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陆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探索

大陆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探索

1星价 ¥86.4 (7.2折)
2星价¥86.4 定价¥120.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84999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7
  • 出版时间:2019-09-01
  • 条形码:9787502849993 ; 978-7-5028-4999-3

内容简介

  地震危险源于地壳深处,似乎没有可探知的时空规律性。破坏性地震经常发生在出乎意料的地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条件,地震工作者一直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做不懈努力。《大陆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测探索》介绍不同尺度的地震构造分析,研究大陆地震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背景。根据对抬升剥蚀而出露地表的深层次断裂构造、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地震震源产物的地质(化石地震)和地震实验模拟研究,认识震源过程和地震发生环境;利用地震相关的多学科数值化海量数据资源和强大的计算机运算功能,建立基于统计的量化地震过程模型,以及基于触发机制的地震预测计算机平台,提出数值化地震预测方案,并应用于四川松潘一甘孜地区,试图探索实现地震预测和预报的新途径。

目录

第1章 地壳断层与地震成因
1.1 地壳断层与地震成因
1.1.1 深地壳层次孕震环境和震源过程的多样性
1.1.2 网脉状微角砾岩与地震
1.1.3 震源过程的实验研究
1.2 大陆多震层
1.3 剪切不稳定与地震成因
1.3.1 深层次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应变变化
1.3.2 震源构造的地质观察
1.3.3 结论
1.3.4 讨论
1.4 地质断层的地震属性
1.5 中国大陆地壳:航磁异常解释
1.5.1 航磁异常的数据处理
1.5.2 磁性岩石学和航磁异常
1.5.3 区域和线性航磁异常的性质与构造分析
1.5.4 结论和讨论

第2章 大陆地震构造
2.1 引言
2.2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的特征和动力环境
2.2.1 概况
2.2.2 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2.2.3 边界性质及动力学
2.2.4 新构造和变形运动学
2.2.5 三维地震分布
2.3 数据资源和地震构造数值化
2.3.1 数据资源
2.3.2 基本技术途径
2.4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模型
2.4.1 地震成核一震源过程的研究
2.4.2 亚洲中部地壳断裂
2.4.3 地震断层及断层的地震属性
2.4.4 亚洲中部地震构造格局模型
2.5 区域性地震构造
2.5.1 阿尔金断裂带
2.5.2 帕米尔构造带
2.5.3 天山构造带
2.5.4 贝加尔南一蒙古中部构造带
2.5.5 阿拉善构造带
2.5.6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带
2.5.7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带
2.5.8 松潘一甘孜地震构造
2.5.9 川主寺一黄龙断层构造带

第3章 震源过程的地质与实验研究
3.1 概述
3.1.1 韧性剪切带中的应变不稳定因素与地震成核
3.1.2 关于天然地震断层产物的实际多样性及其成因联系
3.1.3 关于人工摩擦熔融实验研究
3.2 地震断层产物的实验研究
3.2.1 野外观察与实验
3.2.2 工业装置的摩擦实验
3.2.3 自主设备的摩擦实验
3.3 震源过程的地质研究
3.3.1 断裂带二相变形与地震成因
3.3.2 古震源实体
3.3.3 化石地震及地震成因
3.3.4 网脉状微角砾岩的构造意义

第4章 地震预测
4.1 引言
4.1.1 地震预测预报的现状
4.1.2 地震不可预报的理由:自组织临界状态
4.1.3 基于网格化多学科海量数据的地震相关性交叉计算和分析: 探索地震预测
4.2 数值化地震预测方案
4.2.1 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关系
4.2.2 数值化地震预测途径
4.2.3 关于数值化地质断层的数据质量及其地震相关性统计
4.2.4 关于同震位移响应的数字表达
4.2.5 分阶段逼近的地震预测预报方案
4.2.6 预测方案的总结
4.3 实例:松潘一甘孜地区地震预测
4.3.1 地质构造背景
4.3.2 松潘一甘孜地区的百年地震断层
4.3.3 讨论和结论
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和资料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家声,1946年6月出生,2016年8月因病逝世。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6年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地震科学联合基金项目(6项),以及省部级重大公关项目(3项)等2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著)70余篇(部)。其中《震源过程和大陆浅源地震成因》系列研究成果,获1996年度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9年毕业于原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1978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学习,1981年获硕士学位。在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沂沭断裂带中段基底韧性剪切带》硕士论文,对20世纪末山东省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进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86年与荷兰地质学家C.W.Passchier和英国地球物理学家D.A.Piper合作,开展高级变质岩的构造、变质作用和磁性岩石学研究。2001年完成论文跏ucturaland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Archaean High—pressure Granulite inDatong-Huaian area,Noth China,获得荷兰Utrecht大学博士学位(导师S.H.White,C.W.Passchier)。该论文以大量变质岩构造、矿物岩石化学和古地磁证据,建立了下地壳抬升和伸展塌陷的动力学模型,改写了该地区高压麻粒岩板块碰撞成因的岩石大地构造学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长期坚持前寒武纪地质、震源实体构造和震源过程的地质与实验研究,先后发表了《断裂带中的二相变形与地震成因讨论》《古震源实体初步研究》《化石地震及地震成因讨论》《网脉状微角砾岩的构造意义》,以及《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前寒武纪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等数十篇论文。进入2 1世纪,研究领域开始转向区域地震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研究成果包括: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川主寺一黄龙左行走滑剪切和松潘一平武剪切转换构造》((帕米尔地区现今大陆深俯冲——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解释》《亚洲中部地震构造》等。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在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才开始进行地震预测研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