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新闻传播学文库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新闻传播学文库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

1星价 ¥59.8 (6.8折)
2星价¥59.8 定价¥8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028067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5
  • 出版时间:2020-05-01
  • 条形码:9787300280677 ; 978-7-300-28067-7

本书特色

新媒体在**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也是*难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 在本书中,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传统互联网(基于万维网等应用方式)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内容简介

《新媒体用户研究》关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用下人与人的关系。
全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其一,节点化的用户。作者将新媒体用户视作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以此洞察新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意涵以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其二,媒介化生存的人。移动时代新媒体用户的数字化生存,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其三,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
人既是新媒体的用户,也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更是复杂的生命体。《新媒体用户研究》既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察视角,更呈现出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

目录

前言

**部分 节点化的用户

**章 新媒体发展的三条线索与用户的“节点化”

**节 从门户时代到泛媒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演变

第二节 从赛博空间到互联网社会:新媒体社会属性的强化

第三节 从虚拟经济到“互联网+”:网络经济的发展与服务模式的扩张

第四节 新媒体用户的新角色:三重网络中的节点



第二章 作为传播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生产

第二节 个体化节点与分布式内容传播

第三节 分布式内容生产、传播与后真相

第四节 个体化节点与信息消费



第三章 作为社会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网络社会与个体化节点

第二节 连接:个体节点间多元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互动:从个体到集体的不同“面向”

第四节 汇聚:群氓的智慧或群体性迷失?

第五节 分化:网络人群的圈子化与层级化

第六节 过度连接与反连接



第四章 作为服务网络节点的新媒体用户

**节 作为共享经济节点的用户

第二节 作为社群经济生产力的用户

第三节 作为场景经济服务对象的用户

第五章 矛盾的新媒体用户

**节 个性化还是社会化?

第二节 主动还是被动?

第三节 娱乐还是严肃?

第四节 情绪化还是理性?

第五节 免费还是付费?



第二部分 媒介化的人

第六章 现实时空与媒介化时空共同笼罩下的用户

**节 碎片化的时间、交错的时间轴

第二节 流动的位置、交织的空间



第七章 新媒体用户的“表演”与“媒介化”生存

**节 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

第二节 美图:幻象与自我

第三节 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第四节 网络视频:新生存方式与新文化运动

第五节 微信红包中的社会图景



第八章 数据与算法框架下的新媒体用户

**节 数据化生存:另一种媒介化生存

第二节 用户画像的数据化描绘

第三节 个体用户节点的位置测量

第四节 数据、算法下的“落点”分析

第五节 算法下的个体:数据时代的“囚徒”?

第六节 数据素养:数据时代的基本公民素养



第三部分 赛博格化的人

第九章 赛博格化:智能时代的人与人机关系

**节 智能趋势与赛博格、后人类主义

第二节 智能时代新的数字化生存

第三节 智能时代新的人机关系

结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前言
为了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有必要先对新媒体这个概念进行基本界定。
新媒体在今天是一个使用广泛的词,也是*难界定的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会有不同的指向。新媒体也处于不断的流动中,无法给 予它一个一劳永逸的定义。在本书中,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基于万维网等应用方式)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当下很多对“新媒体”的研究仅以特定的媒介或技术特质来区隔“新”与“旧”,有学者对此现象提出了批评,并提出,要真正界定新媒体,需要考虑媒介理论取向、人与技术之间的界面取向以及行动场所的界面取向,对于媒体的“新”“旧”的界定可以从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方面来衡量,在三种可供性上水平越高的媒体,往往就是越“新”的媒体,这样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书主要落脚于用户的研究,而用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无疑与新的媒介技术相关,因此本书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关注新媒体的技术特质及其影响,但从用户的视角,我们同样也在时时回应上述三种可供性的问题。 “新媒体”这个词本身跨越了多个历史时期。在美国,这个词的缘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在中国,新媒体与互联网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在很多时候,人们也不做区分。在本书中,也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在谈及一些总体现象时,会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这个词,而在分析一些具体情境和应用时,会比较多地使用网络、互联网 (包括移动互联网)等词。
虽然传播学者对新媒体、互联网的关注,总是基于其“媒体”和“传播”属性,但在今天,我们需要同样关注与媒体属性交织在一起的新媒体的“社会”属性以及“经济”属性。另外,新媒体也在某些层面重新定义传播,在当下,是社会化媒体应用对大众传播的重定义,在未来,将是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趋势下“物”和“机器”对传播的再定义。从专业传播到万众皆媒,再到未来的万物皆媒,新媒体对于传播的不断改写过程,也正是用户的角色不断变化的过程,而这种角色变化也导致了人与媒体、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本书从三个关键视角来观察媒体中的用户。
其一是节点化的用户,即将新媒体用户放在新媒体的传播、社交关系、服务这三种网络的节点这样的角色上进行观察。虽然新媒体用户这样的表达早已被接受,但是,将用户视作网络节点的思维,并不普遍。我在2009年发表的 《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以及2013年发表的《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这两篇文章中,在反思 Web2.0兴起以来互联网中人的关系模式变化以及传播模式变化的同时,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用户已经成为网络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这样的判断也 在不断明晰。用户成为网络传播结构和网络社会结构中的基本要素,这也是曼纽尔·卡斯特和梵·迪克在提出各自的“网络社会”概念时所预见到的,尽管他们对于网络社会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今天新媒体经济的发展,也凸显了用户在另一种网络中的节点化意义,那就是服务网络。作为节点的用户,推动了新媒体在传播、社会、经济方面的演进,而同时,人-人、人-内容、人-服务等连接的链条对他们的影响甚至钳制也越来越深重。
其二是媒介化生存的人。我们应意识到,对新媒体用户的研究,本质上也是对新媒体时代人的研究。今天的新媒体用户还受到移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智能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他们以数字化方式生存在交错的时空中,数字化生存赋予了他们新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感,又从不同维度镜像着现实社会和现实自我。这种数字化生存,也可以说是一种“媒介化”生存。媒介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照、相互生成的关系。理解这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人。
其三是赛博格化的人。正在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促成人的“赛博格”化,也会使得人机关系成为未来重要的传播关系。智能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以及人机关系的新走向,也会带来各种全新问题。虽然本书只是刚刚触探到这些问题的皮毛,但也试图以此呈现面向未来的研究意识,并以此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呼应。
当然,即使只是聚焦于这三条线索,本书所涉及的仍是一个巨大的框架,有太多问题难以在有限的篇幅内展开,因此,本书只是一个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作者简介

彭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社科百人工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学专业双重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是我国*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个十年》《网络传播概论》《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等著作,发表《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等论文。
曾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等奖项,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宝钢优秀教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