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0409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02页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565040979 ; 978-7-5650-4097-9

本书特色

  《渐行渐远的背影》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多篇,如《杜甫在草堂》《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鲁迅也会笑》《飞翔的徐志摩》《张恨水笔下的老合肥》等。书中多以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为写作对象,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文学、文化名人。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两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多篇, 如《杜甫在草堂》《不辞长作岭南人》《其实鲁迅也会笑》《飞翔的徐志摩》《张恨水笔下的老合肥》等。书中多以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为写作对象,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文学、文化名人。

目录

自序:追逐一些背影
杜甫在草堂
望江楼下读薛涛
在扬州访寻“文章太守
在黄州怀想东坡当年
不辞长作岭南人
文游台上怀少游
陆游的沈园
桂湖访桂
马坡巷6号
从襄河到长江
去扬州看八怪
在官庄听人说起戴名世
“我的朋友胡适之
另外一个鲁迅
假如朱安河东狮吼
绍兴不认“二先生
月儿属于夜晚
烟不离手的鲁迅
鲁迅也是段子手
一心想飞的徐志摩
大慈山上访大师
“二一”老人
缘缘堂悟缘
诗人恨水
爱惜羽毛的张恨水
“北漂”的恨水
印象恨水(六章)
张恨水笔记老合肥
恨水新故居
正顺通街98号
沙河堡上访“菱窠”
木心是谁
性情诗人陈仲甫
辜鸿铭的辫子
张胡之恋前世所欠
心有不甘的萧红
郁达夫怀徐志摩
仁厚施蛰存
行色匆匆朱自清
在湘西,缅怀沈从文
竺家巷9号
张中行笔下的杨沫
展开全部

节选

  《渐行渐远的背影》:  成都是一个去了还想去的地方。多年前去过一次,去年秋天又去了一次。两次去成都,两次去了杜甫草堂。  一再拜谒杜甫草堂,自是怀有朝圣之心。杜甫原本诗圣,成都杜甫草堂已然一座文学的圣殿。  第二次到杜甫草堂,在杜甫铜像前静默良久,思考着如是问题:当年,杜甫是怎样搭建了草堂?杜甫在草堂日子过得如何?铜像上的杜甫特别清瘦,难道诗人命该如此?带着这些问题,在杜甫草堂里,边走边看,边看边听,寻寻觅觅,希望找到有关杜甫在草堂生活的只鳞片羽。  杜甫与成都结缘,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唐代有句俗话:扬一益二。扬是扬州,益是成都。意思是说,当年在长安洛阳之外,大唐王朝*繁荣的城市除了扬州之外就算成都了。扬州在版图的东方,离长安太远。成都在西,离长安稍近。蜀地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商贾往来,云集成都,成都已是一座十分富庶的城市。杜甫诗写成都,“城里十万户”,足见当年成都的繁华程度。  公元759年,安史乱起,人心惶惶,大片田地荒废,加上严重旱灾,中原地带民不聊生,惊现人相食的惨烈现象。西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四面群山阻隔了战乱,且又连年风调雨顺,才保持了相对的安定。唐玄宗一度率领群臣由洛阳逃至成都,普通百姓流亡到成都附近者则不计其数。  杜甫于公元759年岁末携眷入蜀,住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寺庙里。在寺庙里没住多久,杜甫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开辟出一亩大小的地方,于一棵古老的大树下搭盖了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杜甫赤手空拳而来,在这人生地疏的地方,盖几间茅屋,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不过,杜甫不幸中有幸,他想盖房子立即找到了土地,而且还是在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那时的土地远没有后来金贵,盖房子无须花钱购买土地,无主之地谁占谁用。倘要买地,杜甫肯定无法在成都立足,成都便无杜甫草堂了。别说杜甫无钱,就算杜甫有钱,他也无法居住在浣花溪畔。  那年代盖房子简单,速度快。经过二三个月的苦心经营,杜甫草堂终在公元760年的暮春时节落成了。杜甫欣喜异常,有家难归的日子里,在这异地他乡得到了安身之所,深感欣慰。杜甫草堂落成,不光他本人心情愉悦,他发现就连附近的飞鸟雨燕们也跟着他轻松愉快起来。它们追随杜甫安居乐业,在那美丽的浣花溪边,甚至就在他的茅屋墙上、顶上筑起了新巢。当年的杜甫一定不会想到,大树底下那几间朴素简陋的茅屋,在他身后竟然长期繁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后来人提起杜甫,并不一定记得杜甫的出生地在哪,哪儿是他的终老之地。关于杜甫在成都曾经住过的草堂,几乎无人不晓。其实,杜甫住过的草堂还不止成都一处,在四川阆州曾经有杜甫草堂,在重庆奉节也有杜甫草堂。只是,另外两处草堂,杜甫居留的时间极短,留下的诗文也少,它们远没有成都草堂名气大。后世人说起杜甫草堂,皆指成都草堂。  历史上的成都杜甫草堂究竟坐落在何处?如今只能去杜甫诗中去寻找了。“浣花溪水水西头”“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背郭堂成荫白毛”“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草堂石笋西”“结庐锦水边”“西岭纾村北”……从杜甫诸如此类众多的诗句中,可以大致推测出草堂位置:背向成都郭,在少城碧鸡坊石笋街外,百花潭北,万里桥及浣花溪水之西,临近锦江,西北侧可以望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大概,也就在如今的成都草堂博物馆那一带吧。  杜甫很知足。住进了草堂,他特别开心。心情愉快的杜甫,受草堂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启发,短时间内写出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作。那时节,在杜甫眼里,花木特别惹人怜:“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飞鸟游鱼怡然自乐:“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归”(《水槛遣心》);就连春夜的雨,都似乎通晓人性,随人心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至于月夜的幽静,非心静之人则无从体验:“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写于草堂时期的这些诗句,与杜甫先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在意境上有着天壤。  不过,这类诗句还只是反映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的一个方面。诗人杜甫可不是那种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浅薄之徒,在他生活安稳之后,他并没有就此沉醉于明媚的春光里,把民众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抛却到九霄云外。如今,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里,那几间后来复制的茅屋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镌刻了杜甫于无眠的长夜里吟唱出来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记载了杜甫人住草堂后,遭遇一次巨大的天灾。那是八月的一天,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来自屋顶的茅草,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虽定了,黑云又压顶而来,雨紧锣密鼓地下了一夜,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杜甫由自己遭受灾难,想到了天底下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人们,料定他们漂泊在外的日子也一定非常难过。杜甫诗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于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宁愿自己多受点罪,哪怕在雨夜里冻死!这就是杜甫,在草堂时期,生活安定之后依旧忧国忧民的杜甫!心宽才能体胖。难怪铜像上的诗人那么消瘦!  诸如此类的诗作很多。杜甫于田园里发现一些饱受病苦和忧郁之患的事物,便联想到了民众的疾苦。杜甫由一株病橘,想到了天宝年间给杨贵妃输送鲜荔枝的情形:“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病橘》)。杜甫看见被刀斧砍伐的枯棕,便想到了万千民众被官家层层盘剥揭皮割肉致死的惨状:“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枯棕》)。  当然,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的生活,总体来说还算安稳,而且丰富、快乐。“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寒食》)。住在草堂,杜甫很快跟邻居们打成一片。虽然他们多是田夫野老,跟杜甫并不是一路人,但他们为人真诚、朴实,彼此没有嫌猜,给人以温暖,让身在异乡想念家乡亲人的杜甫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尤其让杜甫感到快乐的,还是几位不忘旧情的老朋友,不时从城里来到乡下,光临草堂,让杜甫感觉到蓬荜生辉。  ……

作者简介

  王张应,安徽潜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在《诗刊》《清明》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200万字。出版诗集《感情的村庄》《那个时候》,散文集《祖母的村庄》《一个人的乡愁》,中短篇小说集《河街人家》。有散文收录中国散文年选,小说曾获中国金融文学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