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中国故事

包邮我的中国故事

¥26.8 (3.9折) ?
1星价 ¥26.8
2星价¥26.8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924978
  • 装帧:9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69924978 ; 978-7-5699-2497-8

本书特色

☆15位作者都是历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国内首次聚焦海外汉学家和翻译家,着重体现他们为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以及他们与中国结缘的故事集。 ☆故事性、可读性强,对宣传和推广中国及中国文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1. 《我的中国故事 : 海外汉学家视野里的中国》作者都是从事中国图书翻译、中国文化推广的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 阅读本书,能够开阔眼界,学到文化交流等方面多种有益的包括思维方法、生活感悟、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 3. 通过外来者的眼光,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起高度文化自信。

内容简介

《我的中国故事 : 海外汉学家视野里的中国》共收录了来自荷兰、加拿大、匈牙利和法国等14个国家15位作者的文章。这些文章分别讲述了作者在中国或与中国结缘的经历,内容包括学习中国文学、将汉语作品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推广给本国读者、将本国作品翻译成汉语介绍给中国读者、与中国人交往的故事、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难忘故事、与中国人交朋友的故事,等等。 通过这些外来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观察反馈,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从而产生高度的文化自信;通过他们与中国开展的各项文化交流活动积累起的经验,包括国际文化交流的原则、方法和经验,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目录

序/ 余 华

我的中国文学之旅/ 伊维德(荷兰)

我生命的三分之一在翻译中国/ 李莎 ·卡尔杜齐( 加拿大)

一位匈牙利文学译者的中国故事/ 克拉拉·宗博莉(匈牙利)

我爱中国,也爱中国人/ 贝尔纳·布里赛(法国)

我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达莎(白俄罗斯)

中国,半个世纪魂系梦萦/ 黑山(斯洛伐克共和国)

我和中国有缘/ 其米德策耶(蒙古国)

我仰慕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康达维(美国)

我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朋友和崇拜者/ 马克林(澳大利亚)

我的中国(嗨)故事/ 弗拉蒂斯拉夫·巴亚茨(塞尔维亚)

我的中国故事/ 白罗米(罗马尼亚)

我的中国图书翻译之路/ 杜光民(缅甸)

感恩与挚爱/ 康斯坦丁·鲁博安 (罗马尼亚)

我的三十年

—— 怎样从事中国当代小说的德译/ 高立希(德国)

与中国结缘/ 金胜一(韩国)


展开全部

节选

我的中国文学之旅 伊维德(荷兰) 在我的家庭背景或少年时代的经历中,没有什么能让人联想到我*终会从事汉学研究。我出生于1944 年,成长于冷战时期,在荷兰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父亲是当地一家合作乳制品加工厂的厂长。我的祖父母双方世代都是农民,与中国贸易或亚洲文化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家族中,除了一位学医的表兄,没有人上过大学。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对米卡诺(一种组装玩具,可以组装成各种运动的物体)非常着迷,于是父母认为,我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工程师,并希望我*终进入一所高级技工学校。等我上了高中,很快发现,我对汽车、摩托车的内燃机及其实际应用没有一点感觉,对收音机、留声机、录音机或电视等电子设备更是毫无兴趣。不过,我肯定是有一些语言天赋,因为我喜欢学习外语。在选择学校时,我决定上六年制的高中(文科中学),教授的课程除英语外,还包括法语和德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后两年还提供希伯来语选修课)。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些语言类课程,而我自己阅读的内容,均远远超出课程要求的范围。 我大学时选择汉语语言与文化作为专业,或许与遗传有着某种关系,因为我的父亲高中毕业时曾想当一个飞行员,随着工作周游世界。当对这个梦想的追求被他的父母阻止时,他就许下诺言,将来允许自己的孩子选择想学习的课程和想从事的职业。虽然他从未想到过有一个孩子会学习汉语,但是,当我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时,他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现在,在欧洲,每年有数千名大学生学习汉语,许多高中也教授汉语,但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很少有学生被这门课吸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荷兰汉语专业毕业学生可以指望被委派到远东事务办公室设在巴达维亚(现在的雅加达)的荷兰东印度群岛殖民管理当局工作,这个职位在1949 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就被取消了。当时荷兰与中国的联系非常有限,因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驱逐了几乎所有来自非共产主义国家的外国人,中国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联系就更少了。1963 年初,我来到莱顿大学询问学习汉语的可能性,我后来的老师告诉我,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就算不是完全没有,也是极其有限。但是,当作为新生进入大学时,毕业的日子还藏在遥远的未来,我根本不在乎这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荷兰到处都是就业机会,我从未担心过自己毕业后能否找到工作,我的同学们也是如此。 既然我的背景中没有任何东西促使我作出这样的选择,我为什么下定决心要学习汉语?我对拉丁语和希腊语很是着迷,于是,我想学一种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现在依然活跃的语言和文化,*好这种文化尽可能远离欧洲传统。我曾考虑过梵文,但*终决定不学它,因为它和我熟悉的多数语言一样,属于印欧语系。我曾一度有过学习阿拉伯语的想法,但是,尽管《一千零一夜》很吸引人,我还是决定放弃,因为中东文化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不过是另一种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的——神教。这样,就剩下汉语这个选项了。汉文化既古老又鲜活,它的语言不属于我知道的任何语系,它的 非字母文字也增添了吸引力。后来我才认识到,很明显,我的选择是基于极大的无知,但在十八岁这个年纪,不可动摇的自信弥补了这种无知。 当我离开家乡的小村庄,来到莱顿,入学成为一名汉语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时,对中国了解多少?我不得不承认,少之又少。我读过的**本英文原版小说,是赛珍珠(1892—1973)写的《牡丹》(Peony),是在我上高中的小镇书店里买的简装书。《牡丹》并不是赛珍珠*著名的作品,但内容很有趣。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封*后的犹太家庭。这家人的儿子从外表看完全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在日本人持续蚕食中国领土时,充满爱国热情,*后加入新成立的中国空军。这时,他爱上了家里的女仆牡丹。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思想传统的父母大为恼火。但是,当儿子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牡丹怀孕,特别是在牡丹生下能延续香火的男孩之后,他们*终接纳了她。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赛珍珠在《牡丹》中描写的私情,源自巴金(1904—2005)的《家》(Family)。 我读过的关于中国的另一本书,是当时能找到的罗伯特·H. 高罗佩(Robert H. van Gulik,1910—1967) 写的小说《大唐狄公案》(Judge Dee)的荷兰语译本。高罗佩是荷兰汉学家和外交官,但他的小说《大唐狄公案》是用英语写的,在荷兰以外的国度畅销后才开始出现荷兰语译本。我的父亲也是《大唐狄公案》的忠实读者,我周五晚上从村里的公共图书馆借来这些书,必须保证在周六下午父亲的周末开始之前读完。父亲*终收集到一整套荷兰语的《大唐狄公案》,后来被我继承下来。 从上述情况应该很清楚地看到,我上大学前对中国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随着进入大学,我发现,这种知识的欠缺也有好处。我的一些同学直言不讳地表示,因为对中国文化的某个方面兴趣浓厚而学习汉语,却难以接受学习语言需要花费的时间(以至于几乎全部都转到其他专业),但我却可以全心投入语言学习,没有这样的困惑。我一直喜欢学习语言,并且非常高兴地了解到,在莱顿,鉴于日本汉学奖学金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还将熟悉日语。

作者简介

1. 中国故事编委会 系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强化文化“走出去”国际内容创作而设立。编委会由中图公司国际出版业务部牵头,由海外汉学家、国外知名编辑、行业专业人士等成员组成,通过“你”“我”“他”三方视角,用多维度、多视角和国际化的话语体系来打造一批生动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当代中国的外向型精品图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2. 伊维德 荷兰翻译家、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主要译著有《孟浩然文选》《李清照文选》《西厢记》等。 3. 李莎·卡尔杜齐 加拿大旅华作家,1991年起在中国工作和生活,长期致力于文化交流事业,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将世界介绍给中国,主要译著为《狼图腾》(法文版)。 4. 克拉拉·宗博莉 匈牙利青年翻译家,现任匈中友好协会会长,已经翻译出版了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韩少功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二十多种代表作。 5. 贝尔纳·布里赛 法国作家,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友好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对中法两国之间加深相互了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代表作品有《1860:圆明园大劫难》《北京》《上海》《宋氏三姐妹》。 6. 达莎 白俄罗斯共和国翻译家,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汉语教师,同时从事中国典籍的白俄罗斯语和俄语翻译工作,主要译著有《李清照诗集》《汪国真诗集》《孟浩然诗集》《徐志摩诗集》《闻一多诗集》。 7. 黑山 斯洛伐克翻译家、斯洛伐克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斯中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他专注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文学的研究,主要译著有《红楼梦》《道德经》等。 8. 其米德策耶 蒙古国翻译家、蒙古国立大学教授,致力于汉语教学和蒙汉翻译工作,译著有《论语》《孙子兵法》等,编写的《汉蒙蒙汉词典》获广泛好评。 9. 康达维 美国学者,当代西方*有名的汉学家之一,著名汉赋及六朝文学专家,在中国古代辞赋的译介、研究及学术交流、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 10. 马克林 澳大利亚汉学家、作家。1964 年,马克林首次赴华任教。半个世纪以来,他60多次访华,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主要著作有《变化中的中国》《我看中国:1949 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等。 11. 弗拉蒂斯拉夫·巴亚茨 塞尔维亚出版商、作家。其创办的地缘政治出版社已经翻译出版了《碧奴》《活着》《妻妾成群》等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为向塞尔维亚推广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12. 白罗米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布加勒斯特大学外语学院东方语言系汉语专业教授,主要教授现代汉语语法、中国文化、翻译、中国文字的演变等课程,主要翻译作品有《荀子》《庄子》《天堂蒜薹之歌》《酒国》《许三观卖血记》等。 13. 杜光民 缅甸青年翻译家,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及现当代文学研究工作,积极向缅甸读者推广中国文化,主要译著有《论语》《围城》《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等。 14. 康斯坦丁·鲁博安 罗马尼亚出版家,北京罗马尼亚文化中心主任,创办玉麒麟出版社,并翻译出版《易经》《诗经》《四世同堂》等中国名著。 15. 高立希(乌里希·考茨) 德国汉学协会(DVCS) 创始主席。他积极把中国作家的作品介绍到德国,相继翻译并出版的作品有《京城内外》《美食家》《活动变人形》等。 16. 金胜一 韩国东亚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翻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和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对在韩国推广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