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甲忆记
读者评分
5分

花甲忆记

1星价 ¥29.2 (4.3折)
2星价¥28.6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6150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47
  • 出版时间:2019-06-01
  • 条形码:9787548615071 ; 978-7-5486-1507-1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晚清史、汉学及近代中西关系感兴趣的读者 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丁韪良的回忆录,保留了大量有关晚清中西交流的珍贵史料。

内容简介

丁韪良(William Martin, 1827-1916)是美国北长老会派到中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62年,曾任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本书集自传与游记为一体,主要记叙了作者来华47年的生活。部分是作者在南方主要是宁波的生活,第二部分是作者移居北方后的生活。

目录

**部分 在中国南方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章 初识中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闭关锁国的政策—鸦片战争—香港—广州—缠足—澳门

—苦力贸易—“条款”问题

第二章 沿着海岸的北上航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厦门—新教堂的落成—福州—佛教—科举考试—风水

—传教使团—地图概览

第三章 学习汉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两种形式和众多方言—声调—将方言写成文字—典籍研究

—“洋泾浜英语”

第四章 宁波场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新教堂—当地人的招魂活动—为何对外国人如此友善?—官话学习

—久经考验的皈依者—教堂讲经—驱鬼—抬偶像游行

—祭神仪式—中国戏剧—不长眼睛的神灵—释放囚徒

—滑稽的军事操练

第五章 场景与事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

开明的佛教徒—狡猾的乞丐—召鬼的咒语—诅咒和谩骂

—古怪的祭奠—寺庙中的妇女—雨神的化身—赶走洪魔

—鸦片的罪恶

第六章 场景与事件(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一次纪律严明的骚乱—葡萄牙人的暴行和中国人的复仇—斗牛

—对赌博的热衷—混杂的婚姻—礼仪的殿堂—桂冠诗人的荣誉

—一场地震及其造成的影响—道士和道教

第七章 在浙江省内的游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9

秀丽山水和污浊罪行—死婴塔台—贡院中的讲道—西坞和异姓婚姻

—将戏台当作布道坛—乡民的殷勤好客—农村世仇—省会

—中国的威尼斯—帝陵—中国的洪涝—愚蠢的榜样

—机灵的师爷

第八章 造访舟山群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

舟山—奇特的捕鱼方式—普陀—和尚、寺庙和活人祭品

—海盗—囚犯经历

第九章 太平天国起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泛舟长江—杂牌基督教—外国人的反对—可疑的政策

第十章 “亚罗号”之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7

远征华北—徒劳无益的谈判—大沽失守

第十一章 天津和天津条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9

满族全权特使—预备性谈判及签字—悲剧性和喜剧性插曲

—全是过眼云烟

第十二章 战火又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3

英法联军大沽受阻—华若翰先生访问北京—直隶总督的接待

—陆地上的旅行—溯白河而上—慢待—拒绝磕头—

逐出京师—交换条约—奇怪的不祥预感


第十三章 对宁波的*后印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9

一艘中国汽轮及其主人—缺煤的汽轮—幕布前的演员

第二部分 在中国北方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1

**章 移居北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3

被占领的京师—西山景色—寺庙与僧侣

第二章 初识北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7

战争被化解—国际法的引入—开办学校—自然哲学的奇怪概念

—教会与传教使团—怪异的教徒

第三章 长城与北京的圣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1

天坛—雍和宫—汉白玉桥—清真寺和亭子—黄寺

—北京的大钟寺—明陵—温泉—居庸关和长城

—历史梗概—慈禧太后

第四章 探访犹太人居住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3

简陋的交通工具—原始的道路—烽火台—山峦和矿产

—破旧不堪的旅店—百姓和城市—穆斯林和犹太人

第五章 朝拜孔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5

黄河的新河道及其周期性变迁—孔庙和孔墓—儒家概说—国教

—三教合一—大运河

第六章 京师同文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9

出任总教习—翻译学校—引入电报的尝试—课程改革的阻力

—倒霉的教习—有怪癖的德国人

第七章 京师同文馆(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1

皇后的出生地—同文馆的印刷所—两个观象台和两种天文学

—创办同文馆的阻力—高官的迷信—老学生—皇帝学英语

—官方的任命—将科学引入科举考试—译书—医学堂与中医

—拘于仪式—格兰特将军的来访—宗教印象

第八章 清朝官员与政府—总理衙门 . . . . . . . . . . . . . . . .


. . . . . 323

清朝官员并非一个种姓—他们的等级、训练、美德和缺陷

—人民的独立性—帝制的局限性—总理衙门的组成及其性质

—奇异的招募

第九章 著名官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9

世袭亲王—汉人政治家—汉人学者—满人学者—满人政治家

—汉人外交家—汉人教习

第十章 中国对西方开展的早期外交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365

斌椿的航行—蒲安臣使团—首次出使法国—首次出使英国

—首次出使德国—在美的中国留学生—在古巴的苦力

—崇厚的错误—曾侯爷的成功

第十一章 中国及其邻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9

与俄国的关系—与英国的关系—与法国的关系—德国的目标

—四大列强

第十二章 中国及其邻邦(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1

与日本的关系—自古以来的敌意—它的扩张领域—中美关系

—美国的影响—美国的贸易

第十三章 赫德爵士与海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01

他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海关—他如何使法国讲和

—他如何在中国倡导改进—海关的国际背景—它的高尚特征

—它的影响绝非短暂—诞生于一次意外事件—廉政使之长久不变

—赫德爵士谢绝出任英国驻华公使—他从许多国家获得荣誉


展开全部

节选

我们的避暑胜地之一是位于舟山群岛的定海,那儿除了能吹到海风之外,还能经常洗海水浴。在那儿度假时,有一次我被窗外不远处的扑通一声吓了一跳。抬起头来,我惊恐地看到一个老头正在沉入外面的一个淡水池塘,便立即冲出去救人。看到我想要跳下水去,围观者们哄然大笑,同时高喊起来:“抲鱼,抲鱼!”(“捉鱼,捉鱼!”)正在这时,老人在水面上出现了,由于水不是很深,他站起身来换口气。把一条鱼扔进系在腰间的鱼篓后,他又潜下水去,故意用手和脚把池塘里的水搅浑,然后在浑水中摸鱼。通过这种方法,他总是能够把鱼驱赶到他的手里来,因为他既没有渔网,也没有其他的捕鱼装置。 在华中地区的江河和运河上可以看到的一个奇特景观就是渔民们用鱼鹰来捕鱼。人们可以看到小船上栖息着半打这种禽鸟,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潜入水中,每次浮出水面时,嘴里准会衔着一条捉到的鱼。它们脖子上套着的一个铜环让它们无法咽下大鱼,于是后者便成了其主人的猎物。另一种奇特的捕鱼方法就是把一艘小船倾斜到(上面钉有一条白色狭长木条的)船舷几乎触到水面。有一种成群结队的银色梭鱼在碰到这块板时,就会跳跃过去,直接跃进船舱。我一直没弄明白,那些鱼儿的致命一跃究竟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乐趣。有一次在过甬江时,我看到一条个头很大的鲤鱼竟一跃跳进了渡船。在我看来,这是交了好运,但船夫却怒气冲冲地诅咒这条鱼。他认定家里的某个成员死期已近。“因为如果没有丧礼要进行的话,怎么会有这样的鱼自己送上门来呢?”他补充道。 在一个中国的城镇里,晚上九点刚过,就可以听到街上官府巡夜者近乎嘶哑的吆喝声,夹杂着私家守夜人凌乱的竹梆声。后者在同一时刻也开始值夜。夜间每隔一段时间,街上的巡夜者就要重复喊一遍那种哀号般的吆喝;而屋里的守夜人会在你窗下敲一阵竹梆子,以便让人知道他还没睡着。当你不在家时,你也许可以免受这种酣睡时的骚扰;但因为你的窗户上只糊了一层窗纸,夏天也没有百叶窗,所以你早上醒来时也许会发现柜子里少了许多衣服。 当我们住在海边时,陆赐先生有一天早上发现他的裤子不翼而飞。下午,当他穿着玛高温医生的裤子出现在海滩上时,他那长腿套短裤头的样子十分滑稽。有人评论说他的双腿渴望得到它们原有的裤子,所以拼命钻出来想寻找后者。我知道有一位香港总督从长城回来时也穿着一身缩手缩脚,向别人借来的衣服,并且感觉他的旅行因自己在一家中国旅店内被盗而显得别有风味。 舟山东面,隔开一条狭窄的海峡,就是佛教圣地普陀岛。它就像古时候的艾欧纳①和现今的圣山②那样,完全是僧侣的领地,不论有什么理由,中国妇女都不被准许居住在岛上。然而,这一条戒律并不适用于外国人。当宁波城里酷热难当时,我们就会携妻带子上岛躲避一阵子。有一次,在我们离家前,宁波的气温竟连续三天高达华氏106度。 普陀岛的周长约有九至十英里,其中*高的佛顶山高达三千英尺。在一个位于小海湾,面对一片海滩的寺庙里,有一座高大的殿堂,殿内的柱子上雕刻着飞翔的巨龙。和尚告诉我们,这些柱子来自南京的九龙殿,是将近五百年前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时作为供品送给寺庙的礼物。③ 我们在该寺庙一处可以俯瞰海景的厢房里住了下来,房间里面放置着一尊观音菩萨塑像,她是该圣岛的守护神。和尚允许我们在菩萨头上罩一块白布,以便我们的隐私可以受到保护,或者说更多地是让这个屋子世俗化。寺庙里的那些和尚无论在原则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非常乐于通融。当一位和尚来看望我时,我为在餐厅里接待他而表示歉意,特别是因为桌上的一块肉还没有被撤走。“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会被这些事情所冒犯,”他睿智地回答说。“事物并非如它们外表所示。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属性,而非其物质实体。”在回访这位具有哲人气质的和尚时,我无意中对他屋里的一尊镀金佛像表示赞赏,他马上就把它从玻璃盒子里拿下来赠送 给我,并且接受了一美元作为回报。装佛像的盒子里还有刚烧过的香灰。 白天,我们去爬山,或是在海滩游泳;到了晚上,我们站在海边一边呼吸着海风,一边欣赏闪烁着粼光的海浪汇集成一长排熊熊燃烧的波涛。正是这种在中国东海堪称*佳的自然景观使普陀山得以享有圣岛的盛誉。传说观音菩萨曾乘坐着一艘熊熊燃烧、却不会被火舌所吞噬的火船来到此地,上述景观既为这一传说提供了来源,又为其增添了色彩。 ……

作者简介

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50年来华,在宁波传教。1858年任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列卫廉的翻译,参与起草《天津条约》,1863年由宁波调往北京。1869年经赫德推荐,就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后,被聘为西学总教习。1916年在北京去世。著有《花甲忆记》《汉学菁华》《中国觉醒》等多种著作,并曾将惠顿的《万国公法》翻译为中文。 译者沈弘,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1989—2005年间曾任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中世纪研究中心主任。现为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沈弘工作室”负责人;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外国语言与文学组成员、哈佛燕京学社2018-2019学年访问学者。 恽文捷,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执行主编,主攻国际关系史、中外交流史、中南亚区域研究和世界经济特区研究。 郝田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博士,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现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早期现代英国文学、比较文学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