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时事出版社小众心理学:我们的内心冲突

时事出版社小众心理学:我们的内心冲突

1星价 ¥15.7 (4.9折)
2星价¥15.7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950180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2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19501808 ; 978-7-5195-0180-8

本书特色

卡伦·霍妮著的《小众心理学(我们的内心冲突)》所提及的所有理论无一不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而得以沉淀形成,作者的所有观点也在承担了大量由美国精神分析研究院主办的讲座之后变得越来越清晰明了,并具有实践操作性。 希望本书能够对那些致力于改进理论和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工作者们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还希望这些观点不仅可以被用于他们的病人身上,也可以用在他们自己身上。

内容简介

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神病”人。由于内心执着在一些虚妄的事情上,导致自己的自我和超我一直在冲突,这些冲突别人不能理解,但自己心知肚明,却也无能为力。本书汇聚了霍妮的人格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进行自我分析,放下虚假的面具,敞开真实的心灵,直面内心的冲突,消除恐惧与不安全感,进而采取有效的行动,重塑健康的人格。

目录

001   **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013   第二章  基本的冲突


028   第三章  亲近他人


045   第四章  对抗他人


056   第五章  疏远和回避人


079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099   第七章  外化作用


117   第八章  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128   第九章  恐惧


140   第十章  人格衰竭


169   第十一章 绝望


182   第十二章 虐待狂倾向


212   结论   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强烈的神经症冲突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有冲突并不代表患了神经症。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与周围的人发生兴趣、信念等的冲突一样,内心的冲突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动物的交配、生产、捕食、防卫等行为主要是由动物的本能决定的,并不体现个体意志。而与动物截然不同的是,人类能够并且必须在两种对立的欲望之间、在意愿与责任的冲突中,或者是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人的禀赋,也是人的负担。比如,我们经常渴望有独处的空间,又希望有人陪伴,既想去学医学又难以割舍对音乐的喜爱;又比如,我们会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时候心里却期盼着与情人约会,我们还会在赞同或者反对别人的时候犹豫不决;再比如,当战争爆发时,我们既认为出征杀敌保家卫国是我们的义务,也认为与亲人在一起不离不弃是我们的责任。

这些冲突,包括它们的种类、范围以及强度,都是由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文明决定的。假设文明保持不变,传统也不被打破,那么,诸如上述的选择冲突便不会频繁发生,个体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多。但这并不表示冲突就此消失了,一种忠诚会与另一种忠诚互为掣肘,个体的欲望会与团体的利益背道而驰。然而,传统和文明往往不会一成不变,当文明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时,互为矛盾的价值观念或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将会并存,在这种状态下,需要个人必须做出选择的情况就变得复杂和困难了许多。你可以循规蹈矩或者率性而活,可以攀炎附势或者孤芳自赏,可以追名逐利或者视若粪土;你可以坚信孩子不打不成器,当然也可以任由孩子自由成长;你可以把男人和女人看成是道德标准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可是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有人把性当成是爱的表达,但有的人则并非如此;抑或有人对种族持有偏见,而有的人却认为种族天生平等。

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对于生活在文明之中的我们来说,频繁得如家常便饭,因此,在这些方面产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多数人对这些冲突的发生完全没有意识,更不用说想出办法去解决冲突了。多数情况下,人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状况,只是任由事情发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然在这些冲突中做了妥协。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是正常的、没有神经症的一般人。

所以说,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加以解决,是有前提的。我们必须要先搞清楚我们内心的真实意愿以及我们的感情基础到底是什么。比如,你是真的喜欢你的爱人,还是因为他符合了你的某些择偶标准?如果你有父母过世的经历,你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丧亲之痛,还是只按照习俗走走过场,心里却并不感到悲伤?你是真的希望你的孩子未来能够自我独立并因此获得幸福,还是仅仅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却并没有为此做点儿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并不容易回答。这就是所说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真正意愿和感受是什么。

冲突常常与信念及道德观有关,因此,要认识这些冲突,只能建立在我们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从他处舶来的,没有融入到我们自身的价值观中去的观念,很少会导致冲突,当然也不太可能对我们所要做出的决策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舶来的观念不会多做停留,因为它们会不断地被更多新的舶来观念冲刷掉。相反地,如果把舶来的价值观直接套用到我们自己身上,那么原本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冲突也就不会发生了。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父亲要求儿子从事一项他不喜欢的职业是因为父亲自私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但他却从未怀疑父亲,那么这个儿子就不会有什么内心冲
突了。

实际上,当一个已婚男士爱上婚姻之外的另一个人时,也是陷入了冲突之中。在对婚姻信念不够坚定的时候,他自然地选择了阻力*小的方式——遵从了这种不坚定,而不是直面冲突做出决定。

即便我们意识到了这种冲突,如果你不愿意取舍,也一样不会从矛盾中走出来。感情和信念往往是混淆不清的,很少有人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或许这跟大多数人都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关。

*后,要做出一个决定的前提条件是,我们愿意并有能力对我们所做的决定负责,包括对决定的错误及由此带来的后果负责,我们要明白:这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自己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内在的力量和独立性,而实际上大多数人往往并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正因为我们许多人都陷在冲突的漩涡中(虽然有些冲突的存在并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所以我们便会羡慕、嫉妒那些看起来悠闲自得、毫无烦恼的人。这种羡慕也许不无道理。这些令人羡慕的人,可能是有自己独立价值观的强者,也有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突慢慢消退,不需要当事人做出决定,他们也因此顺其自然、从容不迫了。不过表象也有可能是假象,往往那些让我们羡慕的人只是麻木不仁或者投机取巧而已,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念去真正地直面冲突、解决冲突,他们并没有主动的意志,只是一叶障目委曲求全,看起来洒脱罢了。

尽管可能会很痛苦,但是能够在陷入冲突时还清醒地意识到冲突,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只有勇于直面自己的冲突、愿意承受冲突的打击、千方百计地解决冲突,我们的内心才能变得越来越自由和强大,才有可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鸵鸟式的逃避是内心愚钝的表现,那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懦弱和不堪一击,绝不值得推崇。

当冲突涉及到生活的基本问题时,认识和解决它就显得更加困难了。不过只要我们足够积极,原则上是能够直面冲突、解决冲突的。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人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发展自我信念。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与选择相关的因素的意义之后,就能找到奋斗的目标,进而就能找到我们生活的正确方向(对外界压力一筹莫展的正常人,推荐一本书给你们,书名《做一个真实的人》,作者哈利·爱默森·弗斯狄克)。这些对于一般人而言都很困难的事情,对于一个神经症患者来说就更难了。要说明的是,神经症是一个程度问题,这里所指的“神经症患者”是“已经达到病态程度的人”。神经症患者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的意识已经到了衰退的程度,他们通常能够清楚地体验到的情感是恐惧和愤怒。当别人击中他们的弱点时,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恐惧和愤怒,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情感,也有可能被压抑下去。这种典型的受强制标准荼毒而丢失自我决定能力的神经症患者的确存在,他们在强迫性倾向的驱使下,几乎完全丧失了自由取舍的能力,更别提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了(参见“第十章人格
衰竭”)。

神经症冲突涉及的问题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造成普遍性的困扰,但问题的种类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人质疑这两种不同种类的东西用同一术语表达是否欠妥,我认为是妥当的,尽管两者的区别的确不应该被忽视。那么,神经症冲突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位工程师,与别人合作搞机械设计,他有间歇性的疲倦感和烦躁感。某一次的发作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引起的:在某一次技术讨论中,大家没有采纳他提出的意见,而是采纳了其他同事的意见。之后,在他离开的时候大家做出了决议,并没有给他继续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对于这种状况,他本可以站出来反对这件事情的不公平,或者泰然地接受大家的决定,两种办法任选其一都是协调性反应,然而他没有这样做,尽管他觉得自己被人轻视了,但他却没有表露出任何反应,仅仅只是心里觉得恼怒,而他内心深藏的这些愤怒或许只会在梦中发作。这种被压抑的怒气是他对别人的恼怒和对自己懦弱的恼怒掺杂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就是这种压抑的“混合物”,造成了行为上的忍而不发,让他既疲惫又烦躁。

不能够做出协调性反应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是他无意识地妄自尊大,这种自大其实是需要别人的尊敬才能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在他的专业领域里他的聪明和才干是有目共睹且无人能及的,这是他的出发点。而其他人的任何行为,只要触碰到了这个出发点都会挑起他的怒气。不仅如此,他还有贬低他人、鄙视他人的虐待倾向,当然这也是无意识的。为了掩饰这种令人厌恶的行径,他干脆以过分的友好示人。除此,还有一个因素——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他人,因而必须在他人面前保持体面的无意识的内驱力。别人的称赞和认可是他的“刚性需求”,还有他的迁就忍让、妥协屈从的态度及倾向——所有的一切结合在一起,强化了他对他人的依赖程度,于是,冲突便随之而生了:一方面是极具破坏性的攻击倾向,即他的愤怒反应及虐待倾向;另一方面是他对赞美和认可的强烈渴望,他还企图让自己看起来行为高尚、知书达理。结果是,内在的无法被察觉的矛盾不断激化,外在的表现就是毫无反应,整个行为决策的能力完全
丧失。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冲突中所包含的各种因素,首先就会注意到它们的相斥性,真的很难找到比这更极端的例子了:既妄自地想要别人对他尊重有加,又不得不屈从讨好别人。其次,整个冲突是在他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能够解决冲突的矛盾倾向并未被认识到,而是被压制了,内心的翻江倒海表现出来的仅仅是一点点小涟漪。感情因素被掩盖了:我的方案才是好的,这么好的方案被否定是不公平的,这是在蔑视我。*后,冲突的两方面都是强迫性的,受两个方面的驱使,他身不由己。即便他还能保持一点头脑清醒,多少能感知到他的过分要求以及自己依赖行为的本质,在主观上他也无法改变这些因素。想改变的话,是需要做大量的分析工作的。由心而来的需要紧迫到无论如何他都做不到对它置之不理,然而这些需要却并没有哪一种是他的真实需求,他既不想利用别人,也不想凡事都向别人妥协,事实上他对这种行径是鄙视的。这个案例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神经症冲突有很大的帮助。

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一位兼职设计员从他的好朋友那里偷了钱。这种偷窃行为在外界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的好朋友过去就对他解囊相助过,如果他的确需要用钱,他的朋友定会慷慨相助。但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偷窃行为其实是因为他是个非常在意体面并且看重友谊的人。

下述的冲突是造成这一事件的本源。此人对他人温情的渴望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尤其希望别人时时都能关照到他。同时,由于这样的渴求中又掺杂着一种无意识倾向——想从他人处获利,因此他所呈现出来的便是:既想得到别人的温柔相待,又想凸显自己的中心地位,对温情的渴求倾向本来能让他欣然地接受他人的帮助,但遗憾的是他无意识的傲娇又阻止他这样做。这种妄自尊大其实虚弱得不堪一击。他认为,别人都应该以帮助他为荣,让他去求人帮助那简直是莫大的耻辱。他将独立和自强奉为信条,这让他对求人相助越发地反感。这就造成了他既不会表露自己的真实需要,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恩惠。他只能“拿来”,却不能
“接受”。

尽管冲突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和前一个冲突相比,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任何神经症冲突都有驱力之间相互矛盾的特征,而且这种驱力都是无意识的、强迫性的。所以,病人并不能自己解决这其中矛盾。

我们暂且将正常人的冲突和神经症患者的冲突模糊地划分一下,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冲突的两个对立面的悬殊程度,正常人的远不及神经症患者的那么大。正常人是在两个行为模式之间做选择,任选其一都合乎情理,都能体现完整的人格框架。用图形来表示,正常人冲突的两个对立面可能是一个直角或者锐角,而神经症患者的冲突则可能完全成了180度的平角。

此外,两者在意识程度上也有所差距。就像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后现代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说的:“现实生活包罗万象,远不是几个抽象的对比所能描述的,比如毫无意识的萎靡不振和完全有意识的沮丧失望之间的对比。”但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常范围内的冲突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是无意识的。即便正常人并不能总是意识到自己的冲突,但只要加以点拨,都能认识到冲突的存在。而要想将神经症冲突从重重压抑里解放出来,则要克服巨大的阻力。

正常的冲突所涉及的二选一,有可能是二者都是他想要的,或者两种信念都是他看重的,因此即便困难,他也有可能做出合理的取舍。而陷入神经症冲突的人,则是被两种完全背道而驰的力量以相同的力度驱使着,这两个方面还都是他不想要的,因此,他不可能做出自由选择,他对这种状况完全无计可施,只能被动“搁浅”。只有改变他与自己及他人的关系,才能帮助他完全摆脱神经症倾向,才能解决这种
冲突。

上述的几点特征对“为何神经症冲突会如此强烈”做了解释。这些冲突既难认识又很让人无奈,而且,这些冲突还会造成人格分裂,让病人感到恐惧万分。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并记住这些特征,我们就不会理解神经症病人面对冲突时内心所做的努力和挣扎,而这些努力和挣扎,恰恰就是神经症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年),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的较早倡导者之一,被誉为20世纪较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首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1885年,卡伦·霍妮出生于德国布兰肯内兹一个富裕的家庭。她自幼受到父母的冷遇,父母认为她天生愚笨,相貌难看,而对她的哥哥却十分喜爱,这让她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霍妮9岁的时候爱上自己的哥哥,她由此遭受了沉重的挫败和打击,并患了一场大病。生病期间她对医学萌生了兴趣,并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霍妮的梦想获得了母亲的支持,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1904年,父母离婚,霍妮迫不得已跟随父亲生活。
1906年,霍妮考入大学,专攻医学。在大学期间,她爱上一名已婚男士。1909年,两人结婚,并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但是这段婚姻并不幸福。没过多久,霍妮的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1913年,霍妮取得博士学位,此后她的生活不断地遭受坎坷和打击,先是丈夫患脑膜炎,生意倒闭,接着她深爱的哥哥患肺炎去世。霍妮因此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绝望之中曾试图跳海自尽。1926年,霍妮跟丈夫离婚,六年之后,她带着三个孩子离开德国,去美国发展,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直到1952年逝世。
卡伦·霍妮的经历对她建立精神分析体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37年,她撰写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标志着崭新的精神分析体系诞生;1942年出版的《自我分析》,以及1945年出版的《我们的内心冲突》,则是霍妮对精神分析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我们的内心冲突》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发展现代人格心理学及完善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建,他的精神分析法在西方世界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而从这一思想深入发展之时,便产生了诸多持不同见解的杰出代表性人物,他们对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学或保留,或质疑,或偏离,或背叛,这样从不同的全新角度不仅开拓了精神分析的全新的领域,还从各个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固有的矛盾和缺陷。其中,卡伦·霍妮的贡献更为突出,她作为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言人,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做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在霍妮之前,人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神经症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这是心理学的主要课题,更少有人以科学的态度对之进行缜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关于这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心冲突是压抑与被压抑这两种力量的抗争,人的本能是追求满足。他认为冲突的根源是生物和生理的因素。而霍妮对此却提出了几乎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冲突发自于困扰人心的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这些倾向的产生不可以单单归结为个人的偶然体验,其根源应该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文化环境,后者决定着前者的特殊形式。这些内心冲突的根源在于一个人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紊乱和失调,也就是说,冲突的根源在于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状态,与他的社会性而非生物性或动物性相关。霍妮认为,人的所有矛盾和冲突都不应该孤立他所属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她看来,弗洛伊德的本能说过于片面和视野狭隘。
《我们的内心冲突》是霍妮关于内心冲突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而不是像弗洛伊德的那种悲观主义的决定论。这本论著表现出了更客观的唯物主义的倾向,而且相较于作者早期的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条理更加清晰,理论更加系统,除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之外,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本书中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信念是:“人只要活着,就可以改变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人有能力和潜在可能性使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些正是作者跨越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不相信人的善良及其成长的潜力,对神经症冲突和治疗持悲观的态度。
然而,霍妮的这点,又暴露出她理论上的薄弱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的局限性。霍妮意识到,所有这些冲突的根源来源于社会文化状况,非个人所能控制;而她却在理论分析之后轻描淡写地提出,个人要解决冲突,只需通过自我分析或精神医生的帮助便可达到精神的健康和人格的完整,对社会改造却无提及。然而,既然社会文化条件是冲突的根源,只对个人进行自我改善,又能如何彻底消除内心的冲突呢?在本书中,作者大胆地提出了正统精神分析的保守和局限之处,可后来还是接受了心理治疗的传统应用,这是一大缺憾。
尽管如此,但它仍不失为20世纪精神分析运动中伟大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不仅对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有极大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对于一般的非专业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也具有巨大指导意义,使每一位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作者观点明确,说理清晰详实,毫不含糊或故弄玄虚,自然通畅。译者严格遵循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术语,保留霍妮个人的思想特色和女性心理特征,竭力还原出原文字句的流畅和行文的通俗。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完此书,都能对人的内心活动和矛盾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视角,让自己在面对复杂的心灵探索中找到参照。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