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26667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117266673 ; 978-7-117-26667-3

本书特色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 规划教材修订说明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教材自1978年第1轮出版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几十年来,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德高望重、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使我国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由规划教材、配套教材、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出版等组成的立体化教材格局。这套教材为我国千百万医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水平、高素质的合格医学人才,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巨大贡献,并通过教材的创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相关学科或领域的教材建设和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药学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医药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老一辈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们亲切地称这套教材是中国医学教育的“干细胞”教材。 本套第九轮教材修订启动之时,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医教协同之际,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全方位深入推进之时。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1资源,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并着重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奋力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人民卫生出版社紧紧抓住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全面启动为契机,以规划教材创新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服务于医改和教改。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原则,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努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发展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全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精神鼓舞下和老一辈医学家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一大批临床教学、科研、医疗第1线的中青年专家、学者、教授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秀传统,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积极参与第九轮教材的修订和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医药卫生行业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创新编写思路和编写模式,不断完善表达形式和内容,不断提升编写水平和质量,已逐渐将每一部教材打造成了学科精品教材,使第九轮全套教材更加成熟、完善和科学,从而构建了适合以“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综合改革需要、满足卓越临床医师培养需求的教材体系和优化、系统、科学、经典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目录

**章 绪论 **节 眼科学的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眼科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通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重要性 第四节 眼科学、视光学和视觉科学 第二章 眼科学基础 **节 眼的组织与解剖 一、眼球 二、眼附属器 三、视路 四、眼部血管和神经 第二节 眼的胚胎发育 一、胚眼 二、眼球的发育 三、眼附属器的发育 四、眼部组织的发育来源 第三节 眼的生理生化 一、泪膜 二、角膜 三、虹膜、睫状体 四、房水 五、脉络膜 六、晶状体 七、玻璃体 八、视网膜 第四节 眼遗传学概述 一、临床遗传学 二、分子遗传学 三、表观遗传学 第五节 眼科用药概述 一、眼局部的药物动力学 二、常用眼药剂型及给药方式 第六节 眼科流行病学 一、眼科流行病学概述 二、眼科流行病学常用研究方法 三、眼科流行病学研究的常用指标和疾病的测量 四、基于GIS技术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五、流行病学调查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第三章 眼科检查 **节 病史采集及眼病主要症状 一、病史采集 二、眼病主要症状 第二节 视功能检查 一、视力 二、视野 三、色觉 四、暗适应与明适应 五、立体视觉 六、对比敏感度 七、视觉电生理 八、波前像差分析 第三节 眼部检查 一、眼附属器检查 二、眼球前段检查 三、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 四、前房角镜检查 五、眼压测量 六、检眼镜检查 七、眼科影像学检查 第四章 眼睑病 **节 概述 第二节 眼睑炎症 一、睑腺炎 二、睑板腺囊肿 三、睑缘炎 四、病毒性睑皮炎 五、接触性睑皮炎 第三节 眼睑肿瘤 一、眼睑良性肿瘤 二、眼睑恶性肿瘤 第四节 眼睑位置、功能和先天异常 一、倒睫和乱睫 …… 第五章 泪器病 第六章 眼表疾病 第七章 结膜病 第八章 角膜病 第九章 巩膜病 第十章 晶状体病 第十一章 青光眼 第十二章 葡萄膜疾病 第十三章 玻璃体疾病 第十四章 视网膜病 第十五章 视路疾病 第十六章 屈光不正 第十七章 斜视与弱视 第十八章 眼眶疾病 第十九章 眼外伤 第二十章 常见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 第二十一章 防育治盲 附录 眼科测量正常值 推荐阅读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本书测试卷黑盟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主 审 简 介 赵堪兴 男,1946年4月出生于天津市。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眼科科学院(AOI)院士,国际眼科联盟(ICO)前理事会理事,亚太地区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APAO)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眼科杂志》前任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天津市政府授衔专家。被美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誉为:“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界的思想领袖”。 48年来,赵堪兴教授一直活跃在眼科临床、教学、科研、防盲工作一线。在斜视与小儿眼科领域有深刻造诣,特别是在复杂斜视、眼球震颤、垂直斜视诊治及儿童弱视预防与规范化诊疗、近视防控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主持完成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课题,教育部、原卫生部、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际合作大型课题多项。共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60余篇,主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眼科学》(第7版、第8版)及《斜视弱视学》(第1版、第2版)。曾荣获亚太眼科学会(APAO)杰出贡献奖,中华眼科学会杰出成就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国际眼科联盟(ICO)与亚太眼科学会(APAO)颁发的教育成就金苹果奖,2016年获首批中华眼科学会终身成就奖。 主 编 简 介 杨培增 男,1957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重庆市两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届首席医学专家、十八大党代表、国际眼炎症学会执行理事、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执行理事、国际Behcet病学会理事、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成员,The Lancet、Nature Genetic、JACI、Ann Rheum Dis等50余份SCI收录杂志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眼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1医院眼科主任。 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年,以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在Nature Genetics及其他SCI收录杂志发表第1作者和(或)通讯作者的论文200多篇,独立完成著作460万字,主编五年制规划教材及其他专著5部,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重庆市富民兴渝贡献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和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范先群 男,1964年6月出生于安徽寿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委书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医学重点学科(眼科学)带头人。英国皇家眼科Fellow、亚太地区眼肿瘤眼病理学会副主席、第五届亚太地区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兼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多年。牵头组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海医会眼科专委会视网膜母细胞瘤学组。主持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卫生行业专项等国家项目14项。以通讯作者或第1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42篇。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获得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成就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和上海市育才奖等奖励。 副主编简介 孙兴怀 男,1962年2月生于安徽歙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及视觉科学系主任,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等。 从事临床眼科诊疗和相关研究,以及教学工作30余年。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在Nature Genetics、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Ophthalmology等杂志。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科技精英、中国优秀眼科医师、中华眼科学会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APAO)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 刘奕志 男,1962年7月生于广州,973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亚太眼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Mol Vision共同主编、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副主编。 从事眼科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至今34年,是我国微创白内障手术创始人之一,创建了新型白内障防治体系;在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实现了人类晶状体再生,用于治疗婴幼儿白内障,成果以Article发表在Nature杂志,并被Nature Medicine评为“2016年度全球医学八大突破性进展”。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EJM、Nature、Science、BMJ、PNA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医师奖及The De Ocampo Lecture、Arthur Lim、APACRS Gold Medal等奖励。 赵桂秋 女,1962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眼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从事眼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累计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78篇,出版教材及专著17部,获国家专利13项。获国家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省部级奖项20多项。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山东省十佳医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复明项目示范标兵、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原慧萍 女,1962年生于哈尔滨。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五官医院院长、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黑龙江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全国视觉生理学组和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与视觉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委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