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37909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9cm
- 页数:236页
- 出版时间:2018-07-01
- 条形码:9787553790923 ; 978-7-5537-9092-3
内容简介
《医学心理学(第2版)》共分为十二章,**章至第六章介绍医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七章至第十章则侧重于介绍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介绍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比第1版教材,本版教材的各章内容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更新,尤其是第五章“心理评估”及第八章“异常心理”调整幅度较大。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增加了“心理现象及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一节;全书增加了“心理咨询”一章(第十一章),使整个教材逻辑性更强,衔接性更好。 《医学心理学(第2版)》力求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生动形象、简明扼要,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突出实用性。
目录
**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二、医学心理学学科性质
三、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第二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第三节 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国外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况
二、国内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况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
**节 心理现象及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一、心理现象及其实质
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三、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第二节 认知过程
一、感觉
二、知觉
三、记忆
四、注意
五、思维
第三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四、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
五、情绪的功能
六、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七、情绪理论
第四节 意志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和特征
二、意志的品质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五节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二、人格倾向性
三、人格心理特征
四、人格理论
五、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节 概述
一、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
二、人的社会化过程
三、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儿童期心理健康
一、儿童期生理心理特点
二、儿童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节 青少年期心理健康
一、青少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二、青少年期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节 青年期心理健康
一、青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二、青年期心理健康问题
第五节 中年期心理健康
一、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二、中年期心理健康问题
第六节 老年期心理健康
一、老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二、老年期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节 精神动力学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二、精神动力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二、行为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人本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节 认知理论
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认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
一、主要的心理生物学理论
二、心理生物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 心理评估
**节 心理评估概述
一、心理评估及心理测量
二、心理评估的方法
三、心理评估的一般程序
四、心理评估的作用
五、心理评估者的条件
第二节 智力测验
一、智力、智商和智力水平的分级
二、常用智力测验
第三节 人格测验
一、人格测验概述
二、常见的人格测验
第四节 评定量表
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二、抑郁自评量表(SDS)
三、焦虑自评量表(SAS)
四、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
五、汉密顿焦虑量表
第五节 其他量表
一、生活事件评定量表
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三、应对方式问卷
第六章 心理应激
**节 概述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理论
二、心理应激意义
第二节 应激源(生活事件)
一、应激源(生活事件)分类
二、生活事件研究
第三节 应激心理过程的中介机制
一、认知评价
二、应对方式
三、社会支持系统
四、人格特征
第四节 应激反应
一、应激的心理反应
二、应激的生理反应
三、应激的社会行为反应
第五节 应激的后果
一、应激与健康的关系
二、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第六节 应激的控制与管理
第七章 心身疾病
**节 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一、冠心病
二、原发性高血压
三、糖尿病
四、支气管哮喘
五、消化性溃疡病
六、经前紧张综合征
第八章 异常心理
**节 总论
一、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概念与判断
二、异常心理的理论模型
三、异常心理的分类
第二节 神经症
一、惊恐障碍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三、强迫症
四、应激相关障碍
五、躯体形式障碍
第三节 性心理障碍
一、概念
二、判别标准
三、分类
四、性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五、常见的性心理障碍
六、心理干预
第四节 人格障碍
一、概念
二、诊断标准
三、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
四、分类
五、心理干预
第五节 其他异常心理问题
一、神经性厌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
二、自杀
三、睡眠障碍
四、成瘾行为
第九章 病人心理
**节 概述
一、病人概念与病人角色
二、病人的求医与遵医行为
三、病人的心理需要
第二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与干预的基本方法
一、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二、病人心理问题的基本干预方法
第三节 各类病人的心理特征
一、不同病期病人的心理特征
二、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
三、癌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四、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
第十章 医疗中的人际关系
**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社会认知
二、人际吸引
第二节 医生的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一、医生角色
二、医生的心理特点
第三节 医患关系
一、医患关系的演变
二、医患关系模式
三、医患间的技术关系与非技术关系
第四节 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
二、影响医患关系的心理社会因素
三、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心理咨询
**节 心理咨询概述
一、心理咨询的概念
二、心理咨询的分类
三、心理咨询的对象
四、心理咨询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机制
一、心理咨询的过程
二、心理咨询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咨询者的职业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二、心理咨询者的工作原则
第十二章 心理治疗
**节 概述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
三、心理治疗的体系
四、心理治疗的原则
五、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
第二节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一、精神分析疗法
二、行为疗法
三、认知疗法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五、森田疗法
六、暗示和催眠疗法
七、支持疗法
八、家庭治疗
九、集体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节选
《医学心理学(第2版)》: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特定的时间内人只能感受少量少数刺激,而对其他事物只作模糊的反映。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它就好像立即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被认识得更鲜明、更清晰。在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中心的比包围的、垂直或水平的比倾斜的、暖色的比冷色的,以及同周围明度差别大的东西都较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如果你把花瓶选为知觉对象,花瓶就突出、鲜明、清晰了;如果你把相对的两个人头像选为知觉对象,花瓶就好像后退了,两个人头像又突出、鲜明、清晰了。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程度、强度、反复等;主观因素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人们并不会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一特征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并非感觉信息的机械相加,而是源于感觉而又高于感觉的一种认识活动。当人把各个部分知觉为一个整体时,这个整体便具有新的、为各个部分所没有的意义。这意味着,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堆积,整体通过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而表现出新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知觉的整体性与过去经验有关,还与知觉对象有关。 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总是依据既往经验力图解释它究竟是什么,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因此知觉同记忆和经验有很深的关系。知识经验、言语经验、实践活动的任务都会对知觉的理解性有影响。例如,成年人和儿童对一幅图画的知觉就有很大的差别,年龄小的儿童只能说出图画中主要的构成成分,而成年人既能掌握画面上的每一细节,又能够把握整个图画的意思。 4.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知觉的条件改变之后,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现象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从不同距离看同一人,由于距离的改变而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有差别,但我们总是认为他的大小没有改变,仍按照他的实际大小来知觉他。正由于人们的知觉具有恒常性,才使我们客观地、稳定地认识事物,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知觉的类别 1.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产物,包括视觉、触觉、运动觉等的经验及相互联系,其中视动系统起主导作用。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是在人的后天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发展的表现。“时间感”是人在适应活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时间知觉就是人对这种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向人们提供了时间知觉的信息,比如太阳升落、月亮圆缺、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都为人们判断时间提供了参数。不仅如此,人体自身的呼吸、脉搏、消化以及生物节律等也是判断时间的依据。 时间知觉也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发明了许多计时工具和计时方法。某些自然界客观现象也存在时间印记,如树木的年轮、动物牙齿、化石等。时间估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儿童年龄越小,时间估计准确性越差。另外,职业不同以及不同的情绪状态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如欢乐有趣的活动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焦急等人则让人感到时间过得慢。 3.运动知觉是人对空间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例如,当物体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运动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变化,向人脑提供了物体“逼近”或“远去”的信息。物体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使人形成运动知觉。人们很难肉眼观察到诸如手表上时针的移动或光的运动,因为它们的速度太慢或是太快了。物体的距离与运动速度直接影响着运动知觉。以同样速度运动着的物体,近的感知运动快,远的感知运动慢,如果离得太远就会看不出运动。可见,运动是人知觉运动的根本原因,但造成运动知觉的直接原因却是角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造成的视角的改变量。实际上,世界万物都在运动之中,只是速度快慢而已。因此,我们要观察某物体的运动速度,就要与另一物体相比较。这个被比较的物体就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统。参考系统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本身。选择的参考系统不同,运动知觉也不同。比如,骑自行车者以步行者为参考系统感知为快,与汽车飞驰相比感知为慢。在参考系统少的情况下,两个物体的运动可知觉为其中一个在运动。一般规律是,人们倾向把较大的客体当做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运动。如薄云与月亮,可视为月亮在走,也可视为云彩在动,这种现象叫作诱导运动。在暗室内注视静止的光点,过一会儿会感到光点在游动,这叫自主运动,是视野中缺乏参考系统造成的。 ……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脉因证治
¥4.8¥13.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中医手诊图释
¥9.2¥28.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72.7¥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实用伤寒论方证解析
¥19.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