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夏文库 儒学书系 内圣外王 修已安人
读者评分
5分

华夏文库 儒学书系 内圣外王 修已安人

1星价 ¥15.2 (4.0折)
2星价¥15.2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ztw***(二星用户)

装帧好,小巧,内容精炼

2024-06-25 16:00:58
0 0
ztw***(三星用户)

好书一本。

2024-06-23 13:43:2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8464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6
  • 出版时间:2014-04-01
  • 条形码:9787534846427 ; 978-7-5348-4642-7

本书特色

  修己,是通过学习古典知识和礼仪,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自我实现;安人,是自己以高尚的德行教化与感染他人,使之共同走向善道的他人之自我实现。孔子提出的“修己安人”思想,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往往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具体体现在《大学》所确立的“八条目”之中。“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历来被视为是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途径。

内容简介

  修己,是通过学习古典知识和礼仪,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与人文素养的自我实现;安人,是自己以高尚的德行教化与感染他人,使之共同走向善道的他人之自我实现。孔子提出的“修己安人”思想,在后来儒学的发展中往往被概括为“内圣外王”,具体体现在《大学》所确立的“八条目”之中。“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历来被视为是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途径。

目录

一 修己安人——儒家式的自我之圆成
1 何谓“修己安人”?——从师徒间的一场问答谈起
2 学着认识自己
3 人者,仁也

二 从“修己安人”到“内圣外王”
1“ 修己安人”即是“内圣外王”
2 合内外之道以成人

三 忠恕之道——修己安人的黄金法则
1 在忠恕之间求中道
2 实现自我的忠道原则
3 成就他人的恕道原则

四 内圣修己何以可能
1 成圣需要求诸己
2 孟子与荀子的成圣思路
3 在发现天命中变化气质

五 走上内圣之路的内因功夫
1 立志好学
2 明诚尽性
3 无欲主静
4 慎独自省
5 涵养用敬
……
六 走上内圣之路的外缘助力
七 由“修己”走向“安人”
八 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方略
九 君子理想与圣人气象
展开全部

节选

对于孟子来说,人为什么能够成圣?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心之中本来即含有能够成圣的“四善端”。这四善端指的是人心之中,作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之泉源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端”指开端,有原因、根据的意思,说的是侧隐之心是仁出现的原因,羞恶之心是义出现的原因,辞让之心是礼出现的原因,而是非之心则是智出现的原因。这四善心共同构成了人的本心或者叫真心,孟子也称其为“赤子之心”。这是人异于禽兽的地方,如果没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那人便不能成其为人了。如何证明这一点?孟子举例说,假如人们看到有小孩子突然掉到井里,都会有惊恐同情之心,不是想借此与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厌恶那孩子惊恐的哭声才这么做的,而是因为这个人满腔子都是一种不忍人之心。  既然人心之中本来就具有四善端作为成圣的根据,那么为什么现实还是充满了恶,人不能顺其自然地成为圣人呢?孟子告诉我们说,这是因为我们丢失、放弃掉了自己的赤子真心。人们丢失了鸡犬知道去寻找,赤子之真心丢失了反而不知道去寻找,这真是做人*大的悲哀。对于孟子来说,人之所以能成圣的可能性在于,入的本心本性之中生来就具有为尧舜的种种规定性,这种种规定性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而良知良能是普天下的人皆有的。圣人与我是同类人,而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只要我知道这一点,并将这些规定性从潜在的状态扩充为我的具体德性与行为,便可以成为圣人。扩充人心之中本有的四种善端,从内心深处发掘成圣之根据,这就是孟子告诉我们的内圣之路。  那荀子认为人为什么能够成圣?原因在于后天的人为积习之功,圣人是“人之所积而致也”。荀子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人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来自后天的人为学习与教化作用。在荀子看来,从人的天性出发,人与人是本性同一的,即使是圣人也不例外。而人的天性是什么?饥渴了知道饮食,寒冷了知道保暖,劳累了希望休息,追逐利益,躲避危害,眼睛能分辨白黑美恶,耳朵能听出声音的清浊好坏,嘴巴能辨别出酸甜甘苦,鼻子能闻出芬芳腥臭……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不因德行高低、地位贵贱、知识厚薄等而有所区别,这是“禹桀之所同也”。禹是古代的圣君,桀是古代的暴君,即使他们的德行相差悬殊如天与地一般,也不妨碍他们在人性上是相同的。事实上,荀子所谓的“性恶”,指的是人的物质欲望与心理要求,正因为我们顺从放纵了这些欲望,才有了人世间的种种不义和恶。  面对荀子人性本恶的论断,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我们天性是恶的,那人世间种种美好的善又是从哪来的?荀子说:凡是善的、有价值的,美好东西都是人努力创造的产物。人性是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正因为自己没有,所以才须向外要求。正因为人性本恶,缺少了善,所以我们才会去追求善以丰富自我,改造自身。实际上,荀子是在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的天性中有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等趋向恶的一面,我们的欲望要求如果放任自流会导致争夺、战乱、不义等恶的事物的出现,使我们的社会混乱失序;另一方面,我们的天性中也有追求仁义、礼仪、秩序等善良的一面。因为人类要想在残酷的大自然里,在同凶猛的野兽竞争中生存下来,并逐渐成为自然的主宰者,就需要结成群体,组成社会,而群体社会的结成离不开有序的伦理道德规范,伦理道德规范的确立却是变化本性、人为努力的结果。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加强调后天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荀子》首篇是《劝学》,其次便是《修身》。荀子的内圣之路概括而言便是改变自己的本性,在他那里称之为“化性起伪”。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