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5849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5
  • 出版时间:2017-05-01
  • 条形码:9787100158497 ; 978-7-100-15849-7

本书特色

著名汉学家杨联陞的首部传记 杨联陞的学识是*传统的中国百科全书的知识。他把一己的才性灵活运用在中国*好的博雅传统上面。 ——著名汉学家 戴密微

内容简介

杨联陞先生为有名文史学家、哈佛大学燕京讲座教授,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其与海内外学人有着广泛联系,互相砥砺前行,堪称学界传奇。本书从传主与胡适、赵元任、钱穆、萧公权、缪钺、何炳棣、余英时、吉川幸次郎、戴密微等海内外学人的学术往来切入,铺开一幅异彩斑斓的杨联陞学人交往图卷,并旁及其诸多爱好、特别纪念册及生命的很后时光,展示了传主一生中重要的学术和生命历程。

目录

雪上冰橇留迹踪,白云闲暇客从容


——《杨联陞别传》由来


东风不妒留莺住,犹为扶持着意吹


——杨联陞与胡适


清苑青春共赏花,谁期秋晚隔天涯


——杨联陞与缪钺


鹏飞培哈佛,鸟哺报清华


——杨联陞与清华(兼记与陈寅恪、萧公权、叶公超、钱稻孙、朱自清、浦薛凤、梅贻琦等)


岂仅师生谊,浑同父子缘


——杨联陞与赵元任


万法一尘,须弥土芥


——杨联陞与台静农


忽忆垂青农圃道,学人特地报恩来


——杨联陞与钱穆


朗吟新句追秋兴,细写长编注史通


——杨联陞与洪业


痛饮高歌消此夕,与君重返少年场


——杨联陞与何炳棣


何必家园柳,灼然狮子儿


——杨联陞与余英时


书画诗文雄一世,才人块垒不嫌多


——杨联陞与蒋彝


花儿本不愿开,春风一个劲儿吹


——杨联陞与贾德纳


中院老榕枝宛转,圣之时者有群公


——杨联陞与台湾学人


君山先生神不死,薪传今有吉川子


——杨联陞与日本汉学学人


心中身外事,随意免安排


——杨联陞与诗画棋戏


知命应倾随分酒,草玄呼白莫相违


一一杨联陞的纪念册与师友情


谁管东篱,珍重黄花瘦


——杨联陞的*后岁月




展开全部

节选

雪上冰橇留迹踪,白云闲暇客从容

——《杨联陞别传》由来



为已故哈佛燕京讲座教授、汉学家杨联陞作传的缘起,并非因为他是我的外祖父,不夸张地讲,完全是因为作家韩石山先生的怂恿。

“非典”期间我所编的《哈佛遗墨——杨联陞诗文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我给至今尚未谋面的学者谢泳寄样书(他在此前回复我的邮件中,允我在书末附录了他的《杨联陞为什么生气》一文),顺便烦请他代我转送他在山西作协时的同事韩石山一册。那时我与韩先生亦未曾谋面,也不相识,只是读过他的部分著作。没想到他收到《哈佛遗墨》后,迅速读完,并一连写了两篇文章, 一是谈“前辈风流”,一是“重审赵俪生电话案”。后一篇的影响显然更广。大约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我去太原办事,电约韩先生求见,他答应当晚来我下榻处。那天下午他在某高校演讲,之后有晚餐招待,他喝得兴致甚佳,到我住处已时近子夜,兴仍未尽。石山先生与我虽是初见,却一见如故。所谈话题中,当时我*不以为然,之后则甚以为然,乃至由动心直至动笔的就是他的这句话 :“你该写《杨联陞传》。”这句话说完片刻,他似乎就已看出我的不以为然,又强调了一句:“这个人很有意思,很值得写,我都想写,就是没有材料。”石山先生的传记文学创作我是很爱读的,譬如《徐志摩传》。韩石山与徐志摩是隔代人,不可能见过面,不会有直接的接触,只能在“材料”的基础上凭其感受、理解、分析和研究来写传记,但他竟能写出那么厚重的一册。蒋力与杨联陞,更是隔代人,但是好在见过几次面,有一点点接触,手头也有一些独家的材料,自 2003 年“非典”期间编辑《哈佛遗墨》一书开始,我一直未中断对杨联陞的资料收集和人物研究,为什么不能写呢?

其实,比我更有资格写、当初也更想写杨联陞传记的,大有人在。譬如杨联陞的弟子、后来的同事更兼友人、被他称为“英时弟”的余英时教授。杨联陞去世后,余先生陆续写了带学术归纳性的悼念文章,写了关于杨联陞与胡适先生论学谈诗的文章, 还为杨联陞的诗做了笺注。论资格,他当是**人选,可是从未见他动过此念,毕竟,他是学者,不是作家。杨联陞的另一位半是弟子半是友人的陆惠风教授,是当初就已想写传记的人,为此他复印了杨联陞四十余年的日记,很有进入状态的样子了,但后来不知何故,陆先生放弃此念,连他复印的那套日记,都送给了哈佛燕京图书馆(原件则由杨联陞夫人做主,捐给了台湾“中研院” 史语所)。原件和复印件,我都未看过,但我意识到,杨联陞这个1914年出生、已经去世了二十多年的人,如果再没有一本关于他的传记问世,他的生平、容貌、个性、爱好、成就等等,后来人肯定更难说清了。尽我所能,依据手头现有材料,把我对杨联陞的了解和不断加深的认识落在纸面上,是我不应推卸的义务。尽管了解和认识都仍有一定的局限,我还是勉力开始了《杨联陞别传》的写作。

因为有局限,所以我很清楚,正传、大传我绝对写不出来,“别传”之体裁,也是受了传主观念的启发。1981 年杨联陞写给台湾《传记文学》杂志主编刘绍唐先生的一通书信,实则是一篇关于蒋彝先生的人物随笔,其中提到:“兹想选录打油诗试写《行者学究交游打油唱酬记》。(自传亦是合传,实是别传而已!)”在他晚年给缪钺先生的书信中,也提到要写日本游记。可惜的是, 他虽动此念,却未来得及付诸笔端就已病衰,否则,一定有数篇生动的文字,再现当年情景和若干风流人物。要指出的是,杨联陞毕生很少写长文专著,沿此习惯,若有别传之文,每篇也当在几千至万字之间。即便写成,也不可与其师寅恪先生之大作《柳如是别传》相比,那是三卷本的巨著。后生之我,更无类似指望, 只望读者诸君对“别传”亦有宽容之理解,认可传记也能有各种写法。此为我对“别传”概念的解释。

这本别传,选择了与传主关系密切(甚至是密切到特殊程度)的一些学人,如 :胡适、赵元任、钱稻孙、缪钺、洪业、蒋彝、何炳棣、台静农、余英时、贾德纳、吉川幸次郎、宫崎市定等人, 分别记录了传主与他们的交往,多自唱酬切入,与杨联陞“自传亦是合传”(其实还可称为诗传)的意思暗合。然因局限,譬如与某人的书信往还,目前笔者只见到一方多通信函,另一方的信函则少见或一通未见,所以实难详尽描述。且我亦坚决杜绝想象 与虚构,所以难免遗漏,但绝非忽略,只祈日后有新发现,或能 再有增补。欧洲汉学界当时活跃的前辈和同辈,传主亦多有交往, 但大都限于学术范畴,然其中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法国汉学 家戴密微教授。1951 年,37 岁的杨联陞游学欧洲,用他自己的话, 叫“拜山”,戴密微那时就是一座巍峨的汉学之峰。尽管我们对杨联陞与戴密微的结识缺乏了解,但就所知来看,戴密微从那次见面起就对杨联陞这个晚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爱。他安排杨联陞住在他家隔壁的旅馆,然后是当天的下午茶、晚饭、持续多日的论学,然后是介绍他去瑞士登山。十年后,安排他到法兰西学院演讲,以致杨联陞在这个演讲稿的法文本出版时,特意表示了他对戴密微先生“满怀的诚挚和敬意”,并将这个法文本题献戴密微教授。1977年是他们二人的*后一次见面,杨联陞大陆探亲返回美国途中,在瑞士的苏黎世(杨译为楚芮克)转机,戴密微先生特意赶到苏黎世,与杨联陞住进同一家旅社,利用短暂的时间,做了*后一次学术探讨。杨联陞的日记中记下了一个小细节: 到机场登机前,夫人宛君没有买到想买的栗糖,回到美国一周后, 竟收到戴密微寄来的一包栗糖。杨联陞感慨不已,立即代夫人回信致谢。这种隔辈、跨国、同道、亲如父子般的友情,于今说来,几如天方夜谭。……


作者简介

蒋力,杨联陞外孙,中央歌剧院研究员,文艺评论家,歌剧音乐剧制作人,作家。著有《变革中的文化潮》《音乐厅备忘录》《书生集》《守望集》《咏叹集》《王叔晖画传》等;编有《东汉的豪族》《汉学书评》《哈佛遗墨》《莲生书简》《里昂译事》《五洲留痕》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