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田野.瓦檐和雨

1星价 ¥21.2 (4.6折)
2星价¥21.2 定价¥4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114875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221148759 ; 978-7-221-14875-9

本书特色

本集为何士光先生的散文集,共27篇,是生活中俯拾的点滴、思考和远行。《城市与孩子》,在城市里寻找惬意的食品,那或者就是一块烧饼;想看看这个世界,那或者就是一条街道,这是具体、真诚的生活。《我和女儿》写出了父亲粗心而深深的爱,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不过是一个永远逝去的、寒冷而黑暗的夜晚,一个和女儿一起走的夜晚。这看似散乱的收集中,隐隐有了对于人生和生命的再认识,开启了作者后期写作对人本来状态的追问。

内容简介

本集为何士光先生的散文集,共27篇,是生活中俯拾的点滴、思考和远行。《城市与孩子》,在城市里寻找惬意的食品,那或者就是一块烧饼;想看看这个世界,那或者就是一条街道,这是具体、真诚的生活。《我和女儿》写出了父亲粗心而深深的爱,对于一个城市的印象,不过是一个永远逝去的、寒冷而黑暗的夜晚,一个和女儿一起走的夜晚。这看似散乱的收集中,隐隐有了对于人生和生命的再认识,开启了作者后期写作对人本来状态的追问。

目录

目录 城市与孩子 远走高飞 在宝瓶口 雨霖霖 我和女儿 莫尔道嘎车祸 起超兄无恙 日子 田野、瓦檐和雨 死者长已矣 访正白旗村三十九号 夏天的途程 山行偶记 关于《如是我闻》的通信 并非凄惶 文字是一种般若 《日子》续篇 愿大山庇佑我们 想起了张汝舟先生 书不能读得太多 吴恩泽痴心写《伤寒》 亲切的金鼎山 去甲秀楼玩 自然与文学 小楼与孩子 序《荷城旧事》 有这样一首歌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何士光对生活的发掘,具有一定的深度。他逼着我们不得不去理解和思考隐藏在事件里的深刻意义。 ——蹇先艾(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这位从边远一隅偏僻之乡步入文坛的作家,长期置身在山野乡民中,亲身经历过新旧交替时期,凭着他那敏感的心灵,清高的气质,挚爱的人道精神,终于用充满抒情和地方色彩的笔调,记录下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和时代,发出了新时代关于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呼唤,而这时代的人性的呼唤,却又带着作者深深的个性的印记。 ——徐兆淮 丁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世纪80年代,以何士光老师为代表的贵州作家群崛起,他们敏锐、有力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如果我们在文学中寻找改革浪潮的记忆,可能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何士光老师的《乡场上》。 ——李敬泽(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原《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何士光在文坛或者文化界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他在文坛的高度,而是他用自身的实践和选择,提供了另外一种路径和可能。不管是纯文学厚度,还是跨文化研究的心得,还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诠释和解构,还是小说到散文甚至“去文体”的述说。 ——《贵州日报》

作者简介

何士光,1942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在黔北农村任乡村教师,1982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曾以“梨花屯乡场”为背景写作系列文学作品,对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乡情和人情有深切的体察和记述。《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喜悦》《青砖的楼房》和《苦寒行》等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著有《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和《今生:吾谁与归》等作品,对传统文化中的“道”有深入的体悟和表述。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