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1星价 ¥12.2 (3.2折)
2星价¥11.8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5530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0
  • 出版时间:2018-02-01
  • 条形码:9787564553005 ; 978-7-5645-5300-5

本书特色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是“名家散文必读”丛书中的一卷,优选收录林海音的散文精品。林海音的散文创作和小说一样,常常将重心放在女性及两地(北京、台湾)上。其风格与《城南旧事》一脉相承,笔触诚挚温婉,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老北京的思念、对台湾的热爱和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从旧社会绵延到新时代,从北京到台湾,林海音的散文中既有自己生活的感悟,也有国内外采访的见闻,既分享了写作的经验,也讲述了阅读的体会,在一篇篇细腻的文字中,我们既看到了时代的变迁,也看到了文学的进程。

内容简介

  祖籍广东蕉岭的林海音(1918——2001),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又随父母去台湾,可她却将年少时生活过的北平当作她精神上的故乡,旧北京也成为她积累生活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林海音精品散文集》选录了《平凡之家》《冬阳·童年·骆驼队》《英子的乡恋》《在胡同里长大》等多篇文章,引导读者一起走进林海音记忆中的童年。

目录

**辑 英子的乡恋
虎坊桥
北平漫笔
天桥上当记
苦念北平
英子的乡恋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访母校·忆儿时
北京土语辞典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文华阁剪发记

第二辑 平凡之家
三只丑小鸭
平凡之家
小林的伞
教子无方
好日子
今天是星期天
鸭的喜剧
书桌

第三辑 生之趣
漫谈“吃饭”


说猴
台北温泉漫写
鲈鳗和流氓
艋舯
友情

寂寞之友
爱与牵手
生之趣
故乡一日
豆腐一声天下白
童年和童心
豆腐颂

第四辑 冬阳·童年·骆驼队
同情与爱
读传杂记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周记中的谎言
童心愚騃
我喜欢“小人儿书”
“雅舍”的主人
我的写作历程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北平谐后语辞典》序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老北京的生活
我的京味儿之旅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地坛乐园
新竹白粉
爱玉冰
台湾民俗杂辑
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
冬生娘仔
旧时三女子
婆婆的晨妆
闲庭寂寂景萧条
母亲节
郁达夫之死
悼钟理和先生
关于许地山
谈老舍及其文体
展开全部

节选

  《林海音精品散文集》:  虎坊桥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个老乞丐,也常想总有一天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他很脏,很胖。脏,是当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却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的事;觉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衬,所以才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我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们多一样用处,就是食指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夹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儿上挤一下,“嗒”的一声,虱子被挤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听说虱子都长了尾巴了,好不恶心!  他的身旁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砂锅,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不,饭是放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有一个黑脏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东西像饭、馒头、饺子皮什么的,都装进口袋里。他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起头来连扒带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见他在吃东西,就往家里跑,我实在想呕吐了。  对了,他还有一个口袋。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钱!他拿好了虱子,吃饱了剩饭,抱着砂锅要走了,一站起身来,破棉裤腰里系着的这个口袋,往下一坠,洋钱在里面打滚儿的声音叮当响。我好奇怪,拉着宋妈的衣襟,指着那发响的口袋问:  “宋妈,他还有好多洋钱,哪儿来的?”  “哼,你以为是偷来的、抢来的吗?人家自个儿攒的。”  “自个儿攒的?你说过,要饭的人当初都是有钱的多,好吃懒做才把家当花光了,只好要饭吃。”  “是呀!可是要了饭就知道学好了,知道攒钱啦!”宋妈摆出凡事皆懂的样子回答我。  “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穿哪?”  宋妈没回答我,我还要问:  “他也还是不肯做事呀?”  “你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当。”  他虽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来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殡的行列里打执事赚钱呢!烂棉袄上面套着白丧褂子,从丧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还举着旗呀伞呀的。而且,*要紧的是他腰里还挂着一袋子洋钱哪!这一身披挂,走那么远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这就是他荡光了家产又从头学好的缘故吗?我不懂,便要发问,大人们好像也不能答复得使我满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  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说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  没有一条街包含了人生世相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桥的几年中,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们姊妹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便跟着宋妈在大门口看热闹了。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人拿着照相匣子,另一个拿着两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刚刚成了过去。小日本儿会说日本式中国话,拿旗子的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  “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缩。他又说:  “没有关系,照了相的我要大大的送给你的。”然后他看着我家的门牌号数,嘴里念念有词。  我看看宋妈,宋妈说话了:  “您这二位先生是——?”  “噢,我们的是日本的报馆的,没有关系,我们大大的照了相。”  大概看那两个人没有恶意的样子,宋妈便对我和妹妹说:“要给你们照就照吧!”  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门前照了一张相,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照。等到爸爸回家时告诉了他,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玩笑着说:  “不好喽,让人照了相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办?”  爸爸虽然玩笑着说,我的心里却是很害怕,担忧着。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本画报,里面全是日本字,翻开来有一页里面,我和妹妹举着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讲给我们听,那上面说,中国街头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记我国北伐成功经过的画册。  对于北伐这件事,小小年纪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为住在虎坊桥这个地方,竞也无意中在脑子里印下了时代不同的感觉。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阵紧张的日子,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忽然骚动起来了,听说在逮学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给年轻的学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旧事》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个将要迎接来的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为了风声的关系,便在我家有了时隐时现的情形。  虎坊桥在北洋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繁华区的街道,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八大胡同,到天桥……都要经过这里。因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早上它也热闹,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来各处来看“热闹”的人。“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作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是把这件事当作“热闹”来看的。他们跟在载犯人的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互相呼应地叫喊着,不像是要去送死囚,却像是一群朋友欢送的行列。他们没有悲悯这个将死的壮汉,反而是犯人喊一声:“过了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群众就跟着喊一声:“好!”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每逢早上街上涌来了人群,我们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动着我,躲在门洞的石礅上张望着。碰到这时候,母亲要极力不使我们去看这种“热闹”,但是一年到头常常有,无论如何,我是看过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许多对人与人间的疑问: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友吗?他们也喊“好”吗?  同样的情形,还有大的出丧,这里也几乎是必经的街道,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殡,是所谓“死后哀荣”吧,所以必须选择一些大街来绕行,做一次*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马路沿摆上了祭桌,披麻戴孝的孝子步行到这里,叩个头道个谢,便使这家商店感到无上的光荣似的。而看出大殡的群众,并无哀悼的意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流露出对死后有这样哀荣的无限羡慕的意思。而在那长长数里的行列中,有时会看见那胖子老乞丐。他默默地走着,面部没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没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轻时不荡尽了那些家产,他死后何尝不可以有这份哀荣,他会不会这么想?  ……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