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人格六讲(精)
读者评分
5分

君子人格六讲(精)

1星价 ¥28.6 (6.8折)
2星价¥28.6 定价¥42.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386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16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101138696 ; 978-7-101-13869-6

本书特色

1.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牟钟鉴教授2020年原创新作 2.历多年酝酿,着眼社会教化和教育痛点,系统提出“君子六有”框架 3.提倡君子六德,助力社会各行各业形成君子群体,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的时代新人 4.文笔简练,例证丰富,从不同侧面提炼中华精神,重塑君子人格榜样 5.适合中小学校及教育界学习使用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古代贤哲的论述,结合今日道德教育建设的现实与需要,扼要综述君子人格的六大要素: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用较多篇幅分讲古今中外(以中为主)君子在六个方面的生动故事,引述相关的文献,并作适当的解说,目的是使君子人格论具体化并活起来,用真人真事推动道德教化,在培养君子精英的教育事业上发挥正能量。

目录

序 言

总 讲

一 “五常”“八德”的历史变迁

二 重铸君子人格、造就道德群英的必要性

三 君子在儒家道德学说中的地位

四 儒家君子论内涵丰富

五 儒家君子论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

分 讲

一讲 有仁义,立人之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柳宗元与韩愈的君子之交

烟台恤养院的济世救困

祖父与父亲的仁厚之德

二讲 有涵养,美人之性

爱因斯坦的修身格言和赵朴初居士的赤子之心

《朱柏庐治家格言》对我们的启示

革命前辈刘少奇论修养

三讲 有操守,挺人之脊

抗日卫国事业中舍生取义的烈士

管仲、晏婴的故事

大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操

唐雎不辱使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魏征犯颜直谏

陈毅元帅的气节

四讲 有容量,扩人之胸

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传统

谭嗣同“仁通之学”和费孝通“十六字箴言”

欧阳修论“以友辅仁”

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

丘处机仁厚爱民,一言止杀

抗战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什刹海书院的开放包容和张岱年先生的厚德载物

五讲 有坦诚,存人之真

孟子以诚行道

乐毅以坦诚对燕惠王

阳明后学泰州学派以真诚做人为学

《聊斋志异》中席方平的精诚执着

冯友兰的自我反省

六讲 有担当,尽人之责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担当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的“横渠四句”

黄宗羲、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

周恩来总理为国家鞠躬尽瘁

结 语

附 录

一 先秦经典论君子、志士仁人语录(节选)

二 相关经典注释文献举要

三 君子故事出处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一讲 有仁义,立人之基 仁者爱人,义者行宜,乃是做文明人的根基;用生活化语言说,就是心地善良,行为端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韩愈《原道》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君子品德的**要义是要有爱心,即有良心或良知,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体贴人,心要保有温度,不能变冷,更不能变黑,否则会失掉做人的根基,使他人遭殃,*终也会害己。居仁才能由义,有了爱心便会坚守正义,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那么,为什么社会生活不能没有良知爱心而一些人却会丢掉呢?这就要从人类生活的特点和人性的形成说起。人既是个体的存在(每个人有自己的需求、爱好与生活方式),同时又是群体性动物和文化动物。人从小离不开家庭、学校,成人后离不开社会与朋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属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个体的独立性只能在社会关系制约下的有限空间里存在。家庭中亲子相爱、同辈相亲是共同生活熏陶而成的。人与动物不同,文化代代相传,家庭与学校教育使人懂得与人为善,社会道德风气使人知道个体离不开群体。 因此,“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在相互关爱中享受着幸福;反过来,害人者人恒害之,人们在相互争斗损害中带来的只能是痛苦。这是人性的初心。儒家进一步要求有德君子将仁爱之心向外扩大,由爱家庭到爱大众、爱人类、爱天地万物,把他人看成自己的同胞,把动植物看成自己的伙伴,这就是北宋大儒张载说的“民胞物与”。 可是人性是善恶混杂的,两者此消彼长:当群体意识强于个人欲求时,善良便占上风;当个人欲求膨胀遮蔽了道德理性时,恶习便占上风。更深一步讲,一些人便会扭曲人性,丧失天良,非但做不成君子,也做不成一般好人,甚至成为罪人。要做文明人,必须成为君子,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而且能自觉成人之美,尤其在别人困急的时候,能雪中送炭,这就要消解嫉妒心,以助人为乐,以损人为耻。这是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区别。 在社会行为上,文明君子必然行事公正,不以利害义、不因私损公,还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庸》说:“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可知仁心要知行合一,正义要勇于捍卫,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做到居仁由义,君子人格便有了基石,也便有了人的尊严。 我们常说,人不仅要过得幸福,还要过得有尊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是君子无法忍受的。孟子很强调君子要有正义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仁义乃为人之本。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试以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例,说明仁义忠厚一向为境界高尚者所重。郑板桥书写过一幅“难得糊涂”的横额,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有些人以为这是在宣传圆滑自私、不分是非、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其实,这曲解了板桥的良苦用心,把“难得糊涂”误成孔孟批判的乡原了。 板桥在此横额下有几句解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再联系板桥为人行事,“难得糊涂”的真义是劝人在处理利益关系时,多一点忠厚利他之心,少一点个人盘算之机,不斤斤计较,而能忍让吃亏,多做善事,使自己心安理得,并不望求回报。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是大智若愚,是经由大聪明的反思得来的。板桥的“糊涂”,乃是以仁爱为本的“中庸”的兼顾,不是以私心为本的乡原的世故。 板桥还写过一幅“吃亏是福”的横额,并注曰:“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里有儒家“与人为善”的情怀,又有道家“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智慧。有仁义之心的人才能做到难得糊涂,民间称之为“厚道者”,板桥就是为人厚道的典型。 雍正十年(1732),郑板桥在外地寄给堂弟郑墨的家书中说: 愚兄为秀才时,捡家中旧书簏(竹箱),得前代家奴契券,即于灯下焚去,并不返诸其人。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自我用人,从不书券,合则留,不合则去。何苦存此一纸,使吾后世子孙,借为口实,以便苛求抑勒乎!如此存心,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若事事预留把柄,使入其罗网,无能逃脱,其穷愈速,其祸即来,其子孙即有不可问之事、不可测之忧。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直是算尽自家耳!可哀可叹,吾弟识之。 板桥虽是平民之家,而属书香门第,故祖辈雇有佣工,存留契券。板桥有一颗仁厚之心,将家中所存雇佣合同一概烧掉,不仅免其返还,而且使这桩以佣还贷之事归于无形,也能避免后代有人持券向欠者索求。此事非君子难以为也。 家书借此事而发的议论更是精彩:为人与为己是一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反过来,“害人者人恒害之”,那些设套陷害他人的小人,到头来必害到自己身上,或者贻害于子孙后代,“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使人想起《红楼梦》中那句名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是历史昭示的真理。 板桥于乾隆年间中进士,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了七年县令,以仁厚爱民之心为百姓分忧解困。他写诗表达自己心绪:“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关注民间疾苦,与农民同忧患,如《悍吏》诗揭露当时吏治之残暴:“悍吏沿村括稻谷,豺狼到处无虚过”“悍吏贪勒为刁奸。索逋汹汹虎而翼,叫呼楚挞无宁刻”。《逃荒行》诗为当时发生自然灾害而逃难的百姓忧伤:“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长路迂以远,关山杂豺虎。天荒虎不饥,盰人伺岩阻。” 乾隆年间,潍县大旱,灾情严重,穷苦人家卖儿卖妻,逃荒外地。板桥作为县令使出浑身解数救灾:令乡绅大户开设粥场,接济饥民;封存粮商仓库,令其平价出售;捐出个人薪俸,发放给穷人;修城建垛,招灾民赴工就食;下令开官仓赈贷。有时在情急之下,来不及等待上司批文便开仓放粮,遭到上司斥责后,又有一些富商监生从旁挑刺攻击,遂受记大过处分,于是辞官返乡。他意识到好官难为,不如回家画兰竹。他画竹并题诗《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他是两袖清风离开县衙的。 《清代学者画像传》说:“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他心中惦念着百姓,百姓心中也惦念着他。他是君子式的清官,至今在潍坊民众心中丰碑犹存,他的仁民事迹家喻户晓,受到人民代代不绝的纪念。 ……

作者简介

牟钟鉴,1939年出生,烟台市芝罘区人。1951-1957年在烟台二中读书,并以烟台市文科D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57-1965年底,在北大哲学系攻读哲学专业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友兰、任继愈、朱伯崑诸教授。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后调入中央民族大学。 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学科学术带头人,荣誉资深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 2012年获第四届孔子文化奖,《中国宗教通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出版著作有《与思想研究》《中国宗教与文化》《中国道教》《走近中国精神》《儒学价值的新探索》《老子新说》《涵泳儒学》《中国宗教通史》《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探讨》《新仁学构想》《道家和道教论稿》《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