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夏中义文集(第1—6卷合集)

夏中义文集(第1—6卷合集)

1星价 ¥432.0 (7.2折)
2星价¥432.0 定价¥60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1956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册
  • 出版时间:2017-08-01
  • 条形码:9787552019568 ; 978-7-5520-1956-8

内容简介

  《夏中义集(**卷)艺术链》:  《夏中义集(**卷)艺术链》属文艺心理学。它探索性地用近、现代心理学方法,将文学的创作、接受及批评诸环节置于人类审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逻辑地整合成既呈诗意性绵延、又不无分析哲学精微的心理美学专著。  《夏中义集(**卷)艺术链》诞生于1980年代文论新潮,不曾传染那时节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词爆炸”,也是其特点。若问中国文艺心理学在新时期的学科重建究竟走了多远,《夏中义集(**卷)艺术链》或能实在地为你呈示一二。    《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  《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收《新潮学案》、《思想实验》。  《新潮学案》所涉20世纪80年代新潮文论系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厚重一页。《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评述的诸位学人如李泽厚、刘再复、刘小枫、鲁枢元等,皆是学界公认的新潮文论作者,既然他们或深或浅地影响了新时期思潮,其人其说也就不再是纯个体存在,而已转化为不无思想史意味的学案。《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注重个案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述诸家诸说的逻辑解构及价值重估(微观),以迫近对该时期的大陆人文精神境况的总体俯瞰(宏观)。  《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全部章节,曾以单篇专论在1989-1996年分别刊于《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香港)《学术月刊》《当代作家评论》等杂志。《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由生活。读者·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11月初版,1997年1月第2次印刷。1997-2002年在著者执教的华东师范大学作本科生“新时期文艺学史案研究”选修课教材。  《思想实验》菟集著者主要撰于20世纪80年代(未辑入《艺术链》、《新潮学案》)的文艺学论文,在1982-1992年分别刊于《上海文论》《文艺论丛》《学术研究(内部文稿)》《文学评论》丛刊、《名作欣赏》《社会科学》等杂志。《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由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作“火凤凰”新批评文丛之一出版。    《夏中义集(第三卷)九谒先哲书》:  《夏中义集(第三卷)九谒先哲书》清华园,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文学术的圣地,曾几何时,它荒芜了。故当《夏中义集(第三卷)九谒先哲书》依次函谒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等有涉清华背景的三代巨子,这无异于“盗墓暨招魂”——即在发掘百年先哲埋于其间的睿智、傲骨、苦泪、悔悟的同时,又向21世纪中国学界疾呼“魂兮归来”,魂即“学统”。  《夏中义集(第三卷)九谒先哲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北京,21世纪出版社2013年再版。    《夏中义集(第四卷)王国维世纪苦魂》:  《夏中义集(第四卷)王国维世纪苦魂》是一部比较美学专著,重在探究叔本华哲学与王国维人本—艺术美学的关系。王国维是20世纪中西美学关系史的开山祖,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1908年便有此学术史地位。王国维青春期特有的忧生之苦,是其师承叔本华意志哲学的直接心境动因,也是其再创人本—艺术美学之魂。《夏中义集(第四卷)王国维世纪苦魂》特点不仅是在文献学水平认证了王国维从叔本华那儿接受了什么,更是在发生学水平探询王国维为何要师承叔本华,进而在转益西哲的基础上,又如何再创出有中华特色的人本—艺术美学。  本卷附录包括初版序(刘辉扬)、北大版跋,还有《西学与中国文学的百年错位及反正——以王国维从到的发展变化为中心》,原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夏中义集(第五卷)朱光潜美学十辨》:  《夏中义集(第五卷)朱光潜美学十辨》面对朱光潜(1897—1986)留给百年中国学术的深重背景,《夏中义集(第五卷)朱光潜美学十辨》尝试以“文献—发生学”方法来系统透视《朱光潜全集》,这就亟需《夏中义集(第五卷)朱光潜美学十辨》在予对象作编年史细读且在逻辑上给出整体还原之同时,尚需深入追问其1949年前后美学研究差别何以发生的直接心境动因——这就势必引出百年中国学术史暨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宏大背景,因为心忧天下的朱光潜的治学动机,总与他所置身的百年国史变动,微妙相通。    《夏中义集(第六卷)学人本色》

目录

《夏中义集(**卷)艺术链》
引言

**章 文学素材论
**节 素材是多元心理融合的统觉性印象
第二节 素材的心理内化过程
第三节 素材域与作家的心理定势

第二章 文学想象论
**节 想象自由与素材的心理可塑性
第二节 想象规范与审美情趣的流变
第三节 想象动力与人物造型的格式塔质

第三章 文学灵感论
**节 灵感情境中的双重主体
第二节 灵感的非自觉性的心理奥秘
第三节 灵感的审美空间或心理距离

第四章 文学传达论
**节 传达动态:从压缩式到展开式
第二节 传达的美学情调与符号机制
第三节 传达媒介的语象造型功能与文本结构

第五章 文学接受论
**节 接受的发生、审美形态及其限度
第二节 接受的合形式性与文化时差
第三节 接受主体结构的调整与文体实验

第六章 文学批评论
**节 批评:文学生命的阐释
第二节 批评家的超前意识与全球意识
第三节 批评的非文学化现象及其时态

第七章 文学生态论
**节 生态的社会心理模式与艺术链
第二节 生态的人格中介与单向度效应
第三节 生态*优化的逻辑起点
附录
初版序言一
初版序言二
初版跋
理论的长跑——第2版导读
第2版后记
完美的极限与极限的美丽——关于《艺术链》理论
建构的对话

《夏中义集(第二卷)新潮学案 思想实验》
《夏中义集(第三卷)九谒先哲书》
《夏中义集(第四卷)王国维世纪苦魂》
《夏中义集(第五卷)朱光潜美学十辨》
《夏中义集(第六卷)学人本色》
展开全部

节选

《夏中义集(套装共6册)》:  素材的美学价值既然取决于以情为核心的多元心理交融,取决于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那么,任何离间作家对生活的血缘关系的举动都会冲淡素材的艺术感。有的青年作家一举成名,嗣后却写不出什么,即使写了,也超不过处女作。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摆出了作家架子,开始把自己置于日常生活的边缘,冷眼旁观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在实际上等于自行放弃了切身体验普通人的悱侧之心的微妙颤动或观照原生心理美的良机。这是一种“职业病”。其病症就在于将一个充满情趣的审美性生活个体蜕变为一个枯燥的观察者,将多元心理融合的统觉性印象简化为一种纯认识性的人事表象叠加,表面上看似乎材料多了,实质上却是替自己蒙上心的甲胄,进而失落了素材的精灵:这就是融人其中的作家的个性。  耐人寻味的是,有些大作家竟也不免患上这种“职业病”。高尔基常为自己过分注意他人的生活细节,把自己降为一个人间戏剧的纯粹观众而烦恼。福楼拜则是一个为实现作家使命而牺牲全部私生活的艺术殉道者。他昼夜工作十六小时,为寻找一个准确表达情思的细微色彩的词而通宵不眠。对他来说,艺术是唯一值得珍爱的目的,生活仅仅是作为艺术原料而存在的。他把精力都献给艺术,一点也没留给生活。乏味的生活势必导致精神的空虚,这种空虚是由于他牺牲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激情才产生的。他害怕了:“我又重返我那苍白的,那么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中,在那里句子便是历险,在那里除了譬喻之外我不采撷其他的花朵”①。多么凄清孤独的心声。命运真会作弄人:福楼拜是为文学而牺牲私生活的,但牺牲过多却反过来削弱其素材的美学价值。  相反,司汤达不是为文学而活着,但其生活却有助于他成为文豪。司汤达醉心于政治和歌剧、女人和波拿巴、古董和革命,写小说不过是他的“赋闲之笔”。他的《红与黑》是断断续续地写出来的。1829年10月他在马赛动笔写这部长篇,两个月后他又搁笔跑到巴黎去找一位叫阿尔伯塔的女人,她喜怒无常,往往由热情一下变得冷若冰霜,转而又热烈起来。翌年1月,他又邂逅意大利女人朱丽雅,她向他承认了爱情。此后司汤达又重新捡起久违的手稿。在马赛的时候还没有小说的第二号女主人公玛特儿。这时她却浮动在作家的脑海,他想起阿尔伯塔,看见了朱丽雅,也发现了自己。他的原稿增加了新篇章。他写《红与黑》只用了六个月,却将其四十六年生涯的许多感情、观察、思想都放进了小说。《红与黑》为何能以浓郁、细切、精确的心理描写风格著称于文学史?因为其素材都是先烙上作家的灼热体验的印记后,再写成书的。契诃夫深有体会地说:“一个人没有什么要求,他没有爱,也没有憎,这样的人成不了作家的。”①司汤达所以能名垂青史,首先就是因为他曾热烈地爱过,也热烈地恨过。  看来要生产多元心理融合的艺术性素材,作家将面临一个正确处理双重身份关系的难题。当他不是以超脱的观察家姿态俯瞰生活,而是像公众一样陷于现实漩涡的喜悦与苦恼,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当他以一种审美者姿态来反刍自己的生活印象,并为此而激动,进入了创作过程,他是艺术家。文学作为一种非实践——精神性的艺术创造,同日常生活本来就有距离。但对作家来说,这段距离可以出现在主体与其积累的生活印象之间,而*好不要横亘在主体与日常生活之间,否则就会撕裂联结作家与现实的血缘纽带,就会在素材问题上重遭高尔基的苦恼或福楼拜的空虚。  ……

作者简介

  夏中义,生于1949年,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案。  专著:  《百年旧诗人文血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  《朱光潜美学十辨》(商务印书馆,2011)  《学案·学统·学风》(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王国维:世纪苦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王元化襟怀解读》(文汇出版社,2004)  《从王瑶到王元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  《学人本色》(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九谒先哲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1996)  《实验思想》(学林出版社,1996)  《艺术链》(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