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02514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42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40251475 ; 978-7-5402-5147-5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中俄两国学者共同向契诃夫致敬的作品! 本书的作者——在1940年代驰名俄罗斯和欧洲的记者、评论家伊利亚•爱伦堡说:“我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对契诃夫的爱……” 著名俄文翻译家、契诃夫专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珍藏了半个世纪的珍爱之书:“10年前的一天。我终于决定将这本给了我很多教益与感动书翻译过来!” 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关于契诃夫,已经写了很多很好的文章。勤奋的文学评论家写过他,20 世纪初的一群大作家——高尔基、托马斯•曼、鲁迅、萧伯纳、高尔斯华绥、莫里亚克,也写过他。我起意和读者交流一下我对契诃夫的生活与创作的看法,并不想发现早已被人发现的道理。我仅仅作为一个不同于过去的新时代的文学家,试图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契诃夫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其生命力远比所谓的“契诃夫作风”久远得多。这是老问题——关于作家的责任,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关于艺术的规律。这是个古老的,但也许是*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大时代需要大艺术。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的时代,应该说说人的心灵的卫星。”

内容简介

我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对契诃夫的爱…… ——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 只为回答:为什么契诃夫赢得了全世界读者持久的爱?观点出人意外而又令人信服! ◆本书译者 蓄10年之势翻译出版本书,有一个目的:这是一本带给自己教益和感动的书,曾影响了自己的人生,如此恩泽,应该惠及他人。 ◆本书编辑 写万卡、小公务员、变色龙、海鸥、樱桃园的那个作家,原来是这样的。

目录

我读《重读契诃夫》——代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附录 惜别樱桃园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伊利亚•爱伦堡
1891年1月14日,爱伦堡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人小康家庭。中学时加入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后来遭到沙皇宪兵的逮捕,保释出狱后只身流亡法国巴黎,脱离了党组织,开始从事文艺活动。 1915—1917年间,爱伦堡受聘担任莫斯科《俄罗斯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新闻》驻巴黎的战地采访员,于1916年出版诗集《前夜的歌》,同时经常到法、德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根据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材料,写了许多有关西欧战争情况的通讯和报导文章。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爱伦堡回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爱伦堡曾在苏维埃政府的社会保障部、学龄前儿童教育处和剧场管理局等部门任职。1921年,爱伦堡再度出国。他作为苏联报刊驻外记者长期住在国外。期间,除写通讯报导外,主要从事文学活动、文艺理论研究、文学创作。伊利亚•爱伦堡 1891年1月14日,爱伦堡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人小康家庭。中学时加入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即后来的布尔什维克党),后来遭到沙皇宪兵的逮捕,保释出狱后只身流亡法国巴黎,脱离了党组织,开始从事文艺活动。 1915—1917年间,爱伦堡受聘担任莫斯科《俄罗斯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新闻》驻巴黎的战地采访员,于1916年出版诗集《前夜的歌》,同时经常到法、德前线进行实地采访,根据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材料,写了许多有关西欧战争情况的通讯和报导文章。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爱伦堡回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爱伦堡曾在苏维埃政府的社会保障部、学龄前儿童教育处和剧场管理局等部门任职。1921年,爱伦堡再度出国。他作为苏联报刊驻外记者长期住在国外。期间,除写通讯报导外,主要从事文学活动、文艺理论研究、文学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伦堡回到莫斯科,出生入死进行战地采访和报道。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等大大小小报纸及广播电台,几乎每天都发表和广播爱伦堡的反法西斯政论文章或通讯特写。 “二战”结束后,他创作了《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巨浪》三部长篇小说,前两部曾荣获斯大林奖金。同时,他积极从事国际和平事业,还被推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 1949年2月,所有的报刊突然停止发表爱伦堡的作品,他的名字也被从评论家的文章中删去。此时斯大林去世,爱伦堡躲过了“清洗”。 1960年,爱伦堡动笔写作《人•岁月•生活》,并在苏联《新世界》杂志上连载。不久这部作品就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在我国也曾影响巨大。 1967年8月31日,爱伦堡在莫斯科病逝。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