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战略格局转变中的能源与气候问题研究

包邮国际战略格局转变中的能源与气候问题研究

¥76.3 (7.0折) ?
1星价 ¥76.3
2星价¥76.3 定价¥10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101986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81
  • 出版时间:2019-01-01
  • 条形码:9787010198637 ; 978-7-01-019863-7

本书特色

能源-气候议题正在改变整个世界,也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围绕能源-气候问题展开的国际战略博弈,业已成为牵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走向的重要战略因素。本书稿在对当前世界格局暨国际战略格局转变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将国际能源问题置于世界格局转变的大背景下加以研析,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战略视野两个角度,对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环境与挑战进行评析;梳理中国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战略关系,并论述能源-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战略新领域及大国博弈的新空间;从而论及中国在全球能源-气候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

内容简介

能源-气候议题正在改变整个世界,也对靠前政治和靠前关系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围绕能源-气候问题展开的靠前战略博弈,业已成为牵动未来中国经济社会走向的重要战略因素。本书稿在对当前世界格局暨靠前战略格局转变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将靠前能源问题置于世界格局转变的大背景下加以研析,从靠前经济社会发展与靠前战略视野两个角度,对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环境与挑战进行评析;梳理中国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战略关系,并论述能源-气候问题已成为靠前战略新领域及大国博弈的新空间;从而论及中国在优选能源-气候问题上面临的挑战与战略选择。

目录

导论 对当前世界格局暨国际战略格局转变的基本判断 1 一、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战略性变化 1 (一) 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基本理论判断 1 (二) 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 3 (三)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7 (四) 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前景 9 二、21世纪初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暨大国关系的战略调整 11 (一) 力量对比新变化 12 (二) 战略关系新形态 14 (三) 机制重组新特点 16 三、地缘战略格局变动与国际能源秩序的调整 19 (一) 全球地缘战略格局的新变动 19 (二) 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 20 (三) 地缘战略格局变动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23 四、国际公共安全领域的问题突出与全球治理格局的建构 23 (一) 国际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 23 (二)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的治理 25 (三)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27 五、格局变迁中的中国战略定位 29 (一) 中国国际地位跃升 29 (二) 牵动亚太战略板块重组 30 (三) 推动国际制度变革 31 **章 世界能源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34 一、传统化石能源依然是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品种 35 (一) 煤炭 38 (二) 石油 44 (三) 天然气 52 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加速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 62 (一) 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商业前景与现实需求 62 (二) 非常规能源(油气资源)挑战传统能源格局 80 (三) 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改造 87 (四) 约束新能源发展的诸多瓶颈及中国面临的新问题 90 (五) 世界能源市场出现新变化 100 三、全球金融视野中的能源问题 120 (一) 国际金融秩序的演变 121 (二) 国际能源格局转型推动价格暨金融格局的变化 125 (三) 国际能源市场金融化 129 (四) 构建中国能源金融战略 134 四、当代国际能源定价机制 139 (一) 当前世界能源的国际贸易结构 139 (二) 国际能源定价机制:石油、煤炭、天然气、核电等 146 (三) 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波动,能源贸易与投资出现新动向 158 第二章 中国国家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170 一、中国能源的结构性特征 170 (一) 中国以煤炭为主体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171 (二) 中国以电力为主的二次能源消费结构 173 (三) 中国能源利用的环境效应特征 175 (四) 国内石油消费的几何增长与供给代数增长的结构性矛盾 176 二、金融危机与地缘政治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177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冲击与挑战 177 (二) 大国博弈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179 (三) 地区冲突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 181 三、中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84 (一)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对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184 (二)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对于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186 (三)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与周边安全及区域安全 188 四、我国自身资源的约束性及海洋石油资源正在遭受极大的损害 190 (一) 中国煤油气的资源储备格局 190 (二) 国内能源资源的存量及耗竭程度评估 191 (三)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前景及存在的制约因素 193 五、亟须建立完善的国家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195 (一) 中国能源安全领域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型 195 (二) 预防为主,完善中国能源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 197 (三) 理顺价格体制,规避“短缺型”能源突发事件 199 六、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制建设 201 (一) 国际石油战略储备体制建设的经验 201 (二)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现状与未来规划 203 (三) 政策建议 206 七、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呼唤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206 (一) 中国能源管理体制的演变 206 (二) 中国能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亟须顶层设计 208 第三章 中国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特殊战略关系 211 一、中国能源-环境问题与气候问题的理论关联 211 二、对煤炭的能源战略依赖形成中国独特的能源-环境问题 213 (一) 中国经济尚未摆脱“煤炭时代”的路径依赖 213 (二) 煤炭化的工业文明特征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214 (三) 煤炭的洁净化改造与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利用 215 三、形式严峻:快速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216 (一) 城市化资源环境“尾效”的模型构建 217 (二) 城市化的资源环境“尾效”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9 四、现行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中国“隐含碳排放” 223 (一)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理论与经验 224 (二) 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 228 (三) “隐含碳”与碳排放的责任界定 230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 232 第四章 中国在全球能源-气候问题上的国际战略选择 234 一、环境-气候变暖问题凸现,已提升到全球安全的高度 234 二、新兴的气候经济-产业气候正在形成 235 三、大国间围绕环境-气候问题的国际战略博弈已经展开 236 四、美国绿色新政意在掌握战略主导权 238 五、中国将长期面对能源安全与环境外交的双重压力 240 六、能源-环境与气候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新的战略交集点 241 (一) 中美关系面临能源-环境暨气候层面的战略抉择 241 (二) 中美能源-环境与气候合作的动因与基础 244 (三) 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与中美能源-环境、气候合作面临的新机遇 249 (四) 中美能源-环境与气候合作面临的挑战(制约因素) 255 (五) 提升中美能源-环境与气候合作效能的现实举措(对策分析) 260 七、台湾海峡两岸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可能成为祖国统一的政治牵引力 263 第五章 气候问题国际制度与机制研究 267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框架 267 (一) 气候问题国际制度体系 267 (二) 环境非政府组织 271 二、气候问题国际机制评析 274 (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债务” 275 (二) 《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要求 276 (三)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国际气候治理博弈 279 三、气候问题催生世界低碳经济发展 281 (一) 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 282 (二) 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284 (三) 低碳经济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新变化 286 四、气候问题的世界新格局及中国应对策略 289 (一) 气候问题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290 (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策略建议 295 案例研究一:石油美元投资模式 304 一、1970s和1980s石油美元回流 304 二、高油价与全球经济不平衡 308 三、新石油美元回流渠道及投资结构 310 四、石油美元回流的实质 313 五、主权财富基金的多元化投资策略 314 (一) 主权财富基金概况 314 (二) 中东海湾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多元化投资策略 318 (三) 从石油资本到金融资本 323 六、石油美元在中国的投资模式 324 案例研究二:世界核电产业背景下的中国核电发展战略评估 326 一、机遇与挑战:世界核电产业现状与发展路向 327 (一) 世界核电产业现状 327 (二) 核电与铀矿国际贸易 333 (三) 世界核电产业发展的技术,新一代核反应堆的研制 337 (四) 福岛危机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39 (五) 技术与政治间的矛盾是核能发展难于走出的悖论 343 (六) 日本核危机引出的哲学思考 346 二、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核电发展 347 (一) 中国能源格局中的核电产业 347 (二)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 353 (三) 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战略 357 三、中国核电发展的瓶颈所在 364 (一) 政策与法律法规因素 364 (二) 安全因素 366 (三) 技术因素 369 (四) 经济环境 371 (五) 中国核电发展与公民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 373 四、中国核电战略发展理想情景描述 373 案例研究三: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与国际能源合作 381 一、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 381 二、俄罗斯的能源战略目标 384 三、加强国家对能源产业的垄断 385 四、构筑和控制能源运输管网 388 五、俄罗斯与大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391 案例研究四:全球能源战略通道问题研究 396 一、世界石油通道与中国石油通道 396 (一) 世界石油通道类型 396 (二) 世界主要石油通道 397 (三) 中国石油运输“路线图” 398 二、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地缘安全因素分析 401 (一) 中国与中东、非洲、南美洲等海洋石油运输线的地缘安全因素 402 (二) 中哈、中俄、中缅等陆上石油管道运输线的地缘安全因素 409 三、保障中国石油运输通道安全的战略思考 412 (一) 注意把握国际形势和石油格局变化 413 (二) 与产油国家的合作 414 (三) 与石油消费国的合作 415 (四) 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 416 (五) 实现石油进口通道多元化 417 (六) 推进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 417 案例研究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外交政策之关系研究 419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国际社会的基本立场 419 (一) 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焦点问题 419 (二) 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世界政治格局 420 二、中国政府气候变化战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政外交政策 421 (一) 中国气候变化战略的坚持和变化 421 (二) 对中国气候变化战略及相应内政外交政策的分析 423 三、中国政府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多边谈判 426 (一) 参加联合国进程下的国际谈判 426 (二) 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 426 (三) 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 427 四、中国政府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双边合作 428 (一) 加强与发达国家务实合作 428 (二)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430 五、统筹我国气候变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对策及建议 431 (一)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职能,协调政策 432 (二) 及早制定实施 “减缓战略”和“适应战略” 432 (三) 争取气候谈判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433 (四) 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33 (五) 发挥国际NGO的作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43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小军,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二级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中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中国的国际战略、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史、外交学,等等;近年所作的实证研究集中于中国能源与环境安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等等。此外,经常接受委托、参与中央交办的中长期或应急研究课题。学术性的社会活动亦多有参与,读书、编书等事较勤,甚或参与电视专题片的写作与拍摄。迄今为止计有数十万字学术著述、100万字以上的翻译作品及数百万字的编著成果问世。 时常接受包括CCTV、凤凰卫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重要媒体的采访,为中央各大报刊媒体撰写国际问题评论,与媒体关系尚佳。 时常因公访学美国、欧盟、北欧各国;曾赴日本外务省国际问题研究所、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从事客座研究工作;与各国朝野和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建立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