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机械工业出版社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机械工业出版社觉知的爱: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1星价 ¥27.9 (7.0折)
2星价¥27.9 定价¥39.8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6056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111605607 ; 978-7-111-60560-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0-12岁的孩子家长 孩子的需求已经改变了,父母还要站在原地吗? 如何提升爱的能力,改善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 如何看见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支持孩子的精神成长? 怎样带着觉知爱孩子,让孩子终成为尊重秩序、自发自律、绽放天赋、活出美德的人?

内容简介

好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对孩子行为层面的训练和矫正,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样,好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让父母学会养育技法,而是逐渐掌握教育的心法,让孩子的心理与精神的成长可以真实可见。本书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孩子从心理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到精神需求(审美和自由选择)的发展脉络,旨在唤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给足孩子内在的营养,从而帮助孩子建构更加完整的自我。

目录

自序 醒来吧,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绪论 心灵教育的意义

第1章 开始遇见一个人
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需求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婴儿的生存不仅仅依赖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还依赖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构。父母可以通过重视、尊重、接纳、欣赏、规则和界限来帮助孩子建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推动孩子自我实现的探索。
第1节 请马斯洛先生做家教
第2节 让你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

第2章 儿童自我建构之基础:归属感与安全感
婴儿需要被父母、家庭全然接受,如同一个事物被一个空间接受一样。当这种全然的接受感在孩子的内在如同一颗种子被种下时,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容易建构了。
第1节儿童心理需求之归属感
第2节儿童心理需求之安全感

第3章 建构安全感与归属感所需的养分
人的成长基本的需求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要完成其建构,人需要获得重视、尊重、接纳、欣赏、规则和界限。
第1节儿童心理需求之重视
第2节儿童心理需求之尊重
第3节儿童心理需求之接纳
第4节儿童心理需求之规则与界限

第4章 从心理需求走向精神需求
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之后,人自然而然走向精神追求:审美和自我选择,以此来完成自我建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人生三部曲。
第1节儿童精神需求之自我选择
第2节儿童精神需求之美学需求

第5章 用爱的慧眼看需求
孩子的诞生也好,养育孩子的过程也罢,归根到底,就是不断提醒父母:从心的位置来爱我们的孩子,因为这是成长的唯一法则。
第1节爱的五种表达方式
第2节觉知的爱

第6章 心灵需求与自我价值
当一个人获得爱,就会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就会服务和奉献社会,其人生也会走向一个良性循环,对周围环境形成正向积极的影响力。
第1节认识自己的**工具——冰山理论
第2节心灵教育来自一致性的生命状态

后记 保护好孩子的“第二层皮肤”

附录 父母成长体验手册
展开全部

节选

第2节 让你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内循环系统 一天,一位父亲问我:“如果家里与幼儿园的小环境给予孩子爱与自由,但有一天,他们走向社会,而社会没有这样的环境,怎么办?” 对于接受新教育观点的父母来说,这无疑是个棘手的问题,让父母充满了矛盾与恐惧。 怎么办?确实大环境就是如此,孩子如何适应?这不仅困惑着父母,同时也长久地困惑着教书育人的老师。原本孩子的生命成长就该获得爱与自由,就该被尊重,怎能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停止供应成长所需呢? 因此,父母与教育者需要明白,满足孩子早期的心理需求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头6年,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一切成长的养分,但没有任何一个生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依赖另一个人而活着。 长大,是生命本身的需求。于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在老师的教导下,每个人看上去都在长大,比如身体,比如头脑认知,这些部分大多会顺利成长。但有些部分却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情绪、心理,以及一个人的精神体。 恶劣的成长环境,充满暴力的养育方式,成人对孩子情绪发展的漠视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孩子心理与情绪方面的一些障碍。而那些长大的部分和未长大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我们。 很多人在一些领域成熟积极,但在另一些领域却幼稚消极且充满了破坏性。由此,那些名校高才生的怪异行为和不健康心理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智商很高的人,却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原因很简单:内在世界失衡了。当然,这绝不是他当下的问题,而是他从小的教育出了问题。被那些不了解内在成长的人养大,接受一群内在情感匮乏的人的教育,失衡就变成正常的事了。这不是谁的错,这只是那个大时代的产物而已。 当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改变就发生了。教育环境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升、父母自身的意识觉醒,都在为孩子们的生存做着努力。因为孩子需要发展健康平衡的内在,然后再经由这个内在,去创造和理解这个复杂多变且充满竞争的外在世界。 而这一切的开始源于幼年自我意识的成长。 自我意识犹如一个人内在世界的“王”,它的发展需要爱,需要自由,需要被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被视为自我意识的养分,没有养分谁都无法成长,即便是“王”,也同样难以逃脱这一生命成长的法则。 这个“王”的长大不仅需要与生俱来的密码作为指引,同时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 但这仅仅是成长初期,因为生命真正的需要是长大,然后以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意味着他可以脱离依赖别人养分而活的外循环系统,开始建构自己的内循环系统。 把那些曾经获得的爱、自由以及被尊重、被接纳的体验统统内化于心,然后成为内在创造养分的源泉,一个逐渐成熟的内循环系统出现了:自尊自爱、自我关注、自我理解乃至于自我认识。 12岁的阿里看上去已经是个阳光少年了,这让**眼见到他的老师都眼前一亮。很快,他成为孩子们的队长,为此,他也很骄傲。 在接下来的营地生活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阿里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别人是否认同他。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让同学和老师反馈给他认同感。这样强烈的渴望让其他孩子难以接受。于是,孩子们开始远离他。而这种远离又让他觉得不知所措,痛苦万分。 一个孩子的自我意识建构,必定需要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鼓励。但6岁之后,这种源于父母所给予的养分,需要逐渐被自我认可和自我接纳所替换,这种改变意味着:自我意识正在茁壮地成长。 这正如婴儿需要妈妈的奶水,但接下来他们需要通过用手抓食物吃的方式来经验成长。之后,他们就会渐渐地自己觅食,然后成为更成熟的自己。本能的生理需求如此,那么心理与精神的发展同样如此。 那么,作为父母与老师,你想过如何让一个孩子学会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吗?又如何从自我接纳和认同中获得自我滋养和自我关爱呢? “故事医生”苏珊?佩罗的一篇故事“生而为王”里谈到,小王子因为摔伤失去了重新踏入生活的勇气,智慧的奶奶拿出一面镜子,让小王子看到自己头顶上的王冠正在失去光亮。在奶奶的鼓励和小王子自己的努力下,他又恢复了昔日的神采。我将这个故事讲给了孩子们听,但故事本身还不足以让孩子们体验到其中的内涵。 接下来,我带着孩子们一一站到镜子面前,请他们认真看着自己,然后告诉我,他们觉得自己怎么样?他们*欣赏自己的哪个部分?为什么? 孩子们的表达令人感动。我问8岁的小慧:“你喜欢自己吗?”她说:“喜欢。”我又问:“喜欢哪里?”她说:“是脚,因为我的脚很长。”我笑了,“是啊,修长的脚的确很美,但你的美绝不止这些,慢慢发现你的美,你就会爱上自己。”她一句话也没说,但内心洋溢着浓浓的甜蜜。 7岁的女孩亚亚站在镜子面前的时候,发现自己粉色小背心的一个扣子没有了,立刻羞涩地看着我。我告诉她:“没关系,这不影响你爱自己。”她马上调整自己,重新面带微笑并挺直腰身,认认真真地欣赏着自己。那一刻,我瞬间像是看到一个长大后亭亭玉立的少女,甜美宁静。 这样的活动,不仅仅能够让女孩子为此努力,那些小男孩们也同样接受。 一个平时充满对抗和挑衅的8岁男孩站在镜子面前时

作者简介

中国新教育的拓荒者、实践者、传播者,生命成长的实修者,将家庭治疗、个人成长、身心灵实修体系融入儿童教育的创新者,“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儿童教育有效的支持系统”这一观点的提出者。 中国靛蓝纪家庭成长学院创始人、心灵树生活艺术馆创始人。 1995年,于宁夏参与创办了中国首所“爱和自由”学校,堪称国内新教育的开端。 自2004年开始,深度探索西方心理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系统学习多种心理流派,将多年的学习、体验和了悟融入中国家庭教育和营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 曾出版家庭教育专著——《透析童年》,“帮助无数父母走出困境,寻找中正平衡的养育之道”。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