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539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19-11-01
  • 条形码:9787520353915 ; 978-7-5203-5391-5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靠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分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本书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重大意义,分析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靠前经验,探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系建设及重大支撑,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建议。

目录

总报告
**章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一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三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

第二章 当前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一 我国经济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 深层次原因
三 我国有解决瓶颈问题的深厚基础

第三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域外经验
一 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 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构建世界一流金融支撑体系
三 以制造业为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 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
五 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章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思路
二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妥善处理的几个关系
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施步骤

第五章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系建设
一 建设供需动态平衡体系
二 建设创新引领的国家创新体系
三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四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五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人分配体系
六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体系
七 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创新体系
八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
九 建设全面开放体系
十 创建高标准的营商、法治和社会环境

第六章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支撑
一 产业支撑
二 科技支撑
三 人才支撑
四 金融支撑
五 体制机制支撑

第七章 政策建议
一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二 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三 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建设
四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五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六 适应新形势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七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八 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九 深化财税金融制度改革,减轻企业税负,加强金融监管
十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附件一 专题报告
专题一 建设能够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世界一流大学
专题二 建设一流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专题三 建设一流的创新驱动的参与全球竞争的龙头企业
专题四 建设一流科研院所问题研究
专题五 建设一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专题六 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分析
专题七 深化改革推动新一轮结构转换
专题八 中美大豆贸易问题及其对策
专题九 发展潜力源于新旧动能转换
——粤苏鲁浙四省调研的启示

附件二 实地调研报告
浙江省
山东省
广东省江门市
广东省中山市
附件三 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广东经济稳中有变,同时下行压力加大
展开全部

节选

  三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经济体系步人现代化之路的时间较晚,经济体系现代化发展的底子薄。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大而不强”,需要加快步伐才能支撑全面现代化的实现。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崭新机遇。我国也不例外,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大发展契机。另一方面,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也面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的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需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延续全球产业链分工,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趋势,确保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为今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只有抓住解决主要矛盾,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才能延续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向新的高潮。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用纯经济学的语言说,这一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供给能力不能适应需求的新变化。这种情况下.按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恰恰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前文所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7个内涵部分: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无一不是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都是面向提升供给结构和水平。满足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的。  ……

作者简介

綦鲁明,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处长,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等。在《光明日报》《宏观经济管理》《经济演技参考》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40余篇,专著多部,内参获多位中央领导批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