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

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

1星价 ¥52.8 (6.0折)
2星价¥52.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0514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8
  • 出版时间:2017-04-01
  • 条形码:9787513051477 ; 978-7-5130-5147-7

本书特色

新时期研究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创新极识别-培育-共生视角(7140307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创新极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测评体系研究(13YJC630086)”的阶段性成果。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本质,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测度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系统对策建议,是新时期研究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既对区域创新理论有重要的贡献,还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创新极识别-培育-共生视角(7140307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创新极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测评体系研究(13YJC630086)”的阶段性成果。本书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是识别创新极并培育创新极,进而促进创新极共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并基于此,以监测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极培育能力、创新极发展态势及共生效应为目的,运用演化经济学思想和应用数学理论构建提出由创新极识别方法、创新极培育能力监测指数、创新极创新态势指数和多创新极共生效应指数变权结合的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体系,很后选取东部11省份进行实证研究。

目录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区域创新系统的由来 211 创新的提出及发展 212 国家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 213 区域创新系统从创新的系统性走向理论与方法 22 文献评述 22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评述 222 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方法研究评述 第三章 创新极内涵 31 创新极内涵界定 311 创新极文献评述 312 创新极的含义 32 创新极数学描述 33 创新极功能 331 创新极极化功能 332 创新极知识扩散功能 333 创新极带动功能 第四章 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研究 41 创新极识别研究评述 411 创新极识别研究评述 412 创新极识别因素研究 413 创新极识别研究进展 42 创新极描述指标确定 421 创新极特征 422 区域创新极识别理论判据 423 创新极识别判据测度指标确立 43 区域创新极识别方法模型构建 431 区域创新极识别的三个维度 432 创新极识别方法的三个层面 433 创新极识别方法数学建模 434 创新极识别方法模型 435 区域创新极综合识别方法模型 第五章 区域创新极识别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择 511 样本来源 512 天津市区域创新极识别指标数据收集 52 2010年天津市区域创新极识别 521 数据处理 522 结论分析 53 2012年天津市区域创新极识别 531 数据处理 532 结论分析 54 2010年与2012年天津市区域创新极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541 纵向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542 横向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543 综合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第六章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方法研究 61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研究评述 611 培育能力的界定研究 612 能力测度研究 62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621 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 622 区域知识支撑水平 623 产业创新活力 62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63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理论模型与测量分析 631 理论模型 632 模型假设提出 633 测量指标选取 634 问卷数据收集和分析 64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 641 结构方程模型 642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43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5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651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52 主成分—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方法 66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实证 661 主成分分析 662 系统聚类及分析 663 政策建议 第七章 区域创新极共生研究 71 理论基础 711 共生理论 712 创新系统理论 72 区域创新极共生效应研究评述 721 产业共生关系研究 722 产业共生效应研究 723 区域创新系统中共生关系研究 第八章 区域创新极创新态势研究 81 集对分析法 811 联系数 812 同异反态势排序 813 偏联系数 82 创新极创新态势测度方法建立 821 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等级标准的确定 822 六元联系数及其偏联系数的计算 83 区域创新极态势实证研究 831 各省市创新极确定 832 各省市创新极创新态势分析 833 各省市创新极创新态势比较分析 第九章 区域多创新极共生效应研究 91 多创新极共生效应测度方法建立 911 产业技术态势差 912 共生效应指数 913 创新极集聚状态分析 92 区域创新极共生效应实证研究 第十章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10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 101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内涵 101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特征 101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 1014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模型 10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监测 102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模型构建 1022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变量选取原则 102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体系建立 1024 区域创新系统监测模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025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结果呈现与分析 103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监测研究 1031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及其模型 1032 河北省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监测实证分析 第十一章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监测实证   111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关联度 112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网络 1121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数据收集 1122 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演化网络 113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演化分析 1131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多维标度分析 1132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聚类分析 1133 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网络分析 114 区域创新系统政府演化分析 1141 区域创新系统政府财政支出分析 1142区域创新系统政府财政支出网络分析 115 区域创新系统高校演化分析 1151 创新系统高校多维标度分析 1152 创新系统高校网络分析 116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演化分析 116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多维标度分析 1162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机构网络分析 117 区域创新系统不同主体间演化网络分析 1171 产业与政府间网络分析 1172 产业、高校与研究机构间网络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 区域创新极识别判据权重评分问卷 附录B 标准化数值表 附录C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测度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D 9个地区的原始数据表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子彪,管理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科技发展战略与创新管理”软科学研究基地成员。2012-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近几年来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各1项,其他省部级、厅局级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会议论文、党报内参上*一作者发表论文近30篇,多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科研奖励3项;博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