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星价 ¥49.7 (7.2折)
2星价¥49.7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4835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155页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02483579 ; 978-7-5024-8357-9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七章, 主要内容包括: 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策略,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建设等。

目录

**章 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节 概述
第二节 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节 “互联网+”创新创业
第四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及路径
**节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第三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策略
**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四章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第三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发展取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节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建设
**节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策略

第七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与科学评价
**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方法创新
第二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评价

附录
附录一 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三维模式的有益探索
附录二 大学生创客职业生涯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各有优势、各有特色,遇到的瓶颈问题也不尽相同。办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高校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不强,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低,创新创业教育的“锦标观念”突出,功利色彩较浓;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受限于学校学科力量较弱,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提升,缺少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材编写困难重重,无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源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刚刚形成,全国各地区的成功案例及典型经验尚未形成和推广,各省对于扶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和政策支持也在逐步确定的阶段,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形成发展的合力。  2.运行机制尚未成熟  运行机制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独立式”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由专职人员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二是“嵌入式”运行机制,依托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成立了相关教学管理机构,多由兼职教师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三是“联动式”运行机制,由学校领导牵头,协调教务、学生、就业、科技创业园区等机构成立了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部门协同负责,这也是目前高校较为普遍的运行机制。由于尚未进行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高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领导协调、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正在磨合中,在促进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工作效益、形成工作合力方面仍存积弊。  3.学科体系亟待建立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教学方法尚需改进、教材建设问题尤其突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科学设计和深入研究;兼职教师缺乏准入标准,队伍流动性大,缺少认证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学方法革新方面,在提升教学实效和共享教学资源上面临着双重挑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大部分高校都为辅修课程,在学生投入精力有限、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注重模拟和实践的课程,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数量少、种类单一、针对性差,这些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尚未完成,科学研究刚刚起步,对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未达成共识。  三、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面向全体”是主流趋势  教育部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颁发文件强调“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各高校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贯彻“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对象对其做出解读,认为“面向全体”是以培养所有学生的创业观念、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重点在于创业意识启蒙和创业知识普及。事实上,“面向全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更为广阔的科学内涵,例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广谱式”和“全校性”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面向全体”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有的学者将“面向全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发展阶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为,以数量增长为核心目标的初级阶段已经结束,当前正处在以组织转型为目标的中级阶段,应该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尽快过渡到高级阶段,实现理念置顶、和谐共存、创建生态系统的核心目标。  (二)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是重要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区域模式”“行业模式”三类,高校在坚持“校本模式”的同时主要呈现出向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发展的趋势。未来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形成“三位一体、特色鲜明”的模式,即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将“校本、区域和行业”三方面有机结合,统筹协调、紧密联系,以实效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的判别标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使不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化。“三位一体、特色鲜明”模式的核心在于“利益契合、准确定位”,高校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研究与区域特色、行业特色融合的利益契合点,让地方政府、企业通过“官产学”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并构建高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终实现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

作者简介

陈审声,浙江嘉兴人,浙江农林大学工作,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从事大学生政治工作十余年。期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次引导创业碰壁的学生树立理想,走出低谷,重振翱翔;指导学生团队多次获得全国创业大赛奖项;写有创新创业教育论文十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