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全2册-白话美绘版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全2册-白话美绘版

1星价 ¥39.1 (4.9折)
2星价¥39.1 定价¥7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7790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00
  • 出版时间:2006-04-01
  • 条形码:9787500779070 ; 978-7-5007-7907-0

本书特色

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上海亞东书局特请胡适、陈独秀等名家撰写序言,以“汪元放新标点本”形式印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代“俗文学”名著,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援应,发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古代小说名著的文学地位大为提高,1949年后,政府以“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树立民族自信心”为方针,大力普及古典文学名著,出版了多部古代小说名著的新整理本,发行量达数百万部,从此古典小说名著进入民众的阅读视野,历久不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时代社会背景、文化消费的性质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还应当花费精力去阅读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吗?读这些书还有意义吗?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首先是了解历史。中华民族有发达的史学传统,浩如烟海的“正史”和“野史”著作,记载了五千年文明发展变化的历程,大体上都明白清楚,但是光读历史书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在一般历史书中不可能有具体而微的展现,而正是在这方面,古代文学尤其是写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古典小说,显示了它独特的长处,“把小说当作历史来读”,这说法是不错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要的不是通过小说去考察历史事实,去“看阶级斗争”,而是要从中领略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道德面貌、伦理关系,他们的言谈举止、人际交往,他们的心理状态、性格气质,他们的欢乐愉悦、忧伤悲哀,总之,要看到我们祖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看《水浒传》,要看梁山好汉们如何为人坦诚和嫉恶如仇,讲信义,重然诺;读《西游记》,则主要看古代人们为了追求人生信念而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百折不回;读《三国演义》,则主要看各实力人物如何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读《红楼梦》,则重点领会对美好纯真人间感情的追寻,和对道德败坏和伪善作风的唾弃。这些曾经在古典小说中受到着着描写或者刻意追求,并得到广泛颂扬的品格和作风,它们可以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核心内涵,我们祖先的心理状态和文明素质,在这里有相当充分的表露,所以,欲了解过去的中国人心理和中国文明,阅读古代小说不啻是个捷径。 了解历史目的何在?无非是为了汲取前人的成功心得和失误教训,从而使我们今人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通过理解和反思,建设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当北宋学者徐铉说出“鉴古知今”四个字时,其实他已经掌握了提升自我心智和情感的一把钥匙,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大转折期,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也处于一个人格的重新塑造期。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面对各种新奇和异端文化潮流,在思想意识方面呈现朦胧状态,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完全舍弃传统的“新人类”“新新人类”之类的趋向,在部分青少年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然而这些都是历史转折期常见的躁动,它们的出现,一方面有其必然性,不值得大惊小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它们并不代表新的文化主流取向,纵观世界各民族,尤其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也有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曾有过类似的迷茫和躁动,但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终究要被理性的选择所占据,不会受一时的冲动左右其方向,这是确定不移的,而民族文化和性格,由于它是在漫长的人类族群进化中在各种生存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其基本面不会在较短的历史时期有大的改变,即使在社会剧烈巨变之际,历史文化因子仍将是社会人格演变的基础成分。试观今日英、法、德、意,还有日本、韩国,无论是西方或东方民族,他们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美国,虽然呈现各种文化融合的面貌,但其主流文化,还是有着强烈特色的。有意思的是,美国历史总共只有二百余年,严格地说,美国没有古典文学;但他们的大学里却有许多专家,开设着古典文学课程,而且研究的风气很盛。他们将其他国家的古典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视同自己的古典文学一样加以学习和研究,可知他们对文学传统或者传统文学的重视,决不下于其他任何国家。这种“借鉴”或者“拿来”他国古典文学的做法,同样陶冶着现代美国人。不妨这样说:在已经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各国中,我们尚看不到不要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先例,相反,由于理性地对待传统'认识到传统的可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股脑儿蔑弃传统,他们的现代化基本上都卓有成效,有鉴于此,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对民族文化作深入的清理和认知,辨明民族文化的本谛,以使新文化建设和新民族性格的确立走上健康之路。小说名著既然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予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享受传统文学的精华。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享受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需求又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为满足这种需求,愈来愈多的文艺新品种新作品不断涌现,显示着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同时那些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文艺,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唯其历史悠久,经过时间的筛汰考验,它们更具有艺术上的完美和经典性,如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位哲人曾说过,古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学,包括优秀小说在内,同样有着这种魅力。人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戏曲、小说也很发达、很有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要看今天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三国”“水浒”英雄们的身影,以及孙悟空、贾宝玉等人物形象,而且仍然拥有广大的观众群,即可知道它们的生命力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逾千百年而不衰。通过阅读古典小说名著,我们可以与千百年前的人物作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共鸣,从而进入跨时代的和谐状态,得到精神深处的愉悦和享受。古老艺术品虽然看来不够“新潮”,但它恰如醇酒,存放时间愈久,香味亦愈浓郁,给人带来的享受是恒久的。 总之,文学先辈创造的小说名著,对于我们不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存,难得的精神慰藉,更是应当认真面对的经典。鲁迅一生工作繁忙,但他在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事业上付出了极大精力,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成为公认的古典小说研究*之作。胡适在他步入文坛之始,即着手《红楼梦》等小说考证,作出划时代的成绩。钱钟书学富五车,但他自述读得*熟的是小说《西游记》和《儒林外史》。近代思想学术大师不约而同地关注重视古典小说,已经说明了它们的重要分量。中国人在宗法社会里生活了数千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保留着大量属于“传统”的成分。以今天的眼光看,传统中虽有不少落后甚至丑陋的因素,但也寓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优秀的“基因”。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扬弃”的工作,无论“扬”或“弃”,都是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和健全我们的人格。珍惜传统,能使我们人格丰满;享受传统,能使我们精神高雅。不能讳言,读古典小说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甚至是一种业余“消遣”,出发点可以是仅凭兴趣,但其中确实包含有积极的人文意义,应当引起我们今天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的加倍关怀。 说了这样一些颇为抽象的话,回头再看这套小说名著,我以为无论编者、出版者,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架设着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套书所选取的,都代表了古典小说成就的某一种极致,也可以说它们都是一座座风光旖旎值得观览的山峰;这些小说,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性格,它们的内涵称得上充足厚重;而编者选取的眼光也是综合性的,绝非仅仅出于某一种社会价值和艺术评判标准,所以这些作品综合起来看,就是一大桌“满汉全席”,每道菜都值得细细品味。这套书既然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它对原著在文字上也必然要作若干“加工”,这里主要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篇幅上的适当压缩,有利于青少年读者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对某些文字比较繁难,甚至有些艰深的作品,编者也作了适度的“改写”,以消除阅读上的障碍。这种“缩写”或“改写”名著的做法,在世界各国都很风行,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规范做法,我半个世纪前读到的《鲁宾逊漂流记》,就是一个缩写本。当然,做得是否成功,要因事而论。在我看来,这套书的工作做得是相当小心慎重的,体现了对名著的充分尊重,这与时下流行的所谓“戏说”或妄改有着本质不同。另外,由于编者对原著基本精神的领会比较透彻,所以即使是“改写本”,也并未出现“面目皆非”的难堪局面;更由于编者的语言文字功力较好,所以改写的部分竟也颇为精彩传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插图制作的精美,印刷装帧的别致,都显示了对文化事业的严肃和负责态度。我相信,无论是编者和出版者,他们都是为了今天青少年的精神丰满和人格成长,才情愿在这项工作中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我赞赏他们的做法,以为功德无量!

内容简介

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上海亞东书局特请胡适、陈独秀等名家撰写序言,以“汪元放新标点本”形式印行《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代“俗文学”名著,作为新文学运动的援应,发生了很大影响,从此古代小说名著的文学地位大为提高,1949年后,政府以“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树立民族自信心”为方针,大力普及古典文学名著,出版了多部古代小说名著的新整理本,发行量达数百万部,从此古典小说名著进入民众的阅读视野,历久不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时代社会背景、文化消费的性质和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还应当花费精力去阅读这些古典文学名著吗?读这些书还有意义吗?答案我想是肯定的。 首先是了解历史。中华民族有发达的史学传统,浩如烟海的“正史”和“野史”著作,记载了五千年文明发展变化的历程,大体上都明白清楚,但是光读历史书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在一般历史书中不可能有具体而微的展现,而正是在这方面,古代文学尤其是写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古典小说,显示了它独特的长处,“把小说当作历史来读”,这说法是不错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要的不是通过小说去考察历史事实,去“看阶级斗争”,而是要从中领略古代人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道德面貌、伦理关系,他们的言谈举止、人际交往,他们的心理状态、性格气质,他们的欢乐愉悦、忧伤悲哀,总之,要看到我们祖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看《水浒传》,要看梁山好汉们如何为人坦诚和嫉恶如仇,讲信义,重然诺;读《西游记》,则主要看古代人们为了追求人生信念而如何克服千难万险,百折不回;读《三国演义》,则主要看各实力人物如何团结、笼络和使用人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斗智斗勇;读《红楼梦》,则重点领会对美好纯真人间感情的追寻,和对道德败坏和伪善作风的唾弃。这些曾经在古典小说中受到着着描写或者刻意追求,并得到广泛颂扬的品格和作风,它们可以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核心内涵,我们祖先的心理状态和文明素质,在这里有相当充分的表露,所以,欲了解过去的中国人心理和中国文明,阅读古代小说不啻是个捷径。 了解历史目的何在?无非是为了汲取前人的成功心得和失误教训,从而使我们今人生活得更加睿智、更加高尚、更加健康。通过理解和反思,建设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当北宋学者徐铉说出“鉴古知今”四个字时,其实他已经掌握了提升自我心智和情感的一把钥匙,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大转折期,为适应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也处于一个人格的重新塑造期。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社会的结构性变化,面对各种新奇和异端文化潮流,在思想意识方面呈现朦胧状态,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完全舍弃传统的“新人类”“新新人类”之类的趋向,在部分青少年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然而这些都是历史转折期常见的躁动,它们的出现,一方面有其必然性,不值得大惊小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它们并不代表新的文化主流取向,纵观世界各民族,尤其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他们在发展的进程中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也有相当多的社会成员,曾有过类似的迷茫和躁动,但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终究要被理性的选择所占据,不会受一时的冲动左右其方向,这是确定不移的,而民族文化和性格,由于它是在漫长的人类族群进化中在各种生存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其基本面不会在较短的历史时期有大的改变,即使在社会剧烈巨变之际,历史文化因子仍将是社会人格演变的基础成分。试观今日英、法、德、意,还有日本、韩国,无论是西方或东方民族,他们在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都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即使是美国,虽然呈现各种文化融合的面貌,但其主流文化,还是有着强烈特色的。有意思的是,美国历史总共只有二百余年,严格地说,美国没有古典文学;但他们的大学里却有许多专家,开设着古典文学课程,而且研究的风气很盛。他们将其他国家的古典文学(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视同自己的古典文学一样加以学习和研究,可知他们对文学传统或者传统文学的重视,决不下于其他任何国家。这种“借鉴”或者“拿来”他国古典文学的做法,同样陶冶着现代美国人。不妨这样说:在已经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当今世界各国中,我们尚看不到不要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先例,相反,由于理性地对待传统'认识到传统的可贵,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股脑儿蔑弃传统,他们的现代化基本上都卓有成效,有鉴于此,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对民族文化作深入的清理和认知,辨明民族文化的本谛,以使新文化建设和新民族性格的确立走上健康之路。小说名著既然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予应有的重视。 其次是享受传统文学的精华。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文化艺术的享受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同时,文化需求又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为满足这种需求,愈来愈多的文艺新品种新作品不断涌现,显示着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同时那些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文艺,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唯其历史悠久,经过时间的筛汰考验,它们更具有艺术上的完美和经典性,如磁石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一位哲人曾说过,古希腊神话具有“永恒的魅力”;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文学,包括优秀小说在内,同样有着这种魅力。人们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戏曲、小说也很发达、很有特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只要看今天电视荧屏上经常出现“三国”“水浒”英雄们的身影,以及孙悟空、贾宝玉等人物形象,而且仍然拥有广大的观众群,即可知道它们的生命力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逾千百年而不衰。通过阅读古典小说名著,我们可以与千百年前的人物作心灵的交流,灵魂的共鸣,从而进入跨时代的和谐状态,得到精神深处的愉悦和享受。古老艺术品虽然看来不够“新潮”,但它恰如醇酒,存放时间愈久,香味亦愈浓郁,给人带来的享受是恒久的。 总之,文学先辈创造的小说名著,对于我们不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存,难得的精神慰藉,更是应当认真面对的经典。鲁迅一生工作繁忙,但他在整理中国古典小说的事业上付出了极大精力,完成了《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成为公认的古典小说研究*之作。胡适在他步入文坛之始,即着手《红楼梦》等小说考证,作出划时代的成绩。钱钟书学富五车,但他自述读得*熟的是小说《西游记》和《儒林外史》。近代思想学术大师不约而同地关注重视古典小说,已经说明了它们的重要分量。中国人在宗法社会里生活了数千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保留着大量属于“传统”的成分。以今天的眼光看,传统中虽有不少落后甚至丑陋的因素,但也寓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珍视的优秀的“基因”。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扬弃”的工作,无论“扬”或“弃”,都是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和健全我们的人格。珍惜传统,能使我们人格丰满;享受传统,能使我们精神高雅。不能讳言,读古典小说也是一种文化消费,甚至是一种业余“消遣”,出发点可以是仅凭兴趣,但其中确实包含有积极的人文意义,应当引起我们今天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的加倍关怀。 说了这样一些颇为抽象的话,回头再看这套小说名著,我以为无论编者、出版者,都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架设着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套书所选取的,都代表了古典小说成就的某一种极致,也可以说它们都是一座座风光旖旎值得观览的山峰;这些小说,具有不同的类型和性格,它们的内涵称得上充足厚重;而编者选取的眼光也是综合性的,绝非仅仅出于某一种社会价值和艺术评判标准,所以这些作品综合起来看,就是一大桌“满汉全席”,每道菜都值得细细品味。这套书既然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它对原著在文字上也必然要作若干“加工”,这里主要是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篇幅上的适当压缩,有利于青少年读者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对某些文字比较繁难,甚至有些艰深的作品,编者也作了适度的“改写”,以消除阅读上的障碍。这种“缩写”或“改写”名著的做法,在世界各国都很风行,也是一种文化普及的规范做法,我半个世纪前读到的《鲁宾逊漂流记》,就是一个缩写本。当然,做得是否成功,要因事而论。在我看来,这套书的工作做得是相当小心慎重的,体现了对名著的充分尊重,这与时下流行的所谓“戏说”或妄改有着本质不同。另外,由于编者对原著基本精神的领会比较透彻,所以即使是“改写本”,也并未出现“面目皆非”的难堪局面;更由于编者的语言文字功力较好,所以改写的部分竟也颇为精彩传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插图制作的精美,印刷装帧的别致,都显示了对文化事业的严肃和负责态度。我相信,无论是编者和出版者,他们都是为了今天青少年的精神丰满和人格成长,才情愿在这项工作中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我赞赏他们的做法,以为功德无量!

目录

**回 宴桃园三英结叉 鞭督邮刘备挂冠 第二回 献赤免李肃说吕布 走中牟陈宫释曹操 第三回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孙文台宫井得玉玺 第四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风仪亭 第五回 犯长安李郭作乱 报父仇孟德兴兵 第六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吕温侯大战濮阳 第七回 张翼德酒醉笞曹豹 吕奉先月夜袭徐州 第八回 小霸王独占江东 吕温侯射戟辕门 第九回 战宛城典韦死难 严军纪曹操割发 第十回 徐州城陈登用智 白门楼吕布丧生 第十一回 董国舅衣带传密诏 曹丞相煮酒论英雄 第十二回 关云长赚城斩车胄 祢正平击鼓骂曹操 第十三回 关公土山约三事 曹操白马解重围 第十四回 袁本初损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十五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刘皇叔古城会三英 第十六回 孙伯符丹徒遇剌 曹孟德官渡鏖兵 第十七回 败汝南玄德依刘表 平河北曹操征乌桓 第十八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走马跃檀溪 第十九回 施巧计刘备破曹仁 感重恩徐庶荐诸葛 第二十回 刘关张三上卧龙网 诸葛亮妙对隆中策 第二十一回 利州城刘琦三求计 博望坡孔明初用兵 第二十二回 蔡将军卖主献荆州 刘皇叔携民渡汉水 第二十三回 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张翼德力拒当阳桥 第二十四回 鲁子敬力排众议 诸葛亮舌战群儒 第二十五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意破曹操 第二十六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二十七回 诸葛亮草船借箭 黄公覆献书诈降 第二十八回 铁索横江孟德赋诗 南屏筑坛孔明祭风 第二十九回 周公瑾火烧赤壁 关云长义释华容 第三十回 曹仁计赚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三十一回 收黄忠关羽战长沙 欺鲁肃刘备借荆州 第三十二回 刘备相亲甘露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三十三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三十四回 勇马超兴兵复仇 莽虎侯裸衣大战 第三十五回 曹阿瞒离间韩遂 张永年反难杨修 第三十六回 刘玄德分兵入西川 赵子龙截江夺阿斗 第三十七回 落风坡中箭失庞统 巴郡城仗叉收严颜 第三十八回 金雁桥孔明擒张任 葭萌关张飞斗马超 第三十九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甘兴霸百骑劫营 第四十回 莽周泰力破重围 猛张飞智取三寨 第四十一回 黄汉升力劈夏侯渊 刘玄德自立汉中王 第四十二回 庞德抬棺决死战 关羽放水淹七军 第四十三回 吕子明智取荆州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四十四回 关云长父子同遇害 曹子桓兄弟自相残 第四十五回 伐东吴先主兴师 抗西蜀阚泽荐贤 第四十六回 运良谋书生为大将 破连营火攻建奇功 第四十七回 蜀先主临终托孤 汉丞相安居退故 第四十八回 征南蛮孔明渡泸水 败西洱孟获走秃龙 第四十九回 施攻心诸葛除后患 中反间司马失兵权 第五十回 赵子龙大战风鸣山 诸葛亮智取天水城 第五十一回 孔明临阵骂王朗 马谡大意失街亭 第五十二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姜维献书赚曹真 第五十三回 诸葛亮走马取陈仓 司马懿拥兵战渭水 第五十四回 斜谷口曹真输赌赛 木门道张邰中埋伏 第五十五回 司马智守九浮桥 诸葛病殁五丈原 第五十六回 公孙渊称王反辽东 司马懿诈病诛曹爽 第五十七回 姜维连弩败司马 丁奉冒雪破胡遵 第五十八回 伐中原姜邓双斗智 战祁山蜀魏大交兵 第五十九回 姜伯约屯田避祸 钟士会兴兵伐蜀 第六十回 入西川二士争功 破东吴三国归晋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元末明初,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历史上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记录不多,较为可信的有明代贾仲明编著的《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较为清新。”《稗史汇编》也有只言片语提及,说他“有志图王”,据传他还为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张士诚做过幕僚。 罗贯中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等。这些作品中以《三国演义》成就*高,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罗贯中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鼻祖,开章回体小说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