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关于中国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分析

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关于中国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分析

¥10.9 (2.9折) ?
1星价 ¥15.6
2星价¥15.6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1309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7
  • 出版时间:2018-03-01
  • 条形码:9787567130920 ; 978-7-5671-3092-0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意味着未来社会治理领域将不断提升新一代ICT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关于中国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分析》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刻揭示了城市社会治理领域政府信息化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面对的深层挑战。引入国内组织研究前沿领域的制度分析思路,呈现了技术治理的条件、约束以及与既有政府运行模式之间的深层互动机理。进而在更深层次讨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中技术治理的发展思路。

目录

引言 理解信息革命——驱动治理转型的结构性力量
**编 技术治理的运行机理
——一个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章 城市社会治理转型与技术治理兴起
**节 新时期城市社会治理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节 城市社会技术治理的主要领域及深层挑战
第三节 回归一种总体性理论视角
第二章 技术治理的实现方式与运行机制
**节 信息技术如何影响组织运作——理论溯源
第二节 聚焦互动机制:新分析思路的发展
第三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第四节 理解技术治理的复杂后果
第三章 技术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节 治理转型与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
第二节 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环境
第三节 技术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互动机制

第二编 技术治理的实践方式研究
——以基层政府的一门式电子政务中心为案例
第四章 作为新技术相对面的既有治理结构
**节 聚焦城市基层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安排
第二节 制度安排的两面性:在开放与封闭间徘徊
小结与讨论:在科层与网络之间——既有结构的
长程运动
第五章 技术方案定型:治理结构型塑技术选择
**节 一门式服务中心的初期架构及对新技术之期望
第二节 三种待选技术方案
第三节 制度是如何思维的?
小结与讨论:从制度偏好看技术选择
第六章 技术扎根:现有结构的“虚拟”再造
**节 现有结构的虚拟再造
第二节 制度匹配与新技术的“自我强化”
小结与讨论:新技术扎根的深层基础
第七章 刚性的呈现:技术作为结构的一面
**节 新技术的刚性“外显”与组织运行
第二节 理解技术治理的效率基础

第三编 技术治理与共建、共治、
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缩影
第八章 公共管理多元参与的网格化治理实践:以B镇为例
**节 B镇的网格化治理实践与改革尝试
第二节 社会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模式与网格化
实践的张力
第三节 小结与启示
第九章 转型中的网络问政问效:以N市Z区为案例
**节 网络问政问效的缘起与基本经验
第二节 网络问政问效平台运行遭遇的深层挑战
第三节 改革的选择与困境
第十章 “社区通”的实践与制度内涵:以S市B区为例
**节 “社区通”技术治理实践的方式与成效
第二节 “社区通”技术平台的制度内涵与启示

结语 技术治理及其超越
**节 作为一种治理机制的技术治理:源起与
表现形式
第二节 新视域下的治理转型及其深层问题
第三节 超越技术治理的基本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关于中国城市治理信息化的制度分析》:  在巫沃德的研究中,组织结构的本质性差异和技术的差异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和使用大批量技术的公司相比,在小批量生产的公司中,对总裁负责的人更少;而在流水线生产中,对总裁负责的人数*多。大批量生产公司的管理层数也多于小批量生产公司,而流水线技术中则更多。如果不涉及公司规模,就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占总员工的比率而言,流水线技术的*大,而小批量生产公司的*小。这些差异与技术的复杂程度平行,但其他的差异则不然。一线监督人员控制的范围在流水线生产的公司里*小,而在大批量生产的公司里*大。与其他两类公司里相比,大批量生产的公司倾向于更多地依靠生产线人员和行政人员的职责区分,工作描述更加具体,并更多地依靠成文交流。①  此后,布劳诺( Blauner,1964)研究小批量生产技术如印刷、大批量生产技术如纺织和汽车,以及连续过程的生产技术如化工,所得到的结论与巫沃德的一致。在随后的近30年中,大量研究并没有离开技术对组织的建构这个主题,也都是在这样的框架下探讨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类型和细节问题,重要的理论流派如权变理论认为,技术越复杂和越不确定,组织就越可能采用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结构形式。②  20世纪70年代的许多关于技术对组织结构影响的研究,都再现了巫沃德的*初发现,也赋予了“技术决定组织命题”新的生命力。马希( Robed M。Marsh)和曼(Hiroshi Mannari)在对50个日本企业的研究中,探讨了技术及组织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他们使用了一些技术指标,其中一个关键指标描述的是技术复杂性(根据技术使用程度的差异)。马希和曼发现,技术(而非规模)能更好地预测除分化以外的组织特征,即使控制其他变量也是如此。像巫沃德一样、马希和曼还发现,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线工人在全体雇员中的比重下降,监管人员比重上升;而且,高层行政人员的控制范围随技术进步上升。和巫沃德与布劳小组的研究结论一样,技术和一线控制范围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马希和曼提出,与其他研究结果一样,日本的企业组织并没有特殊的地方。①  伊克松、皮尤及费伊赛( Hickson,Pugh,and Pheysey,1969)将技术这一笼统的概念分解成三种类型:操作技术,即组织工作流程中使用的技术;材料技术,即工作流程中使用的材料(高度复杂的技术可能用在相对简单的材料上);知识技术,即用在工作流程中的、复杂性变幻不定的知识体系。这些作者在研究中关心的是操作技术。对于他们研究的英国组织,操作技术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组织越小,其结构越受到技术的影响;组织越大,这些技术的影响越局限于诸如从事与工作流程本身相关联的工作岗位数目这样的变量;对与之距离较远的管理结构和层级结构中的可检测到的非变量.操作技术的影响较小。”  ……

作者简介

  黄晓春,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入选上海市“晨光”“曙光”及“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为民政部第二届“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治理变革及其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近年来围绕技术治理的运行机制、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等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及《社会》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成果多次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陆学艺社会学优秀成果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