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风”文化读本系列谦谦君子:中国哲学/李贵苍

“中国风”文化读本系列谦谦君子:中国哲学/李贵苍

1星价 ¥39.6 (7.2折)
2星价¥39.6 定价¥5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065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48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302506584 ; 978-7-302-50658-4

本书特色

“'中国风'文化读本系列” 是一套对外汉语教材,同时也适合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外读者阅读,全套书共六本。编写团队是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院长或一线教师,选材十分贴合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 《谦谦君子:中国哲学》以简明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书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通过课后练习的设置,兼顾听说写能力的培养。本教材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不二之选,同时,热爱汉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外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有所获益。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对外汉语教材,主要介绍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思想行为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希望热爱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通过学习本书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本书既适合HSK4 级及以上水平的外国读者阅读学习,也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入门读物,供中国读者使用。

目录

**章 儒家与孔子. 1
课文 2
儒家与孔子 2
课文理解 . 3
语言训练 . 5
经典语句 . 7
扩展阅读 . 7
四书五经 . 7
孔氏家庙 . 8
大同和小康 9
第二章 仁与礼.11
课文 12
仁 12
课文理解 .13
语言训练 .14
经典语句 .16
扩展阅读 .17
礼(一) .17
礼(二) .18
仁、智、勇 19
第三章 孝与悌 21
课文 22
孝悌 .22
课文理解 .23
语言训练 .24
经典语句 .26
扩展阅读 .27
孝 27
曾子受杖 .28
二十四孝 .29
目 录
iv
第四章 忠与恕 31
课文 32
忠和恕 .32
课文理解 .33
语言训练 .34
经典语句 .36
扩展阅读 .37
絜矩之道 .37
仁义胡同 .37
忠恕是普世伦理原则 .38
第五章 信与诚 39
课文 40
信 40
课文理解 .41
语言训练 .42
经典语句 .44
扩展阅读 .45
信与无信 .45
儒家的“诚” 46
诚实守信 .46
第六章 孟子与义 49
课文 50
孟子 .50
课文理解 .51
语言训练 .53
经典语句 .55
扩展阅读 .56
仁政 .56
义 56
赵氏孤儿 .57
v
第七章 中庸之道 59
课文 60
《中庸》 .60
课文理解 .61
语言训练 .63
经典语句 .65
扩展阅读 .66
欹(qī)器满覆 66
孟子论中庸 67
和而不同 .68
第八章 修齐治平 69
课文 70
《大学》 .70
课文理解 .71
语言训练 .73
经典语句 .75
扩展阅读 .76
《大学》节选(一) .76
《大学》节选(二) .77
《大学》节选(三) .78
第九章 墨家思想 81
课文 82
墨家与墨子 82
课文理解 .83
语言训练 .85
经典语句 .87
扩展阅读 .88
兼爱与仁爱 88
墨家的科学精神 .89
墨家衰亡的理论困境 91
vi
第十章 道家思想 93
课文 94
道家与老庄 94
课文理解 .95
语言训练 .97
经典语句 .99
扩展阅读 .100
《道德经》 .100
材与不材 .101
鼓盆而歌 .102
第十一章 法家思想103
课文 104
法家 .104
课文理解 .105
语言训练 .107
经典语句 .109
扩展阅读 .109
韩非子与《韩非子》 .109
势、术、法 110
法家的特征 111
第十二章 宋明理学 113
课文 114
宋明理学 .114
课文理解 .115
语言训练 .117
经典语句 .119
扩展阅读 .120
理与气 .120
王守仁 .120
vii
第十三章 天人合一123
课文 124
天人合一 .124
课文理解 .125
语言训练 .128
经典语句 .130
扩展阅读 .131
《周易》的“天人合一”观 131
现代天人合一理论的研究取向 .132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133
参考答案.137
参考文献.145
中国历史朝代表.147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学》节选(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要治理好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商汤王的《盘铭》上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所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这就是“知其所止”了。11 《大学》节选(二)“格物致知”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并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人的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的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也就叫知识水平达到顶点了。“诚意”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谨慎小心。而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作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小心。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以说“修身”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即“正心”,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齐家”要先“修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的亲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之所以说“治国”必须先“齐家”,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就不能管教好别人。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之所以说“平天下”要先“治国”,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12

作者简介

郭建玲,女,浙江兰溪人, 1977年出生,文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现为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