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民俗学前沿研究

民俗学前沿研究

1星价 ¥39.2 (7.0折)
2星价¥39.2 定价¥56.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66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100156615 ; 978-7-100-15661-5

本书特色

八位知名民俗学学者的十二篇讲义,领略当代中外民俗学*前沿的思想动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前沿课程系列演讲的结集。以日本著名民俗学家福田亚西男教授与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刘魁立教授等八位主讲人的课程演讲记录为底本,诸位学者研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日本民俗学的历史与当下的发展趋势、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俗学与日常生活实践、家乡民俗学、民俗学表演理论、未来民俗学的探讨等。其中对日本民俗学的总结与反思,对美国表演理论的新理解,对乡愁与当代中国生活的关系,对民俗学研究如何走出熟人社会迈向更广阔世界等方面探讨具有学术启示意义,而实践民俗学、未来民俗学是崭新的命题,是引发我们进一步研讨与思考的民俗学新方向。

目录

日本民俗学的特色
—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一 ...... 1
一、关注行为研究 ...... 2
二、关注历史变迁 ...... 5
三、对语言的重视 ...... 7
四、深受柳田国男的影响 ...... 9
日本民俗学的形成
—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二 ...... 15
一、发现“民俗” ...... 15
二、柳田国男的出现 ...... 21
后柳田时代的民俗学
—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三 ...... 32
一、民俗研究所关闭后关于民俗学发展动向的讨论 ...... 33
二、学院派民俗学的形成 ...... 34
三、民俗学的方法转换与新视野 ...... 39
四、文化财保护、博物馆与民俗学 ...... 42
五、对柳田国男及日本民俗学的批判 ...... 44
日本现代民俗学的潮流
—福田亚细男教授北师大系列讲座之四 ...... 45
一、对柳田国男与民俗学的批评 ...... 45
二、都市民俗学与现代民俗学 ...... 48
三、民俗主义 ...... 52
四、超越“一国民俗学” ...... 59
五、重归“在野之学” ...... 60
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61
一、文化的定义、分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 ...... 61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和措施 ...... 66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66
四、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69
谈谈实践民俗学 ...... 79
一、为什么单独提出实践民俗学? ...... 79
二、从学科史来看,民俗学的主流是理论研究,不是实践研究 ...... 82
三、谁的实践或谁在实践? ...... 83
四、为什么需要实践民俗学? ...... 87
五、实践民俗学是站在先验立场的民俗学 ...... 88
六、实践的民俗学是反思的民俗学 ...... 94
七、实践民俗学是批判的民俗学 ...... 99
八、实践民俗学是未来民俗学 ...... 100
当代中国的生活革命与民俗学的“乡愁” ...... 103
一、“生活革命”是什么? ...... 106
二、持续的现代进行时 ...... 113
三、审美的乡愁弥漫中国 ...... 118
四、家乡民俗学与乡愁 ...... 122
五、现代民俗学需要超克乡愁 ...... 125
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心意与学问
—在乡愁与大都市梦想之“前”的实践民俗学...... 128
一、陌生人原则和熟人原则:先验与准先验知识 ...... 128
二、实践论的“爱人如己”与认识论的“推己及人” ...... 134
三、《一件小事》:实践目的论的精神现象学转变 ...... 139
四、作为先验原则和方法的家乡共同体与都市社会 ...... 148
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 160
一、日常生活与民俗学 ...... 161
二、日常生活的民俗学 ...... 162
三、日常生活民俗学的核心问题 ...... 165
四、日常生活的未来民俗学 ...... 168
五、总结性的陈述 ...... 172
家乡民俗学:历史、伦理与方法 ...... 174
一、“家乡”的概念 ...... 174
二、家乡民俗研究构成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流派 ...... 178
三、科学主义视角下家乡的对象化及民俗学的先天悖论 ...... 184
四、学术范式的转换与家乡民俗学合法性的确立 ...... 193
五、家乡民俗学研究中的伦理与方法问题 ...... 196
“表演研究”的思想起源 ...... 204
一、转向“交流”的行为科学 ...... 206
二、民俗交流的社会基础 ...... 208
三、民俗表演的必要条件 ...... 210
四、“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理论 ...... 211
五、“讲述的民族志”:一种描述性的方法 ...... 216
六、结语 ...... 222
理解“表演研究”的三篇经典论文 ...... 223
一、表演:作为一种讲述模式 ...... 224
二、“文本化”与“去(再)语境化”:“表演研究”的理论突破 ...... 233
三、“类型的文本间性”:表演与权力 ...... 247
后 记 ...... 255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家看一看彭牧老师的田野感受,如果说“眼见为实”,哪部分是实?哪部分是“不实”呢?我觉得,我们的田野作业确实要摆脱文人式的学术,要摆脱高丙中老师说的那种单纯的、简单化的阶段,为什么?因为中国民俗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虽然作为学科的青春期可能比人的青春期要长一些,但我觉得该迎来我们的理智之年了。所谓理智之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不要再直向地拿个工具、打起行囊就去田野。我们得先停顿一下,在这坐一坐,想一想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去。彭牧老师说得很生动,我想很多做田野的学生和老师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类似的体会。其实我们停顿下来、想一想的目的就是,不要再简单地把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当成“眼见为实”的东西。我们的看,是有讲究的。我们是理论地看还是用实践的眼光去看,这是有区别的。
胡塞尔曾提到,“我们的现象学不应当是一门关于实在现象的本质科学,而应当是一门关于被先验还原了的现象的本质科学”。 什么意思?实在现象,就是我们直接下田野去的所见所闻。我们停下来,对它做一个反思,做一个还原,这意思就是说,这个现象我们是看到了,但它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有讲究。要不然学者是干什么的?还原什么和怎么还原,这也是有讲究的。在我看来,其实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来说,胡塞尔现象学的目光,不仅是一个理论科学意义上的认识转换,更是一个实践科学意义上的伦理转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需要我们从单纯认识这个事情已然如此这么一个直向的认识态度或科学态度,转换到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科学的态度。经过这个转换以后,也许我们还看到这个现象,但这个现象已经是经过我们还原的现象,经过自由的实践目光还原过的现象。这个转换就意味着,我们是研究者——我是民、民是我,我可以自由地、实践地来看,而不仅仅是理论地看。这其中的一个意思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的田野调查其实并不是为了观察事实和细节,而是为了通过事实和细节来理解意义。这个意义可能包括经验上的意义,但更包括超验意义和先验价值。有些民俗学者可能会说,你这个做法不是多余吗?我们的学科本来就是一门经验学科,干嘛要关心你这个事?这个事情不是别的学科的事吗,怎么摊到我头上了?其实我*近在写一本书也是指出,民俗学在起源时曾经立下了宏图大志。这个宏图大志是什么?就是我们从过去的民俗转到今天的日常生活。我们学者要论证这个东西,你凭什么从民俗转到日常生活?人家有钱就任性,合着你民俗学者没钱也这么任性?你民俗学者以前研究民俗,现在突然就转到日常生活了,你凭什么?你要干什么?不能说我们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这样就太任性。转到日常生活是要干什么?是要完成我们学科的一个初衷和宏图大业。这个宏图大业后来被耽误了,被遗忘了,但并不表明我们就永远的把这个给忘了。什么意思?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民俗学科当初想认识、想了解的是完整的人,是在生活里面活生生的人。其他学科都是在宰割,切了一个片断。现代学科越分化越细,每个学科只研究人的某一方面,社会学研究这个方面,人类学研究另一个方面。民俗学当初可不是想着要研究某一方面,虽然它后来事实上确实在研究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民俗学当初想研究完整的人。我觉得这从我们的实践民俗学才有可能,因为理论认识永远在切割。上面我讲了人的几个存在层次,如果把其他几个存在层次都去掉,只留下两个层次,一个功能性的,一个因果性的,其他的层次都放下,都不能展现,都没有可能性了,你愿意吗?老百姓愿意吗?我们自己愿意吗?所以这个东西不是一个特别抽象的东西。

作者简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研究室主任;出版著作《中国文化厄史》、《<荆楚岁时记>研究》、《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国传统岁时风习》(韩文版)和《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余种,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主要有《<荆楚岁时记>研究》(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中国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
朱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