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内科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内科学-第9版-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1星价 ¥100.3 (8.5折)
2星价¥100.3 定价¥11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6541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942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117265416 ; 978-7-117-26541-6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早、历史*悠久、修订版次*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内容简介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 ”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2018年2月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 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 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其修订和编写特点如下:    

1.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学组规划,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审定,院士专家把关,全国各医学院校知名专家教授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高质量出版。  
2.教材编写修订工作是根据教育部培养目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行业要求、社会用人需求,在全国进行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材建设经验,充分研究论证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学科体系构成、课程体系设计和教材体系规划后,科学进行的。  
3.在教材修订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贯穿教材编写全过程。全套教材在专业内容中渗透医学人文的温度与情怀,通过案例与病例融合基础与临床相关知识,通过总结和汲取前八轮教材的编写经验与成果,充分体现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代表性和适用性。  
4.教材编写修订工作着力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的建设创新——科学整合课程、淡化学科意识、实现整体优化、注重系统科学、保证点面结合。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以确保教材质量。  
5.为配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减轻学生负担,精炼文字压缩字数,注重提高内容质量。根据学科需要,继续沿用大16开国际开本、双色或彩色印刷,充分拓展侧边留白的笔记和展示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体验性与学习的便利性。  
6.为满足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实现教材系列化、立体化建设,进一步丰富了理论教材中的数字资源内容与类型,创新在教材移动端融入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课堂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每种教材均配有2套模拟试卷,线上实时答题与判卷,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重点知识。同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实验指导与习题集类配套教材的品种,方便老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目录

**篇 绪  论  
一、内科学概况   
二、如何学习内科学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附]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章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 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节 肺炎概述  
第二节 细菌性肺炎   
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二、葡萄球菌肺炎  
第三节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部感染   
一、肺炎支原体肺炎   
二、肺炎衣原体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附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附2]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   
四、肺真菌病   
第四节 肺脓肿   
第七章 肺结核      
第八章 肺癌      
第九章 间质性肺疾病     
**节 间质性肺疾病的分类  
第二节 特发性肺纤维化   
第三节 结节病  
第四节 其他间质性肺疾病   
一、过敏性肺炎   
二、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三、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四、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五、肺泡蛋白沉着症   
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十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十一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节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第二节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十二章 胸膜疾病   
**节 胸腔积液   
第二节 气胸   
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第十四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节 急性呼吸衰竭   
第二节 慢性呼吸衰竭   
第三节 呼吸支持技术   
[附1]危重症医学概要   
[附2]呼吸康复概述   
第十六章 烟草病学概要      
推荐阅读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章 总论    
一、心脏的解剖和生理  
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第二章 心力衰竭     
**节 心力衰竭总论   
[附]舒张功能不全的机制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第三节 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章 心律失常    
**节 概述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  
二、窦性心动过缓   
三、窦性停搏   
四、窦房传导阻滞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一、房性期前收缩  
二、房性心动过速   
三、心房扑动   
四、心房颤动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四、房室交界区相关的折返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 室性心律失常   
一、室性期前收缩   
二、室性心动过速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附]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第六节 心脏传导阻滞 
一、房室阻滞   
二、室内阻滞   
第七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八节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一、心脏电复律  
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三、心脏起搏治疗   
四、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  
第四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第三节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一、稳定型心绞痛   
二、隐匿型冠心病   
三、缺血性心肌病   
第四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第五节 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形式  
一、冠状动脉痉挛   
二、心肌桥   
三、X综合征   
第五章 高血压         
**节 原发性高血压   
第二节 继发性高血压   
第六章 心肌疾病     
**节 扩张型心肌病   
第二节 肥厚型心肌病   
第三节 限制型心肌病   
第四节 心肌炎    
第七章 先天性心血管病    
**节 成人常见先天性心血管病   
一、房间隔缺损   
二、室间隔缺损   
三、动脉导管未闭   
四、卵圆孔未闭   
五、肺动脉瓣狭窄   
六、二叶主动脉瓣   
七、三尖瓣下移畸形   
八、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九、主动脉窦瘤   
十、冠状动脉瘘   
十一、法洛四联症   
十二、艾森门格综合征   
第二节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一、球囊瓣膜成形术  
二、经导管封堵术   
三、先天性心脏病的其他介入治疗术   
第八章 心脏瓣膜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二尖瓣狭窄   
第三节 二尖瓣关闭不全  
第四节 主动脉瓣狭窄  
第五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六节 多瓣膜病   
第九章 心包疾病     
**节 急性心包炎   
第二节 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   
第三节 缩窄性心包炎   
第十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节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第二节 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第十一章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十二章 主动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病     
**节 主动脉夹层   
第二节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第三节 静脉血栓症   
第十三章 心血管神经症     
第十四章 肿瘤心脏病学     
**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功能不全   
第二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冠状动脉疾病   
第三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律失常   
第四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血栓性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  
一、静脉血栓性疾病   
二、动脉血栓性疾病   
三、外周血管疾病   
第五节 肿瘤治疗相关的其他心血管疾病   
一、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脏瓣膜病   
二、肿瘤治疗相关的高血压   
三、肿瘤治疗相关的心包疾病  
推荐阅读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章 总论     
**节 常见疾病相关的消化生理、生化功能  
第二节 消化系统重要诊疗技术   
第二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三章 食管癌   
第四章 胃炎     
**节 急性胃炎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特殊类型的胃炎或胃病  
第五章 消化性溃疡    
第六章 胃癌     
第七章 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节 肠结核  
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第八章 炎症性肠病     
**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二节 克罗恩病   
第九章 结直肠癌    
第十章 功能性胃肠病    
**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   
第十一章 病毒性肝炎     
第十二章 脂肪性肝病      
**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第二节 酒精性肝病   
第十三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   
第二节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第三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第四节 IgG4相关肝胆疾病   
第十四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五章 肝硬化    
第十六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七章 急性肝衰竭   
第十八章 肝外胆系结石及炎症     
**节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第二节 肝外胆管结石及胆管炎  
第十九章 胆道系统肿瘤     
**节 胆道系统良性肿瘤   
第二节 胆囊癌   
第三节 胆管癌   
第二十章 胰腺炎    
**节 急性胰腺炎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   
第二十一章 胰腺癌   
第二十二章 腹痛     
第二十四章 便秘     
第二十五章 消化道出血   
推荐阅读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节 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IgA肾病   
第五节 肾病综合征   
第六节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第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章 继发性肾病     
**节 狼疮肾炎   
第二节 糖尿病肾病   
第三节 血管炎肾损害   
第四节 高尿酸肾损害   
第四章 间质性肾炎     
**节 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二节 慢性间质性肾炎  
第五章 尿路感染     
第六章 肾小管疾病     
**节 肾小管酸中毒   
一、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二、近端肾小管酸中毒   
三、混合性肾小管酸中毒   
四、高血钾型肾小管酸中毒   
第二节 Fanconi综合征   
第七章 肾血管疾病     
**节 肾动脉狭窄   
第二节 肾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   
第三节 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一、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第四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第八章 遗传性肾病     
**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第二节 Alport综合征   
第九章 急性肾损伤     
第十章 慢性肾衰竭    
第十一章 肾脏替代治疗     
推荐阅读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贫血概述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五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六章 溶血性贫血     
**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三节 红细胞葡萄糖
第四节 血红蛋白病   
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二、异常血红蛋白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一、温抗体型AIHA   
二、冷抗体型AIHA   
第六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九章 白血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   
第三节 慢性髓系白血病   
第四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十章 淋巴瘤     
**节 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十二章 骨髓增殖性肿瘤     
**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二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三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第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     
第十四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第十五章 紫癜性疾病     
**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二节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三节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十六章 凝血障碍性疾病     
**节 血友病   
第二节 血管性血友病  
第十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十八章 血栓性疾病     
第十九章 输血和输血反应    
第二十章 造血干细胞移植   
推荐阅读     
第七篇 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章 总论     
**节 内分泌疾病   
第二节 代谢性疾病  
第二章 下丘脑疾病      
第三章 垂体瘤     
[附]催乳素瘤   
第四章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第五章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第六章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第七章 尿崩症     
第八章 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第九章 非毒性甲状腺肿    
**节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第二节 非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   
第十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一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十二章 甲状腺炎       
**节 亚急性甲状腺炎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第三节 无痛性甲状腺炎  
第十三章 甲状腺结节与甲状腺癌      
**节 甲状腺结节   
第二节 甲状腺癌   
第十四章 库欣综合征      
第十五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十六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十七章 嗜铬细胞瘤    
第十八章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第十九章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第二十章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   
第二节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   
第二十一章 伴瘤内分泌综合征       
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     
**节 糖尿病   
第二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三节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第二十三章 低血糖症     
[附]胰岛素瘤   
第二十四章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第二十五章 肥胖症     
[附]代谢综合征  
第二十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节 水、钠代谢失常   
一、失水   
二、水过多和水中毒   
三、低钠血症   
四、高钠血症   
第二节 钾代谢失常   
一、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二、高钾血症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常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代谢性碱中毒   
三、呼吸性酸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五、混合型酸碱平衡障碍   
第四节 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与防治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 高尿酸血症       
第二十八章 骨质疏松症       
第二十九章 性发育异常疾病     
**节 染色体性别异常疾病   
一、Klinefelter综合征   
二、Turner综合征   
三、XX男性综合征   
四、真两性畸形  
第二节 性腺性别分化异常疾病   
第三节 表型性别分化异常疾病   
推荐阅读     
第八篇 风湿性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风湿热      
第三章 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章 成人Still病       
第五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六章 抗磷脂综合征    
第七章 脊柱关节炎     
**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二节 脊柱关节炎   
第八章 干燥综合征      
第九章 原发性血管炎     
**节 概论   
第二节 大动脉炎   
第三节 巨细胞动脉炎   
第四节 结节性多动脉炎   
第五节 ANCA相关血管炎   
第六节 贝赫切特病   
第十章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第十一章 系统性硬化症     
第十二章 复发性多软骨炎      
第十三章 骨关节炎      
第十四章 痛风      
第十五章 纤维肌痛综合征      
推荐阅读     
第九篇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章 总论      
第二章 中毒      
**节 概述   
第二节 农药中毒   
一、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二、急性百草枯中毒   
三、灭鼠药中毒   
四、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   
第三节 急性毒品中毒   
第四节 急性乙醇中毒   
第五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   
第六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第七节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   
第八节 有机溶剂中毒   
第九节 毒蛇咬伤中毒    
第三章 中暑     
第四章 冻僵     
第五章 高原病      
第六章 淹溺       
第七章 电击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主 审 简 介    

陈灏珠  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11月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总顾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期刊顾问,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名誉会长。

从事医、教、研工作69年,为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左心导管检查,选择性染料稀释曲线和氢稀释曲线测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等诊断方法以及人工心脏起搏和直流电复律治疗;早提出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对策;早开展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内外率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获得成功。主编专著12本,参编专著30余本。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等一等奖8项。2003年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6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百年纪念荣誉状”、2016年获“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活动颁发的生命之尊奖、2017年获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大医·特别致敬”荣誉称号。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9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出生在福建厦门。现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全球抗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GARD)执行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分会会长,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曾任第23届中华医学会会长。 

从事医、教、研工作53年,尤其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咳嗽、肺部感染、呼吸监护等研究领域均有重要突破与贡献,是近十几年来推动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走向国际前列的杰出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WHO 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在中华医学会等机构主办的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包括 Nature Medicine 、 Lancet 、 BMJ 、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等国际刊物,被引用次数达438次;出版专著《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内科学》 (全国统编教材)等17部,获专利13项。凭借杰出的学术成就,至今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并荣获吴阶平医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等。 

 陆再英   

女,教授、主任医师。1957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1981年于瑞士Basel大学获博士学位,1985年被批准为硕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余人。曾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起搏电生理学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武汉分会内科学理事,武汉市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2008年当选为首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专家会员。为全国统编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4版编委;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副主编,第6、7版主编;教育部成人自修教材《诊断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哈里逊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2版副主译;《中华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心血管系统疾病分篇主编;德文教材《内科鉴别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18、19版主译;英汉对照读物《内科学》、《诊断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英汉医学词汇》(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3版主编。在教材编写和临床教学中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任首届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卫生部诊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被聘任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在数十年临床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为内科学和诊断学的教学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律失常等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 编 简 介    

葛均波   

男,1962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德国美因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原主席。

1987年起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优化。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19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十三五”慢性疾病重大研发计划等。发表SCIE收录论文400余篇,主编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4部。作为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徐永健   

男,195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1988年原同济医科大学呼吸内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工作至今。1992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199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重点学科“内科学(呼吸系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直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热爱人民的医学教育事业,长期从事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各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担任教育部精品课程“内科学”的负责人,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八年制《内科学》教材。科研方向为哮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和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分题共5项;开展过多项省部级课题和自选课题的研究工作。获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与同事们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多种省部级荣誉称号。

王 辰   

男,1962年8月生于北京。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于同校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主任,国际肺血管病研究院(PVRI)西太区副主席等。

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医教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任 Clinical Respiratory Journal 主编,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主编。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医学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600分以上。主编专著、国家规划教材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获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曾主持原卫生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工作,推动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倡导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 

副主编简介    

唐承薇   

女,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教授、学科主任。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消化系统多个领域,完成了系列转化医学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及一等奖。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省消化内科质控中心主任、成都市医学会消化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消化疾病首席专家。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消化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内科教学30余年,任博士生导师20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系列教材中,主编3部教材,第二次担任本教材副主编。曾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

周 晋   

男,1958年6月生于江苏。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黑龙江省血液肿瘤研究所所长、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中俄医学研究中心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医科大学血液肿瘤医院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兼任美国血液学协会国际会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 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33年。主要研究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羟基脲脉冲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成科技部863项目。作为完成人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肖海鹏   

男,1964年8月出生于广州。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内分泌科首席专家。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欧洲医学教育联盟委员等。

从事医教研工作30年,在甲状腺疾病及糖尿病方面做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英文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内科学 内分泌科分册》副主编, Medical Teacher 中文版主编。曾获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十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王建安   

男,1961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任欧洲CSI学会共同主席、 Stem Cell 杂志编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里根医学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在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和干细胞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以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

曾小峰   

男,1962年6月生于江西,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兼常委、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兼中国软组织疼痛学会主任委员。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三十余年。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PI、“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和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创始人。         

编  委  

 以姓氏笔画为序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