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

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

1星价 ¥23.2 (4.3折)
2星价¥22.7 定价¥5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896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010189642 ; 978-7-01-018964-2

本书特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作序跋与五四文学研究”资助

内容简介

  《“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在梳理通信栏的历史与发展的基础上,对“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报刊通信栏进行了个案考察,从知识分子转型、对话机制、文体价值与语境建构四个方面,对报刊通信栏进行相对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以“五四”报刊通信栏目为研究主体,不仅关注通信栏所呈现的外部文化语境,而且强调其主体价值的发掘,从实证的角度开辟了“五四”文学、文化研究的新空间。

目录

代序
绪论

**章 通信栏的发展
**节 通信栏的发端
第二节 通信栏的繁荣

第二章 近代知识分子转型与“五四”报刊通信栏
**节 近代媒介变革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近代中国特色公共空间的开创
第三节 众声喧哗的“五四”报刊通信栏

第三章 “五四”报刊通信栏的个案考察
**节 煊赫一时的《新青年》“通信”栏
第二节 同声相应的《少年中国》“会员通讯”栏
第三节 《小说月报》“通信”栏与《小说世界》“编者与读者”栏

第四章 多重对话的交流机制
**节 传播学视野下的对话理论
第二节 对话的多重性
第三节 编读交往与角色转换

第五章 通信文体与对话语境建构
**节 通信栏的文体意识
第二节 通信栏的文体特征与影响
第三节 重塑宽容和谐的对话语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五四”报刊通信栏与多重对话研究》:  一、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  公共领域的形成离不开“普遍开放的原则”,如哈贝马斯所言,“把某个特殊集团完全排除在外的公共领域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根本就不算是公共领域”①。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一个对尽可能多的人开放的论坛,使之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的社会经验。通信栏的独特之处正是它的这种开放性,它给普通读者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与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报刊专栏,通信栏力求成为沟通读者、作者与编者的桥梁,起到传播信息并进行交流的作用。在这里,媒介体现出一种主体性,即通过通信这一栏目形式营造一个“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②。在通信栏中既有文学主将们学理化的观点发布,又为普通读者提供机会,使他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公共领域中提出自己相对感性、肤浅的看法和疑问。于是,在通信栏这个“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原则上都有了发言的机会,共同探讨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降低“门槛”,实现跨阶层传播。通信栏的编者大多是精英知识分子,普通读者很难有与其进行对话的机会,但是通信栏的开辟使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有了交流的平台。“《甲寅》能吸引那么多之前寂寂无名的边缘知识分子,跟它降低发言门槛从而使讨论全面深入地开展有极大的关系。”③《甲寅》之前的政论杂志,大抵只是多篇论文的结集,编者、作者、读者之间很少有互动的空间。“通讯”栏的开设,针对读者来信、社外来稿和不同意见的文章,章士钊不仅亲自作复对来函来文加以评说,而且往往在内容上加以引申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回复长达数百字,有的竟长达数千字,有效地促进了讨论的深入展开。当然,很多读者还不具备与精英知识分子对话的能力,因此通信栏在开办之初,多数读者都是以学生的身份向编者请教、咨询。以《新青年》为例,在开办之初,虽然不少读者的咨询尚显幼稚,但真实地记录了跨阶层信息沟通的初始状态。编者对读者的提问不厌其烦、耐心解答,真正做到社告中的“本志当尽其所知,用以奉答”。例如,第1卷第6号中读者辉暹提出的六个问题:“一、吸灰尘有何害于卫生?二、常见人颜色鲜艳而有血色,颇为可爱,此果何法使之然欤?三、手指足趾上使爪因何自行脱落?四、异族结婚,后嗣多慧健,究为何故?五、运动后不即入浴乃防何种危险?六、现时各种体操繁多,究以何种于身体之康健上为*适当,可否请示其法?”①对于这样的问题,编者却洋洋洒洒不吝篇幅一一回答,十分详尽。编者的认真回答,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极大地鼓励读者参与,培养了读者与报刊之间的互动。又如《新青年》的读者李平,第1卷第2号上他来信询问上海的法文学校一事,顺便提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陈独秀就在回信里用了不少篇幅引经据典地比较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与达尔文的“竞争论”的异同。李平不禁称赞道:“谆谆不倦,足见记者之热心教诲。”此后,李平也成为频频光顾“通信”栏的“老顾客”。这样的互动方式,对读者充满了吸引力,也使通信栏成为充满活力的启蒙场。有研究者对早期报刊的重大影响做了这样的评价:它们向中国传播西学,介绍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与历史,内容包括总统选举、议院召开和文化教育。这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之中的中国人士来说,恍如在一漆黑的暗室中开启了一扇窗户②。在某种意义上,通信栏就是“漆黑的暗室中”开启的“一扇窗户”,普通大众作为读者也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  其次,由“质析疑难”到“发舒意见”。《新青年》的创刊号中即指出“本志特辟通信一门,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①,从中可以看出,通信栏的栏目功能定位在“质析疑难”和“发舒意见”两个方面,但是在通信栏的开设之初,读者来信多以咨询为主,明显局限于“质析疑难”方面。通信栏这一对话空间的存在无疑不仅仅是为了就读书、上学这些私人事务交换信息,更是为了对人们共同关心的公共话题展开讨论,以期“真理愈辩而愈明”。鲁迅的态度就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新青年》里的通信,现在颇觉发达,读者也爱看。但据我个人意见,以为还可以酌减:只须将诚恳切实的讨论,按期登载;其他不负责任的随口批评,没有常识的问难,至多只要答他一回,此后便不必多说,省出纸墨,移作别用”②。于是,《新青年》从第2卷开始就发表声明,“以后如有析理辩难之文见赐,必当照录,以资讨论,否则无取焉”③。《小说月报》中的一则启事同样是针对通信内容而言的,“本刊通信栏原为交换编者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的意见而设。近来接读者来信,有问某部书的出版处,或文学上某某主义作何解的,都要求在通信栏答复;我们觉得此种通信并非各表一个见解,没有给第三者看的必要,所以都另行专函奉答,不再排入通信栏里了,特此声明,并请通信者原谅”④。这则启事明确表示,通信栏的设置目的是交换“意见”,通信中应“各表一个见解”并有“给第三者看的必要”,而那些质析疑难的通信则“另行专函奉答”“不再排人通信栏里”。因此,在编者的大力倡导下,“通信”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务咨询类来信越来越少,而各种讨论性质的通信大量出现,占据了“通信”的主体,使“通信”栏目的功能开始由“质析疑难”向“发舒意见”转变,真正成为“不分等级的论述空间”。  ……

作者简介

  王玉春,山东威海人,文学博士,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本硕博阶段均就读于四川大学,其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荣誉称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