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461224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54612248 ; 978-7-5546-1224-8
本书特色
1.行走在外,你不能不懂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不仅仅是科学实验室里的一门科学,更是教给人们如何进行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门学问。 2.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往往能够揭示人的情感、态度、智慧和教养,它们同有声语言一起共同传递着人内心隐秘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掌控人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人的心理并非琢磨不透,其实它很简单,行为心理学通过行为分析心理,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并且帮助你分析你周围人的行为和个性。 4.行为心理学会让你知道人的习惯、情绪、语言、思维、人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进行自我完善,会教你认清自我,读懂他人,看懂生活。 5.行为心理学能给那些不善于识人的朋友们指点迷津,教会他们识人辨人的方法,掌握为人处世的策略,让他们不仅在职场中如水得鱼,还能婚姻生活中收获美满和幸福。
内容简介
行为心理学不仅仅是科学实验室里的一门科学,更是教给人们如何进行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更加了解他人的一门学问。这本书整合了华生行为心理学论著中所有的思想理论知识,将完整的华生行为心理学思想体系呈现给大家,并通过各种生活案例来实践、验证它的合理性,让大家知道通过各种行为来洞悉他人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目录
**章
行为心理学:从行为探索心理的源头
刺激与反应:翻出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003
灵魂OR身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007
主观VS客观:谁说“闭眼花寂,睁眼花开”/011
内省与外观:面对内心*深处的角落,还是旁观者清/015
第二章
生理反应:刺激面前,你的身体很诚实
有效的刺激唤起反应:“隔靴搔痒”只能徒劳无功/021
刺激替代带来无限可能:铃声之于巴甫洛夫的那条狗/025
反应替代解释童年创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028
习惯是全新的条件反应:不过是再关联一个小程序/032
腺体反应的微妙:从“垂涎三尺”到“望梅止渴”/036
手的分工不过是习惯:左撇子是天才吗/040
第三章
习惯性行为:透过动作读出本真
习惯的意义:教你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047
习惯的形成:为何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051
好习惯的养成: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055
习惯=条件反射?你没看到棋盘上落子的那只手/059
第四章
人体潜能:“天赋”与“本能”不过是自欺欺人
“天赋”的迷信:打破“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065
环境的影响:“墨悲丝染,诗赞羔羊”/069
“本能”谬论:“狼孩”为什么没有从母胎带来“本能”/072
“记忆”并非能力:小白鼠迷路不过是习惯的丢失/076
第五章
情绪之谜:走出意识独尊的怪圈
情绪源于遗传吗/083
情绪的生理基础——脾气、肝火、胆量等/087
复杂情绪的诱因——外界的刺激/091
情绪的迁移:爱屋及乌证明你还需要更上一层楼/095
消极反应:与其“马后炮”,不如“未雨绸缪”/100
第六章
妒忌心理:因为亲昵,所以妒火中烧
妒忌的产生:爱与妒忌原来是一体两面/105
妒忌何时开始:懵懂之年,你们说的情结我不懂/110
妒忌的源头:妒忌不是依恋的必然结果/113
远离溺爱:把妒忌扼杀在萌芽状态/117
第七章
恐惧心理:尝试用良币驱逐劣币
恐惧的根深蒂固:那些孩子忘不了的心理创伤/123
情绪能够传染:依靠环境的力量克服恐惧/127
无条件反射:训练宽容与接纳的良方/131
杜绝一切恐惧?须知“无知者无畏”/135
第八章
语言玄机:符号里藏有大千世界
语言的产生:鹦鹉和猩猩真的“能言”吗/141
语言的发展:“橘生淮北则为枳”/146
语言与现实的对应:你的身体里携带整个世界/150
催生词语的动觉:起决定性作用的**张多米诺骨牌/153
语言习惯要保持:其实你不是忘了对方的名字/156
“刺激词”的重要性:福尔摩斯眼中的蛛丝马迹/161
第九章
思维破译:与自己的无声交谈
思维的本质:你与自己的窃窃私语/167
思维的依托:没有语言,何以附着/171
何谓思考?语言功能的“学而时习之”/174
语言与思维:文学是新的情境下的完美合作/179
第十章
人格透视:行为才是客观的依据
人格的定义:我们不能审判灵魂,让你的行为说话/185
人格的探究:不要奢望一蹴而就,否则你的判断就无效/189
人格的弱点:敢于直面自我的人,是真的勇士/193
改变人格:虽然困难,但有希望/198
后记/202
节选
**章 行为心理学:从行为探索心理的源头 将心理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人类的行为,华生做的这件事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之前的心理学一直沉浸在“意识”“灵魂”等范畴里,而且长期以来神学的影子都笼罩着心理学。应该说,是华生将心理学真正转变为一门自然科学,因为他不再关心那些玄乎其玄的名词,而从肉眼可见的行为入手,破解人类心理的密码。 刺激与反应:翻出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 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控制,这就是人们身体的“刺激—反应”机制。它仿佛是如来神掌,没有任何行动的发生可以逃出它的掌控。 《西游记》第七回,齐天大圣遭遇一劫:他凭借自己一个筋斗云便是十万八千里的功夫,跟如来佛袓打赌,若赢了便要玉帝将灵霄宝殿让给他。正当他志得意满要如来兑现诺言时,却发现这十万八千里硬是没有翻出如来佛祖的掌心,倒是如来佛祖将手掌化作五行山,压住了孙悟空。 其实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跳不出那宿命般的“如来神掌”。纵是翻出十万八千里,人们的行动也都在“刺激—反应”的反射弧掌控之中。 仅举一例就可以知道了。夜间行车,前方迎面而来的远光灯可谓马路杀手。其原因在于人眼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刺激而自动伸缩,正常光线下可以如绿豆大,可一遇强烈的远光灯刺激,就会自动收缩到只有小米粒大小,此时人眼的进光量直线下降到原本的1/30,两车相会时瞳孔有一瞬间的伸缩失灵,这一瞬间,人的眼睛出现了“夜盲”,于是,惨剧就此发生了。 还有很多,如天冷加衣、酷暑纳凉、饥欲得餐、渴欲求饮,无论是来自身体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刺激,无一不在召唤着人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人的眼、耳、鼻、舌等器官与整个肌肉系统,更是负有双重职责,它们不仅要对各种刺激做出灵敏的反应,还要负责接收刺激发出的信号,即便是人们夜深睡去,也依然有它们做巡逻的哨兵。 也许有人要反驳了:“倘若你把一幅凡·高的名画或者一份贝多芬的交响乐乐谱放到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面前,就不要指望他会有什么反应,‘刺激—反应’的规律在这里也不适用啊?”且慢,这点在后面将会援引行为心理学的理论来加以解释,包括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无动于衷的刺激,还有可以引起人们反应的刺激——条件反射。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内在或外来的刺激,并且人们的身体感知到它们的召唤后会做出反应进行运动。但这运动可以是高调到一眼便知的,比如手舞足蹈,也可以是低调到只有借助仪器才能探测到的,比如血压升降,以及人们常说的“眼神中不易察觉的淡淡忧伤”“目光瞬间黯淡了下来”,这些都是较为隐性的反应。 当然还会遇到另一种反应。比如一个植物人已经丧失认知能力和自主活动的能力,但是他的心跳、呼吸、血压等依然如常,而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等也一如常人。这些反应看来是天生就有不需要学习的,也就是不学而能的先天反应。还有一些反应却不是,比如说话、动手操作等,不然孩子出生后为什么要牙牙学语,这些反应不是出生就有的,而是要在后期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刺激和反复练习才能成为一种习惯,这些可以认为是需要习得的后天反应。 从刺激到反应,这个反射弧的终结点在哪里呢,会不会如同核反应那样一直反应下去?不是,反应在这里是为了刺激的终结。比如人饥肠辘辘的时候,胃会自动收缩,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接下来会有种心理失衡感,这就是所谓“饿得发慌”,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甚至是饥不择食。而当他饱餐之后,胃的抗议已经结束,此时走在大街上,即便有各种食物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他也会视若无睹。再比如寒风刺骨的时候,人在街上会下意识地加快脚步,也许是想要寻找一个地方躲避寒风。 *后举个喝酒的例子,酒喝多了酒精对身体也是有刺激的,此时脾胃会自动开启保护模式,强迫人将喝下去的酒再吐出来,虽然滋味让人不堪回忆,但这也是身体面对刺激而做出的自我保护反应。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刺激—反应”模式,人恐怕难以存活下来。 如此讲来,人们始终在反射弧的掌控之中,一举一动都逃不出它的掌控。一切行为,都是对它的解读。 【见微知著】 对镜顾影自怜是否有自恋倾向? 我们有时会见到一些人,对着地铁车厢玻璃、汽车的后视镜,甚至是商店的橱窗打量自己的仪容是否得体,整理一下凌乱的头发或者不服帖的衣服。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 不过也有较为夸张的,长时间在镜子面前停留,犹如占领地盘一般,有的可能是整理头发或者补妆,但有的则仅仅是为了欣赏自己的倩影,甚至是摆出各种姿势。这种人往往给后面等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注意自己的仪表当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但是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就不免会变得自恋起来。自恋者往往对自己的形象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在他们心中会引起不同寻常的反响,这恰恰显示出他们内心隐秘的自卑感。而沉溺于镜中的自己,也反映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心理。 灵魂OR身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 心理学得以走下神坛,应该说华生功不可没,因为在此之前灵魂的影子一直在这个领域徘徊不去。当人们终于从人的身体找到心理学的答案,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也许没有人想得到,今天人们所说的心理学,在*初的时候被神学的影子所笼罩。 那时,如果有谁说心理学不是研究人的意识,那他多半会被嘲讽。换句话来讲,类似于今天说的“心灵体验”一类,受制于宣称灵魂与超自然概念的宗教哲学。 然而,心理学诞生之前又是什么样子?这种传统心理学萌生的土壤在哪里? 可惜灵魂和超自然的观念久远到让人们几乎无法考证,但是这不妨碍人们做一个猜想。 在*初的时候,大地上的猿猴还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它们为生计奔波,并不比今天的人类容易多少,它们忙着打磨石头,忙着捕鱼打猎,忙着采摘果实……但是偏有这么一群猿猴比较另类,它们拒绝出去劳动,其他活动也一概拒绝。于是,整日无所事事的它们正好可以观察同类的一举一动,时间长了,它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透过皮囊看穿本质。 当然,其他猿猴的窘态也在它们面前暴露无遗。比如说雷声震响、电火熊熊、洪水滔天等的时候,雌性会花容失色,雄性会汗毛倒立,恐惧使得它们发抖、大叫、奔走躲避,甚至把手里的工作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种条件反射被这群猿猴看在眼里,于是它们便设计出一些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其他猿猴。比如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扬言说有魔鬼要来吃猿猴等,其实如今也能从一些父母让孩子安静的方法中看到这种手段的影子。 于是,在原始人中,智力相对较高的人就会利用“符号”“象征”“仪式”等手段,来对智力较低的人进行管理,于是占卜、预言、解梦之类的事情就兴起了,这些会给他们带来不菲的酬劳,同时让他们免去了很多辛苦的劳作。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倒是比较客观的。 心理学的独立可谓长路漫漫。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心理学期待在科学中有自己专属的一个席位。在相关人士多年的呼吁与尝试之后,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公认的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转变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的主张提出了质疑,认为心理学应该向其他自然科学靠拢,将研究转变为客观的东西,比如行为。直到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了行为心理学这个流派。 【见微知著】 为何靠边的座位大受欢迎?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乘客不多的时候,地铁上的长条座椅靠边的位置总是大受欢迎,而中间的位置则相对冷冷清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人有一种领地意识,所以更愿意在自己身体周围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和动物有时候会用气味圈定自己的地盘是一样的道理。而每个人私人空间的范围都不同,如果是性格中具有很强排他性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就会相对较大。 虽然靠边的位置不能保证身边没有人,但是至少单侧是无人的,这样的位置一般会让人比较安心,选择坐在这里也能*大限度地确保私人空间不被侵入。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私人空间的范围。如果是恋人之间,0.8米以内为爱情空间;假如是面对客户或者同事,1.2米内为商务空间;至于陌生人之间,一般要保持3米的公共空间。 主观VS客观:谁说“闭眼花寂,睁眼花开” 古往今来,哲人的话总是令人捉摸不透,如坠云雾之中。主观的世界总是带着朦胧的面纱,神秘的色彩已经统治了千年。而当人们睁眼看世界时,客观存在却是如此清晰可触。 哲学家王阳明有天兴起和好友游玩,好友有意难为他一下,便说:“如果说这个世界上除人心之外没有其他东西,那么这南山里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又跟人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你没有看花的时候,花跟你的心一同沉寂,你来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顿时艳丽起来,你就知道这花并不在你心之外的地方。” 很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闭眼花寂,睁眼花开”。 不过,放在心理学上,究竟对不对? 按照王阳明先生的说法,客观存在不重要,我们要时时注意的还是主观的世界。 这正中传统心理学的下怀。 传统心理学看重的是对心理意识的研究,自然科学则徘徊在门外。而行为心理学家要展开的一场颠覆性革命,就是将那些传统心理学遗留下来的概念一扫而空,比如对“感觉”“知觉”“情绪”“愿望”“意念”“意象”“思维”等从主观角度出发的词语,他们要一一进行辨识。 接下来他们要站在科学、客观的立场上,建立起一套新的心理学公式。它们将从实验室中诞生,医学、化学、生物学为它们提供理论与实验的沃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既然胰岛素、甲状腺素、镭等都相继被发现,那么行为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一个新要素在实验室里被分离出来呢? 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行为心理学家主张研究的,是其在实际生活中观摩到的客观的行为,他们试图发现、解释其中的规律。 研究人的心理,在对意识的捕捉这一点上总是会力不从心,毕竟它是那样飘忽不定而又瞬息万变,而研究者又无法变成对方肚子里的蛔虫,想要探究人的心思难上加难,而实验的结果又无法被检验,你如何知道是真理还是谬误?转而从人的行为入手,行为心理学家主张一切行为都可以套入这个“刺激—反应”的公式。比如,我们指责一些人游手好闲,或者对有些人妨害他人的行为进行惩罚,这些都是刺激。而对方的一切行为都会作为反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比如读书、写字、倾听,逃跑、避难等,一言以蔽之:行为即反应。 战国时候有位法家人士,他从没听说过西方的行为心理学,可是他却运用了它,而且可谓得心应手。他就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想在秦国施行变法,怕百姓不听,于是先树立威信。他在城南门立了木杆,贴出告示:能把木杆搬到北门的,赏金十两。起初众人心里犯疑,他把赏金加到五十两,果然有一位年轻人站出来将木杆一口气搬到北门。商鞅马上兑现承诺,并且大加赞赏。后来新法颁布,果然令行禁止。在商鞅的辅佐下,秦国逐渐富强起来。赏金是刺激,民众对新法的推行坚信不疑才是他想要的反应。我们可以说,假如商鞅不是政治家,从他游说秦孝公以及立木为信这些事情来看,若在现代,他说不定是一个优秀的行为心理学家。 【见微知著】 把发票揉成一团是在发泄情绪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接过购物票据的时候会直接将其揉成一团或者“刺啦”一声撕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这样的人一般精神压力较大,急需一个发泄的出口,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因为一旦压力累积到达极限,就很容易造成“火山爆发”。他们不愿直面精神压力的问题,而是选择了用其他方式来纾解内心的焦虑,这在心理学上叫作“转移行为”。 内省与外观:面对内心*深处的角落,还是旁观者清 或许大家听说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心理医生治好了他人的病,却对自己的心理痼疾束手无策。倒是旁人洞若观火,于是当头棒喝,心理医生恍然惊醒,心结顿开。于是人们始怀疑内省是否真的有效,确实很多时候,依旧是“旁观者清”。 “内省”这个词听来陌生,但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曾参说过,他每天要自省很多遍:替别人出谋划策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来往有没有言而无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故知新。 当然,今天也有这种现象,比如年少无知时受罚:“给我面壁思过去!”甚至光思过还不够,必须白纸黑字落实下来,洋洋洒洒写一篇检讨。 然而,具体的效果有没有呢?这就很难说得清了。 一个人在内省的那一刻,他所反省的内容就已经成为记忆,然而记忆也依然会被选择性地遗忘或者更改,那么内省是否能够获取*可靠的信息显然还未成定论。有人也会以此作为理由,来强调感觉、知觉的存在,而不愿相信人所做出的行为来自生理上的一些化学反应,试图维系他们长久以来相信的一切,包括人类社会的记忆与信仰,因为一朝发现这些全部崩塌,他们便会处于飘忽的失重状态,在虚无之乡游弋。 可是内省心理学恰恰是建立在这些疑惑和恐慌之上的。而人们如果不肯抛弃感觉、意象、记忆、感情、信仰等主观色彩浓厚的词语,那么他们就始终在绕一个极大的圈子,而无法抵达心理的本质。旧瓶装新酒也有年久易碎之虞,倒不如新瓶来得坚固耐用。传统心理学在人们心中留下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行为心理学家只好将其打碎来一次除旧迎新,而避免它成为接受新知的障碍,这样人们将会逐渐接纳行为心理学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它来解答曾经无法破解的疑问。 内省法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人们往往在自我认知上过于自信了。你是不是有很多时候总以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然而在纠结不已之时,却是别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你,有如当头棒喝,让你猛然间看清了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仅仅是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才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样,很多人可能在为别人排忧解难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可若逢事情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反而茫然不知所措了。因为身处迷局之中,很难跳出来用超然清醒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角落,他们也未必有完全的控制权。而难以忍受独处的人,他与自己本来就没有成为好友,于是,即便面对内心的真实,他也同样无法去正视。 顺理成章,我们可以获得的*直观可信的证据,便是作为反应外显形式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循着蛛丝马迹,按图索骥。 行为心理学与生理学可谓密不可分的姻亲,这源于它们都是自然科学。生理学对动物身上的各个部分必须了如指掌,比如人体九大系统如何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运行,通过人的身体发射出的信号解读心理,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密码。而行为心理学在借力生理学的同时,更加关注人和动物的各种行动,不但要观察分析,还要掌握其中的规律,以便适当控制人与动物的行为。 脱离实验进行主观臆断显然不是行为心理学家的风格,数据整合之后无论是曲线还是表格,都足以让他们更进一步由刺激推测出人与动物可能出现的反应,而反过来根据反应也可以还原当时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境让其深受刺激,只不过这里并非福尔摩斯的探案,而是对日常行为的潜心研究。 【见微知著】 为何好脾气的人会染上“路怒症”? 有车一族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堵车、被人强行超车、被迫急刹车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平时性情温厚的人,也会一股火直冲头顶,忍不住破口大骂。 是什么让一个好脾气的人犯“路怒症”呢?原因在于开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人车合一”的错觉,原本自己身体周围的私人空间现在放大到车子周围的话,空间领域会直接成比例地扩大。而当有人侵入私人空间时,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人会变得富有攻击性。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自己的理智进一步丧失,让自己面临更大的危险。
作者简介
姜巍,心理学研究者、自由撰稿人,一直专注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女性心灵修养等专题的研究和传播。学习中外心理学理论,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