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难舍者惟书册-王国维的读书生活

最难舍者惟书册-王国维的读书生活

1星价 ¥23.1 (5.5折)
2星价¥23.1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05044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63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47050446 ; 978-7-5470-5044-6

本书特色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著作者,以学问为人生、通晓文史哲的国学大师,备受梁启超、胡适、陈寅恪、郭沫若推崇的民国大家。走进大师的读书生活,开卷有益,掩卷回味。★ 王国维被誉为“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以学问为人生,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上均有成就,一生著述精深博大。他的读书与治学无不烙印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本书参考了大量资料,如《先太学君行状》《王国维全集》《王国维年谱》等, 系统翔实的材料考辩,丰富了文本的史料价值。★ 从王国维的读书方法、治学经验可以窥见大师的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1.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2.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3.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4.(王国维)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5.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内容简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目录


钱塘江畔,诗书传家
弃科举,初露少年气
“时务”谋生,倾心新学
动荡中求学,幸获赏识
践行诺言,初尝译书
东瀛游学归来,踏入《教育世界》
专心西哲,解人生之困
涉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研读康德从叔本华开始
“玉女灿然笑,照我读异书”
叔氏哲学解“红楼”
叔本华与尼采之书对照而读
以“西方眼睛”观诸子之书
托翁中译之嚆矢,西著译述之先锋
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
从哲学到文学的嗜好之变
词话“人世间”,读书“三境界”
词山曲海,手钞手校
胸怀戏曲之志,《曲录》钩沉拾遗
溯戏曲之源,考戏曲流变
东渡流亡,新著迭出
总结著述,开拓新境界
为汉简研究立开拓之功
甲骨文与金文的研读考释
屡动归念,不忘学研
学术主笔,窘困哈园
颇费周折的《魏石经考》
登上光辉顶峰的甲骨研究
尽览传书堂藏书
南书房行走,种下遗老嫌
长辫子教授的清华生活
*难舍者惟书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难舍者惟书册:王国维的读书生活》:  将我们的认识目光从外在世界中收回来,使其反观自身,因为我们自身是唯一的不对我们保持沉默的客体。换句话说,我们自身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作为活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受制于因果关系的感性存在,我们自己是现象,是相对于认识主体的表象;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确确实实地体验到,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始终存在着一个支配我们外在行动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不是表象,而是我们之外的其他认识主体所认识不到的,而只能被我们自己所体验到。这种内在动力就是意志,意志就是作为表象的我之背后的本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推论:意志不仅是“我”的本质,而且是作为表象的整个世界的本质,意志就是“物自体”。因为作为现象和本质相统一的“我”,只不过是大干世界中的一分子,“我”在本质上不可能与外物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外物的本质“我”看不到罢了。这样,叔本华从主体自我人手,通过反观自身来达到对“物自体”(即意志)的把握,从而消除了康德哲学中固有的矛盾性。对此,王国维心领神会,他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指出:“然则物之自身,吾人终不得而知之乎?叔氏日:否。他物则吾不可知,若我之为我,则为物之自身之一部,则昭昭然矣。而我之为我,其现于直观时,则块然空间及时间中之一物,与万物无异。然其现于反观时,则吾人谓之意志而不疑也,而吾人反观时,无知力之形式行乎其间,故反观时之我,我之自身也。然则我之自身,意志也。意志与身体,吾人视为一物,故身体者,可谓之意志之客观化,即意志之人于知力之形式中者也,吾人观我时,得由此二方面,而观物时,只由一方面,即惟由知力之形式中观之,故物之自身,遂不得而知。然由观人之例推之,则一切物之自身,皆意志也。叔本华由此而救汗德批评之失,而再建形而上学。”这表明,王国维对叔本华从主体自我人手来设定世界的做法是非常赞赏的。  于是,一直萦绕在王国维心中的人生终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红楼梦)评论》)在其他论文中,如《叔本华与尼采》《论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等,都曾一再申明“吾人之根本,欲而已矣”的观点。不是从认识论,而是从生存本体论角度来设置主体的感性基础,这就是叔本华和王国维解决人生终极问题的策略,它使认识理性的效用范围得到限制,使主体感性意欲的本体地位得到确立。  按照一般的推论,西方近代认识论作为对古代神学的反叛,使人摆脱宗教教条束缚,极力张扬主体的理性精神,这对于近代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产生应该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为什么康德、叔本华等人却要提出对理性加以限制呢?  要想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对理性的具体内涵加以考察。我们知道,是否具有理性是人性与动物性相区别的根本标志,因此理性在人性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是否是属于人的主体理性。在人类历史上,经常产生理性变异的现象。在古代,理性被异化为宇宙理性和伦理理性,它们都是外在于主体的异己力量。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确立了主体的认知理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过分的理性主义自信却忽视了人的情感生活,因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对于外在世界的科学认识必然排斥主观性情感的介入,这样科技理性再次沦落为人的异己力量。康德之所以一再强调,在认识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其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的认识理性限定一个范围,以便为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即实践理性留出一块地盘。  ……

作者简介

李庆本,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比较诗学的跨文化研究,并致力于生态美学、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