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集(上下)

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集(上下)

1星价 ¥44.8 (3.5折)
2星价¥43.5 定价¥1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91112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843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209111201 ; 978-7-209-11120-1

内容简介

  《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选(2016 套装上下册)》为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首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选(2016 套装上下册)》选编了15篇论文,分别探讨了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的接受研究、史铁生创作的“宗教精神”、“80后”长篇小说研究、王德威“抒情传统”文学史观、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鲁迅作品的视觉审美特性与若干美术门类的关系、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研究(1927-1933)、刘庆邦小说的“酷烈”叙事、生态视野下的海子诗歌研究及新世纪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文化分析等文学课题。

目录

身份·叙事·关系——新世纪现实题材网络小说的文化分析
清末民初科幻小说新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接受状况研究
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论史铁生创作的“宗教精神”
“80后”长篇小说研究
想象文学史的方法——论王德威“抒情传统”文学史观
1990年代《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
鲁迅作品的视觉审美特性与若干美术门类的关系简论
文化罅隙中的呼喊——试论新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创作
“向内转”与新时期文学建构
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救——论张炜的《你在高原》
服饰·女性·革命——以解放前丁玲的小说创作为例
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研究(1927—1933)
略论生态文化视野下的海子诗歌
“断层”深处的人性悲歌——论刘庆邦小说的“酷烈”叙事
附录:首届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奖评选办法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山东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选(2016 套装上下册)》:  (三)场域叙事  1.场域的诅咒:符号化的人  在信息爆炸时代,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的基础应用,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搜索的时代,“搜索”开始从一种单纯的技术应用演变成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2012年由文雨小说《请你原谅我》(又名《网逝》)改编的电影《搜索》。电影关于“搜索”的文化解读与反思引起了全民关于“人肉搜索”的大讨论。影片中都市白领叶蓝秋因为查出患有癌症心情低落而没有在公交车上为一位老大爷让座,结果被媒体新鲜人杨佳琪拍到,此录像经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包装引起社会轰动效应,叶蓝秋面对公众声讨,*终在身心俱疲中自杀。相比电影结局,原作《请你原谅我》更加冷峻犀利,在叶蓝秋死后,陈若兮也遭到舆论的指责,成为“搜索”和被谴责的下一个受害者。除了文雨的《请你原谅我》,六六的《蜗居》、宗昊的《小人儿难养》等作品也对文化权力结构方式及其运作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的反思。这些作品题材多取自都市生活,用写实的手法书写当代人的生存状况,近距离地观照现实生活并力图逼真地再现现实。相较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精英化与小众化倾向,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无疑是通俗甚至是流俗的,但作为新媒介革命的产物,它对社会体温的灵敏反映又是传统文学所不能及的。因此,在对它的阅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与气息,捕捉到文化的痼疾和社会的暗影。  《请你原谅我》作为唯一一篇2010年入围“鲁迅文学奖”的小说,它一个鲜明的特质就在于对文化事件的场域化解读。其实从小说人物角色的设定以及社会公众、记者、企业等复杂的关系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以前概而言之的“社会”已然分化为各个权力结构,而隐匿在社会媒介舆论暴力性问题背后的正是这些属性不同的权力结构。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将这些拥有不同游戏规则的权力结构称为“场域”。场域按照特定的逻辑建设,是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符号竞争、个人策略的场所,同时组成场域社会理论构架的还有“惯习”和“资本”。而所谓“场域化叙事”是指将传统小说创作中由“人物”所承载的部分功能逐渐转移到了“场域”上。在《请你原谅我》中,围绕“叶蓝秋之死”出现的新闻媒体、公司、网民就分别从属于媒介场域、经济场域、网络舆论场域。这几个场域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搜索”事件就是在这几个场域中深化拓展开来,从而使故事呈现出开阔的格局与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小说中无意识地扩大着“场域”的影响效果,以不同的人物为场域填充肌理骨骼,而人物则缩减为典型化的符号,重要情节的发展看似由人物推动实则由场域逻辑推动。这种布局安排作为对当前社会生产机制的影像重现,它所带来的现实感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搜索”事件的运作由场域进行,但事件的恶劣后果却由个体承担,而这恰构成了小说现实主义的批判向度。就像悲情主角叶蓝秋,她的符号意义要大于个体的生命意义,她被媒介场域利用以换取收视率,被经济场域利用换取声誉,被政治场域利用换取金钱。没有人问叶蓝秋自己遭遇过什么,也没有人关注她的内心想了什么。她只是庞大的场域逻辑中一个无力辩驳的符号,被指认作不让座的低素质女,被冠以小三的头衔。人物存在的意义被场域消解了,如叶蓝秋者不仅在文本故事中面临着场域势力的碾压,在叙事层面,她作为一个生命的肉身意义也因符号化的处理而不存在了。  作为叶蓝秋的老板,沈流舒看似精明强干、八面玲珑,但他也逃不过符号化的诅咒。沈流舒虽已位居经济场域中的高位,但强大的危机感让他身不由己地利用别人打压别人,终于迷失在场域权力的博弈迷宫中。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他的生活充满了粉饰的华丽,他的婚姻并不幸福,但他和妻子却要为外界呈现一个美满生活的童话。可怕而又可悲,原来场域中的成功者一样也是失败者。而小记者陈若兮、杨佳琪作为媒介场域中积极奔走、力争资本的生产者和行动者,不过是场域棋盘上时刻可能被弃卒保车的棋子而已。个体符号化、机制化的命运已然可悲至极,但为了这符号的存在价值,他们相互之间还要竞争与较量。处身单个场域内部,有陈若兮与杨佳琪、叶蓝秋与唐小华的同行不睦者;处身场域之间,有沈流舒与陈若兮这样的敌对仇视者。“场域”概念的引入就像布迪厄期待的那样,将社会的残酷性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  2.场域的罪恶动力:惯习与资本  如果说主体的人沦为场域的附属符号是一场悲剧,那悲剧的原因就是场域的“惯习”与“资本”。作为资深记者的女儿,陈若兮熟知媒介场域中的运作机制,她敏感地抓住了“叶蓝秋不让座”这一事件进行炒作,开设专门网页,策划新闻专题,联合沈流舒的太太莫小渝进行爆料,*终就靠着这样一个真实情况不详的新闻引发了网民对“叶蓝秋”的大搜索、大围攻,陈若兮能借此平步青云,电视台也因此坐收渔利。作为一名记者,陈若兮所熟知的“惯习”,就是事件有没有话题性,有没有新闻价值。实习记者杨佳琪问她,何谓真实。陈若兮说,事实之部分。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