾巩之忠告 …………………………………………………………249
第五节 司马光之始终反对 ………………………………………………250
第六节 纷扰盈朝之反对言论 ……………………………………………260
第七节  安石之应付谤议 …………………………………………………263
第二十三章 史传之失实 …………………………………………………………265
**节 安石身后蒙冤之唯一原因 ………………………………………265
第二节 《神宗实录》之杂糅 ………………………………………………265
第三节 宋史之舛谬 …………………………………………………………268
第四节 安石本传之辩正 ……………………………………………………269
第五节 通俗小说中之拗相公 ……………………………………………273
第二十四章 安石身后及后世之评论 …………………………………………276
**节 评论安石之今昔观 ………………………………………………276
第二节 安石身后之公论 ……………………………………………………276
第三节 陆九渊独排众议 ……………………………………………………278
第四节 朱熹之深文诟病 ……………………………………………………281
第五节 元明两朝之崇拜安石者 …………………………………………285
第六节 明清两朝巧诋安石之苛论 ………………………………………290
第七节 清代崇拜安石之言论与著作 ……………………………………295
第八节 梁启超为安石大白沉冤 …………………………………………296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第二节 强毅与执拗
安石者,中国政治史上唯一之失败人物也;志业既不获大酬于及身,谤议则辗转加厉于后世,是孰使之然哉?昔时俗士,类皆以此为诋訾之具;而不知此正可见安石之个性,有远过于寻常人者。其《答王深甫书》有曰: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以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
安石作此书时,方自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年甫三十七岁,遂已得毁于流俗之士;而其所以处之者则曰:“吾心未尝为之变。”后来执政时代众毁不挠之精神,殆已植基于此。至谓“今家异道,人殊德,……”则其齐一道德之志,又已见乎辞矣。
安石在少壮之年,对于当时社会情形,及下层政治之腐败,曾经切实考察,得有精透之见解。其《感事》诗云: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复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为之,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
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此诗盖作于初入仕途之时,意在深自策励。观其所述当时人民困于不肖官吏之压迫朘削,殆已达于*高之程度。彼心目中既有此深刻之印象,则一旦身居相位,出其思想以一一施诸事实,又岂任何浮言所可破坏。故其执政后能以强毅应付环境,良以在野时体察社会之利弊,独有会心处,迥非他人所可几及也。
安石执政以后,群谤盈廷之中,至有断取三不足之说,以张其訾议者。三不足者: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也。神宗以问安石,安石从而辨之曰: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陛下顺纳人言,无大小惟言之从,此岂是不恤人言。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礼义,则人言何足恤;故《传》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郑庄公以“人之多言,亦足畏矣”,故小不忍致大乱,乃诗人所刺;则以人言不足恤未过也。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是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祖宗何故屡自变改?……
天变足畏,系旧时迷信观念,故安石亦不敢遽主不畏之说。其后二项之辨辞,则甚足以表见其强毅不挠也。
安石之强毅过人,略如上述。诋安石者,遂漫为比附之言曰:“此其所以为执拗也。”殊不知执拗者,恶德,出于感情之任肆者也;强毅者,美德,基于心志之修养者也;岂可混为一谈以淆乱是非邪?观安石《答李资深书》,可以知其心志之修养为何如也。书曰:
……天下之变故多矣,而古之君子辞受取舍之方不一;彼皆内得于已,有以待物,而非有待乎物者也。非有待乎物,故其迹时若可疑;有以待物,故其心未尝有悔也。若是者,岂以夫世之毁誉者概其心哉?若某者,不足以望此,然私有志焉。……
安石又有《众人》诗云: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意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读此诗,则安石之深自持重,不以浮言稍惑其志,尤足印证其强毅之面目。彼以执拗毁安石者,又乌知轻重美恶之权衡哉?

第七节 安石与佛学
宋学受佛教之影响不少;周、张、程、朱诸氏,阳排佛,而阴同化于佛,殆为今日研究宋学者公认之事实。王安石在此潮流中,虽论学一衷于圣人,而翰墨论议之间,往往微露其归化于佛之面目。罢相以后,时与禅僧往来。著《字说》,颇杂引佛说。尝撰《楞严经疏解》,惜今不传。苟非深造自得,曷克臻此?
安石之治佛学,盖启于张方平。安石尝问方平云:“孔子去世百余年,而有孟子,其后绝而无人,或虽有之,不足为醇儒,如何?”方平答云:“岂无人耶?亦有过于孔孟者矣!”安石问为何人?方平答云:“马祖道一、汾阳无业、雪峰义存、岩头全奯、丹霞天然、云门文偃。”安石愕然。方平复云:“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于释氏矣!”安石乃叹服。此事出于宋善卿《祖庭事苑》。安石晚年,并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其信佛之笃可知。
安石以佛理融会于其思想中者,兹不详论;但述其得于佛者。如《书金刚经义赠吴珪》曰:
惟佛世尊,具正等觉;于十方刹,见无边身;于一寻身,说无量义。然旁行之所载,累译之所通,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金刚般若波罗密为*上乘者,如斯而已矣。
以“理穷于不可得,性尽于无所住”二语,概括金刚要义,是诚能探骊得珠者。其诗歌*得禅味者,并有下列各章:
达本
未能达本且归根,真照无知岂待言。枯木岩前犹失路,那堪春入武陵原?

寓言(二首录一)
本来无物使人疑,却为参禅买得痴。闻道无情能说法,面墙终日妄寻思。
读维摩经有感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安石之邃于佛而发于讽咏者,观上列各诗,可概见矣。尚有《拟寒山拾得诗》二十首,及与禅僧赠答诸作,不具录。其说佛较详之文字,则有《答蒋颖叔书》云:
如某所闻,非神不能变,而变以赴感,特神足耳。所谓性者,若四大是也。所谓无性者,若如来藏是也。虽无性而非断绝,故曰“一性所谓无性”。曰“一性所谓无性”,则其实非有非无。此可以意通,难以言了也。惟无性,故能变。若有性,则火不可以为水,水不可以为地,地不可以为风矣。长来短对,动来静对,此但令人勿著耳。若了其语意,则虽不著二边而著中边,此亦是著。故经曰:“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长爪梵志一切法不变,而佛告之以“受与不受亦不受”,皆争论也。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诃;虽不涉二边,亦未出三句。若无此过,即在所可,三十六对,无所施也。《妙法莲花经》说实相法,然其所说,亦行而已。故道师曰:“安立行净,行无边行,上行也。”其所以名《芬陀利华》,取义甚多,非但如今法师所释也。佛说有性,无非**义谛。若**义谛,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以无有像计度言语起,而佛不二法;离一切计度言语,谓之不二法;亦是方便说耳。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
此书盖缘蒋颖叔问以所疑,而拉杂裁答之。故难寻其系统。观其一则曰:“此可以意通,难以言了也。”再则曰:“此可冥会,难以言了也。”则安石之于佛学,深造自得,难落言诠,为何如耶?晚年归老钟山之定林,著《楞严经疏解》,同时高僧洪觉,称其颇能“详诸师之略,略诸师之详,有表一家识妙之处”。惜乎其不传于今也!

作者简介

柯昌颐,清末状元、书法家张謇的学生。其所著《宋文学史》是*早的宋代文学断代史,所著《王安石评传》对王安石变法持肯定意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