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传【精装】

名人传【精装】

¥13.5 (2.8折) ?
1星价 ¥27.0
2星价¥27.0 定价¥4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14253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18-12-02
  • 条形码:9787511314253 ; 978-7-5113-1425-3

本书特色

精巧灵秀的开本设计、精美素雅的封面绘图为你打开阅读的*佳姿势,收藏生活中*美的装饰 甄选人气作者、遴选经典佳作、内容全新修订做更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学读本 以工匠精神,呈现文字之美 谱就艺术天堂的交响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经典作品。 2.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家的传奇历程。 3.“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好书”之一。 4.并非以思想或强力标准取胜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内容简介

《名人传》由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功至伟的的人物,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坎坷、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谱写了一阙“英雄交响曲”。

节选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哪怕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能背叛真理。”——贝多芬  他的身材矮小强壮,有着一副像运动员似的结实骨架,这就是他给人的**印象。年轻的时候,他有一张土红色的宽大脸庞。可是到了老年,他的皮肤渐渐变得蜡黄,而且呈现一种病态。特别是在冬季。这是因为他长时间困在屋内,远离田野。  他的前额隆起且宽广,乌黑浓密的头发经常戗立着,似乎从未用梳子梳理过,就像“墨杜萨头上的蛇发”。他的双眼常常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光芒,使所有看到此种眼神的人都感到震慑。褐色悲壮的脸庞,配上经常放射出粗野光芒的眼睛,使很多人以为他的眼睛是黑色的。事实上,他的眼睛是蓝灰色的。当他兴奋或激愤时,两只虽小却深陷的眼珠会突然变大,在他的眼眶里滴溜溜地转动,投射出他那带有奇妙真理的所有思想。有时,他也会向天空投去一抹忧愁的目光,那是他的深思和忧虑。  他的额头宽大突起,脸形像狮面。在他那宽而短的鼻子下方,有一张轮廓相对细腻、秀气的嘴,但下唇稍微有些超出上唇。他的牙床非常坚固,好像可以一口咬碎一个核桃。右下颏的一个深深的酒窝,使他的脸形显得非常不对称。英国钢琴家莫舍勒斯曾经说过:“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且鼓舞人的神情。可是他的笑却有些不对劲儿,并不讨人喜欢,反而显得有些粗野,而且笑声很短。”——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在他的脸上,常常笼罩着一片阴郁,表现出“一种无法医治的哀伤”。1825年,德国诗人勒斯托巴在谈到当初看见“他温柔的眼睛中蕴涵着极其痛苦的神情”时,勒斯托巴竭尽全力忍住不要流泪。一年后,当别莱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遇到贝多芬时,见他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支长烟斗,紧闭双眼,这是他晚年时*常见的姿态,似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有时,朋友跟他打招呼,他只是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然后用聋子特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说的写下来……  他有很丰富的面部表情,而这些表情又变化不定。有时,他会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即使是在大街上,那种表现也经常使他身边的路人受到惊吓。有时,他正弹琴,突然被人撞见,他的“面部肌肉会立刻隆起,青筋暴绽,凶狠的眼神格外吓人;而他的嘴唇也会发抖,俨然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此时的贝多芬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则补充道:“像李尔王。”  1770年12月16日,在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屋的阁楼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了。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没有才华又爱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是一个厨师的女儿。母亲*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他不像莫扎特那样,拥有家人的呵护,感受家庭的温情。对于贝多芬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向他展现了一幅凄惨且残暴的战斗场景。父亲努力地发掘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并将他当作一个神童炫耀。四岁时,父亲就把他一连几个小时地钉在琴键上,或给他一把小提琴,把他关在房间里练习,繁重的学习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贝多芬差一点就彻底放弃并厌恶艺术,所以有些时候,父亲甚至要用暴力才能使他学习音乐。  年少时的贝多芬就开始为生计操心,他不得不要想方设法地挣钱来换取每日的面包。十一岁时,他进入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1787年,十七岁的贝多芬失去了他*尊敬的母亲。“对我来说,母亲是那么善良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好的朋友!啊,当我呼喊着‘妈妈’这个甜蜜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幸福啊!”母亲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而且患上了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  十七岁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了一家之主,担负着对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剧院,让酗酒成性的父亲提前退休,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支撑这个家了。剧院的人害怕父亲拿到养老金后去挥霍,于是决定将钱交给他的儿子。这些悲惨的事情在他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痕。贝多芬在波恩的一户人家那里找到了依靠,那是他始终珍视的布勒宁一家。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埃莱奥诺雷·德·布勒宁,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常教她音乐,并同她一起学习诗歌,她成为了贝多芬童年时期的伙伴。也许,他们之间曾出现过一种温柔的感情。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韦格勒医生,夫妇二人都是贝多芬的好朋友,他和他们夫妇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恬静的友情。这一点从他们与贝多芬之间的书信就能看得出来。当三个人都步入老年时,这份友情更加珍贵、动人,而他们的心灵也依旧如从前那样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十分悲惨,可是每当他回忆起童年以及童年住过的地方时,那份悲凉的情感中仍有一份温馨。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来到维也纳度过余生。虽然身处大都市,他却从未忘却莱茵河谷。在那里,有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莱茵河,它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它像一个巨大的灵魂,使无数的思想和力量都汇入其中。在贝多芬眼中,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严,更加温柔。因为有了莱茵河那温柔而汹涌的河水,波恩的堤坡上浓荫掩映、鲜花遍布。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的前二十年,并在此形成了他的少年心灵之梦。那一片片的草地好似懒洋洋的云漂浮在水面上一般,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把它们的根浸在既静寂又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墓地,都睁着好奇的眼睛静静地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天穹里映出昏暗的身影,山上矗立着一座荒废的古堡,形态瘦削而又十分古怪。贝多芬的心永远牵系着这片土地,直到生命的*后一刻,他都梦想着能够再看它一眼,“我的祖国,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看来,它与我离开它的时候一样美丽,一样明亮。”可惜的是,他未能如愿以偿。  革命彻底爆发了,战火席卷着整个欧洲,同时也烧到了贝多芬的心里。当时的波恩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中心,贝多芬在1789年5月14日正式注册入学,听著名的厄洛热·施奈德教授讲德国文学,这位教授后来成为了莱茵省的检察官。当巴士底狱被攻克的消息传到波恩时,施奈德教授在课堂上朗诵了一首激情豪迈的诗,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第二年,施奈德发表了一部关于革命题材的诗集。在众多预订者的名单中,还能看到贝多芬和布勒宁家人的名字。  1792年11月,战争蔓延到波恩,贝多芬无奈离开了家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去德意志的途中,贝多芬遇见了向法国挺进的黑森州军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从1796至1797的两年时间里,他将弗里贝格的战斗诗篇谱成了曲,即一首是《出征歌》;一首为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虽然他歌颂大革命的敌人,但大革命已经征服了世界,更征服了贝多芬的心。从1798年起,奥地利和法国的关系仍旧紧张,可贝多芬却同法国人,及其使馆,甚至是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将军有着密切的往来。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贝多芬倾向于共和的感情更加坚定,而且在他以后的岁月中,这种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施坦豪泽为贝多芬画了一幅肖像,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形象。同贝多芬后期的那些画像相比,这幅画像仿佛如盖兰画的拿破仑画像一般,能够准确地透过那张严峻的脸孔,感受到拿破仑的勃勃野心。画中的贝多芬比实际看起来略显年轻,消瘦的身躯十分挺拔,上衣的高领使他头颈僵直,目光显示出不屑和一点儿紧张。他知道自身的意志所在,更相信自己的力量。1796年,他曾这样写道:“勇敢不屈!即使身体虚弱,可我的才华必将得到成功……二十五岁!这不已经到了吗!我二十五岁了……这一年,我必须将自己显示出来。”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说贝多芬是高傲的,而且举止粗俗,态度阴郁,说话时还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但是,唯有几个密友才真正了解他那隐藏在这种傲然的笨拙下的善良的心。在贝多芬写给韦格勒的信中,开头便是:“譬如说,我发现某位朋友手头拮据:如果我不能在经济上接济他,我只要坐到书桌前,不多一会儿工夫,便能使他摆脱困境……你看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随后,他继续写道:“我的艺术应该为穷人们做点贡献。”  但是,在1796至1800年之间,苦痛已经敲响了贝多芬的人生大门,它缠住了他,不再离去。贝多芬的耳朵的重听现象越来越严重。耳朵里昼夜不停地嗡嗡作响,听力越来越差,内脏也让他痛苦不堪。对于这种情况,他独自忍受了好几年都没对别人讲过,甚至对他*亲爱的朋友也没提过。他总躲着别人,一个人将这个可怕的秘密深藏心底,以免被人发现自己的残疾。直到1801年,他再也无法隐瞒了,他绝望地告诉了他的朋友中的两位:韦格勒医生和阿门达尔牧师。  他在写给阿门达尔牧师的信中写道:  “我*亲爱、善良、真诚的阿门达……我多么希望你能长时间地陪伴在我身边啊!你的贝多芬现在太不幸了。你知道,我自身*高贵的部分——我的听力,它在逐渐下降。当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时光里,我就发现了一些征兆,但我一直瞒着你和其他人。可是从那之后,情况越来越糟糕了……你说我的病能治好吗?我当然是抱有这种幻想的,但是希望似乎很渺茫。我清楚这类疾病是无法医治的。我不得不悲惨地生活着,逃避我挚爱的、对我的生命来说举足轻重的一切。我生活在一个悲惨、自私的世界里!……我无奈地栖身于凄惨的听天由命之中!当然,我试图要战胜所有的灾祸;可那又怎么可能呢?……”  ……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入罗马考古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代表作有《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名人传》)。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