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思想研究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思想研究

1星价 ¥63.4 (7.2折)
2星价¥63.4 定价¥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34747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5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520334747 ; 978-7-5203-3474-7

内容简介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思想研究》讲述了:老庄哲学的“身患”意识和“贵身”崇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改造、升华为。“仙道贵生”的神仙道学理论。身体是道教神仙家们自观观他的逻辑出发点,也是他们品善论恶的价值尺度。在神仙道家们的精神世界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天地、自然等,都以人天互体、交感会通的方式作用于世,构成人的生命价值境域;身体与世界的一体性使认识身体与认识世界合而为一,认识身体就是认识世界;在“根身”的宇宙沦和“反身”的认识论支撑下,道教的伦理观乃是一种典型的“躬身主义”伦理观。与此相应,道教炼养术、道教斋醮科仪与道教神仙信仰中无不蕴含着“仙道贵生”“修身成人”与“身化人文”的丰富哲学意蕴,体现出“以身载道”的哲理特征。

目录

绪言
“身体”溯源篇
**章 老庄哲学的“身体”发轫
**节 根深蒂固的“身患”意识
一 根于“身患”的生命意识
二 源于“身体”的人生困境
三 缘身而起的生命觉解之路
第二节 造端于“身患”意识的老庄哲学
一 “身患”的种种面向
二 由“身患”而“贵身”的价值追求
三 由“贵身”而“根身”的本体营建
四 由“根身”而“美身”“反身”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缘起于“身患”的超越之路
一 追求“真人”的人格崇向
二 建立“身道”论的实践智慧
第二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对老庄身体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节 综论道教之身与老庄之身的异同
第二节 对老庄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一 贵生、尊生
二 道养、神养
三 “藉众术以共长生
第三节 对老庄认识论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一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二 静观自得的真理观
第四节 对老庄伦理观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一 创立以“道”为核心的教理思想
二 形成“道”“德”“术”三位一体的教理体系
三 援“礼”入教,完善了道教伦理建设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的确立
一 道教身体哲学确立的前提条件
二 道教身体哲学确立的理论基础
三 道教身体哲学确立的逻辑路径

“身体”原理篇
第三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天一体”的宇宙论思想
**节 道教宇宙论的本质
一“道生天地,始无名分”的宇宙源起思想
二“自然者,道之根本也”的宇宙本质思想
三“合天应入,功不厌多”的天人感应思想
第二节 道教宇宙论的理论景观
一 道一神一体论的宇宙观
二 气一生合一论的宇宙观
三 心一神不离论的宇宙观
第三节 道教身体宇宙论的基本特征
一 人天同构、即身即天的道教宇宙论
二 天人一体、交感汇通的和谐宇宙论
三 “交感生物”的德性宇宙论
第四节 道教身体宇宙论的价值功能
一 价值根据的功能
二 价值理想的功能
三 价值规范的功能
四 维系本体安全的功能
第四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反身体道的认识论思想
**节 道教认识论的整体景观
第二节 反身体道的理论环节
一 “反身”向道
二 “摄身”体道
三 “虚身”明道
四 “妙身”合道
第三节 根身认识论的总体特征
一 道教认识论本质上是一种根身性的认识论
二 反身体知的真理观
三 比身而用的认识逻辑
第四节 两种不同的认识路径
一 “心”有所异致“质”有所别
二 “思”有不同致“境”有差异
三 “真”相异隔致“能”有所别
第五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躬身行道的伦理观思想
**节 道教身体伦理的思想景观
一 “重生”的价值导向
二 “行善”以“养德”的道德实践
三 “不言”而“化行”的道德教育
四 身心一如的德性幸福观
第二节 “躬身”“践德”的伦理特征
一 承袭老庄,追崇自然
二 融儒入道,以礼训身
三 内外双修,生命伦理
四 涵养道德,内在扩充
五 身神合一,道德自觉
第三节 身道伦理的价值功能
一 惜生重命,呵护个体
二 补益社会,范导群体
三 尊重自然,美化整体

“身体”思维篇
第六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思维的融通性特征
**节 身体思维与宇宙本体的融通
第二节 身体思维与真理之境的融通
第三节 身体思维与生命价值的融通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思维发凡
**节 道教神仙信仰的身体意蕴
一 “身”“神”合一:可感
二 寓理于情:可亲
三 显隐无间:可敬
第二节 道教生命炼养的身体思维发凡
一 “精”“气”“神”:一种宇宙景观
二 聚散之间:两重天地
三 寓“道”于“术”:生活世界
第三节 道教斋醮科仪中的身体意蕴
一 斋醮根据:身天一体
二 运演机理:以“礼”训身
三 价值功能:净身化民

结语
附录
一 道家身体哲学研究有感:理性的突破,身心的洗涤
二 对鲁迅“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的身体诠释
三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建设论纲
——兼论当代新道家哲学何以可能
四 论老庄的身道价值及其运思路径
五 生命何以超越
——对道家养生三要素的哲学考察

参考文献
后记 且修行且写作
展开全部

节选

  《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思想研究》: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必然会存有这样或那样的忧患意识,但并非所有的忧患意识都能缔结生成哲学的智慧之果。只有在追问导致人生困境的根本原因的过程中,给予诸种问题一个终极性和统一性的回答,将之升华为人类性的理论问题,个体性忧患意识才能升华为人类性的哲学智慧,个体性的问题才能得到*终的解决。在老庄那里,根源于生命无常所产生的种种忧患意识成为激发他们探寻生命真谛的精神原动力,而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是置放于“宇宙”的视野下来解决的,因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自然论”的终极之问。  在《天下》篇中,庄子这样描述了对生与死的认识:“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忽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①生与死、天与地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世间万物概莫能外,人的生命存在也必然会遵循这一自然法则,有生有死,“变化无常”。面对这一无常的人生,人们之所以会生出无穷的烦恼,甚至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执着于生死之一端而不识生命全体之景象。在《骈拇》中,庄子又指出:“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形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②小人、士、大夫、圣人都是儒家的人格类型,也是儒家衡量事业人生价值高低的一种裁量标准。在庄子看来,尽管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各自不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小有别,但从本质上而言并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别,都是对生命和天性的损伤,即“残生伤性均也”。这段话既是庄子对儒家价值取向的一种批判,也反映出庄子对于身体困境的透彻觉解。在社会生活中,之所以大量存在“以身相殉”的反常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对错误价值目标的追求。庄子的这种殉身论思想直接渊源于老子,是对老子身体论思想的“祛蔽”。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①在名和身、货和身、得与亡之间,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取舍态度,而对于道家来说,贵身而保身无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是解决人世间一切问题的总根源,是价值根据意义上化解人生诸问题,创造人间新盛景的根本抓手。而身体本身又蕴含着对此种问题之解决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道教那里被不同的道派展开为无限丰富的内容。毕竟,只有身体才是人生而为人的*后根据,也唯有身体才能为我们提供成为全人、神人的种种条件,更根本的是,身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着的过程。在实践中,儒家那种“以身殉礼”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无疑会异化身体的神圣性,置身体于“宠辱若惊”的不安之地,甚至驱使身体归于“以身殉道”的悲惨境遇。  老庄的这种身体观思想,与西方后现代身体哲学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后现代身体哲学认为,自笛卡尔以来,西方传统认识论哲学*大的特点也是*大的错误在于,它以“以身殉理”的方式埋葬了身体本该具有的自本性、神圣性。在“逻各斯”至上主义思想的作祟下,身体和意识、理性和感性、主体和客体呈现为二元对立的关系,理性思维在哲学中的地位空前膨胀,肉体作为身体的代名词,成为理性在追求崇高,实现超越的过程中必须消解的对象。作为后现代身体哲学的努力方向,欲通过彻底恢复身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应有地位,将身体从意识主体的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化意识主宰下的虚假主体为充满生命能量的真实主体,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面向生活世界”本身的有情哲学观。他们建构这种哲学观的主要努力方向,是通过唤醒身体在哲学中的地位来表征自身的这种思想诉求的。  ……

作者简介

杨普春,哲学博士,易学博士后,现为宝鸡文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道家、道教哲学和象数易学思想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出版学术著作两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