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中国经济论丛我国传统牧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论丛我国传统牧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1星价 ¥44.1 (7.6折)
2星价¥44.1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61388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1
  • 出版时间:2017-02-01
  • 条形码:9787547613887 ; 978-7-5476-1388-7

本书特色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改变等,我国牧区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也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牧区的发展转型问题。畜牧业曾是传统牧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长期以来赖以维持生计和增收的重要产业,以其为切入点来研究牧区发展转型问题,可“以一斑窥全豹”,较为深入地观察和了解传统牧区转型、传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全书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为背景,对我国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概述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模式和经验,从加强牧区水利建设、草业发展、草原承包经营制度、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完善畜牧业发展政策等角度研究了转变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所需的支撑条件,探索了传统牧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我国牧区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了我国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总论部分从牧区畜牧业发展基本靠前经验、我国牧区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我国牧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基本思路(整体思路、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要着力点和保障措施方面全面分析了牧区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接着全书分三大部分分别从历史现状、发展重点和支撑体系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传统牧区的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目录

前 言 **章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历程 一、 不同阶段传统牧区的畜牧业发展情况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 / (三)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 (四) 21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 / 二、 我国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 畜牧业经济增长明显 / (二) 畜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 (三) 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 (四) 畜牧业投入不断增加 / (五) 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 (六) 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 三、 传统牧区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 (一) 在对草原资源的利用上开始注重草畜平衡,以草定畜 / (二) 牲畜饲养方式从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 / (三) 农牧结合起步,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 / (四) 产权更加清晰,激励了农牧户自主投入建设 / 第二章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模式和经验 一、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挑战 / (一)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 (二) 需求结构变化对畜牧业生产提出新要求 / (三) 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频发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 (四) 资源环境压力要求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升级转变 / (五) 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需要 / 二、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 / (一) 牧草产业和饲用玉米产业较快发展 / (二) 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 / (三) 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涌现 / (四) 科技内涵不断增强 / (五) 经营体制不断改革创新 / (六) 产品品牌化工作日益强化 / 三、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 / (一) 以水利为先导、立草为业,通过“生态置换”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 / (二) 以围封禁牧、舍饲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为主的草原利用和保护模式 / (三) 以牧区繁育、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育肥为主的农牧结合、区域分工模式 / 四、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 / (一) 以政府为主导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 (二) 发挥私营部门在新品种开发和示范方面的优势 / (三) 发展专业大户、生态牧场和合作社 / (四) 三产融合发展 / (五)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六) 强化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 / (七)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 第三章加强牧区水利建设 一、 水利是牧区经济的命脉 / 二、 牧区水利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 (一) 投资快速增加 / (二) 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三) 节水灌溉工程和技术发展较快 / (四) 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五) 促进了天然草场的保护和生态恢复 / (六) 畜牧业防灾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 (七) 牧民收入水平快速增加 / 三、 牧区水利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总体建设规模较小,不能适应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要求 / (二) 项目规模较小,聚集效应难以发挥 / (三) 项目配套不够,水利设施的作用难以发挥 / (四)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 (五) 水资源利用没有科学规划,造成超采地下水和盲目开发无水草场 / 四、 推进牧区水利建设的基本思路、原则和重点措施 / (一) 明晰产权 / (二) 合理选择建设主体 / (三) 抓好工程配套建设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四)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 / (五) 建立健全用水机制 / 五、 相关保障措施 / (一) 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 / (二) 科学规划 / (三) 健全水利技术服务体系 / (四) 加强组织协调 / (五) 统一认识 / 第四章发展草业 一、 传统牧区草业发展现状 / (一) 人工草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 (二) 牧草企业(基地)快速发展 / (三) 多种牧草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涌现 / 二、 我国草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 三、 草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认识不到位,种植业结构调整滞后 / (二) 饲草料生产结构不合理,优质牧草严重不足 / (三) 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供种质量差 / (四) 尚未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 (五) 设施装备落后 / (六) 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 / (七) 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 / 四、 我国草业发展的资源与供求情况 / (一) 资源情况 / (二) 单产提升的潜力 / (三) 中长期需求 / 五、 传统牧区草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实现途径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实现途径 / 附录: 苜蓿与玉米的经济效益比较 / 第五章完善草原承包制度 一、 草原承包制度的演进、发展和问题 / (一) 我国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演进发展 / (二) 相关理论探讨 / (三) 草原承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对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思考 / (一) 草原家庭承包经营与农地家庭承包经营存在显著差别 / (二) 草地承包到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两回事 / (三) 经营者保护建设草原的责任不明确,制度设计不完整 / (四) 推进草原家庭承包经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 三、 政策建议 / (一)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工作方面的主体责任 / (二) 对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进行完整的制度设计 / (三) 发挥草原建设工程项目对推进和完善草原承包的作用 / (四) 在现有草原承包经营合同中更好地体现草原的生态价值 / (五) 完善承包方案,加快推进草原家庭承包制的落实 / (六) 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机制 / (七) 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 (八) 加强部门协调,妥善解决林草矛盾 / 第六章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一、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意义 / (一) 明确了各级财政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支出责任 / (二) 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 (三) 确保草原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 / 二、 国外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 (一) 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生态补偿机制 / (二) 生态补偿方式多样化 / (三) 通过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者进行补偿 / (四) 以科学为基础 / (五)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 三、 国内生态补偿进展 / (一) 区域间补偿 / (二)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 (三) 流域生态补偿 / (四) 资源占用补偿 / 四、 草原生态补偿进展 / (一) 相关政策不断推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 (二) 带有草原生态补偿性质的工程项目和补贴 / (三)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 / (四) 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 / 五、 现有草原生态补偿措施的成效和问题 / (一) 现有草原生态补偿措施的成效 / (二) 存在问题 / (三) 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为奖补机制建立提供经验 / 六、 政策建议 / (一) 加紧研究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相关政策问题 / (二) 明确草原生态补偿主体及其责任,将草原生态补偿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 (三) 研究适合不同区域的草原生态补偿模式,细化计算标准 / (四) 配套草原生态补偿的其他保障性措施 / (五) 理顺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监督 / (六) 探索农牧民自我管理、自觉保护生态的良性循环机制 / 第七章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国际经验和启示 一、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 (一) 走区域化发展之路 / (二) 走层次化发展之路 / (三) 走多元化发展之路 / 二、 稳定完善家庭经营 / (一) 坚持家庭作为基本养殖主体的地位 / (二)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 (三) 提升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 三、 创新产业组织体系 / (一) 促进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发展 / (二)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三)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四、 加快健全政府支持保护体系 / (一)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二) 健全畜牧业生产补贴制度 / (三)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 五、 稳定产业发展基础 / (一) 加强质量安全控制和疫病防控 / (二) 平抑市场周期性波动 / (三) 促进饲草饲料业稳定发展 / 第八章完善牧区发展政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落实各项牧区政策,牧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 / (一) 牧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 (二) 动物防疫体系构建完成 / (三) 促进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补贴政策出台 / (四) 对牧区、畜牧业和牧民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 (五) 牧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 (六) 积极推行草原生态治理 / 二、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展观念滞后 / (二) 畜牧业支持政策尚未形成完整框架 / (三) 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 (四) 体制机制不健全 / 三、 我国牧区、农区的强农惠农政策差异 / (一) 牧区享受到的生产性支持滞后于农区 / (二) 牧民获得的补贴具有补偿作用,对短期利益考虑不够 / (三) 强牧惠牧政策框架尚未建立 / (四) 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 四、 完善牧区强牧惠牧政策框架,促进产业转型和牧民增收 / (一) 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牧业增产增效 / (二) 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促进牧区繁荣发展 / (三) 努力扩大牧民就业,促进牧民持续增收 / 五、 传统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建议 / (一) 发展阶段和目标任务 / (二) 产业政策定位 / (三) 发展方向和道路 / (四) 具体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陈洁(1973—),女,蒙古族,内蒙古正蓝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农村综合发展、产业经济。主持课题近50项,公开发表论文93篇,17份研究报告被内参转载,获批示6次。出版《中国草原生态治理调查》(2009)、《中国淡水渔业发展问题研究》(2011)、《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2012)等7部专著,参编著作6部。获第五届和第七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和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原英(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创新培育团队《农村牧区综合发展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研究领域:农村牧区综合发展,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主持和参加17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和教材7部。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第十八届“经济发展与改革纵横谈”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陈洁(1973—),女,蒙古族,内蒙古正蓝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农村综合发展、产业经济。主持课题近50项,公开发表论文93篇,17份研究报告被内参转载,获批示6次。出版《中国草原生态治理调查》(2009)、《中国淡水渔业发展问题研究》(2011)、《14亿人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2012)等7部专著,参编著作6部。获第五届和第七届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称号和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原英(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创新培育团队《农村牧区综合发展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研究领域:农村牧区综合发展,土地经济理论与政策。主持和参加17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和教材7部。曾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第十八届“经济发展与改革纵横谈”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乔光华(1965—),男,汉族,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研究领域:农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草原生态经济、投资项目的评估与管理。出版著作、教材7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兼任全国林牧渔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及畜牧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畜牧业经济研究基地”主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端专业性智库“内蒙古农牧林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