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969909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6页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560969909 ; 978-7-5609-6990-9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读者 阅读提示: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部解析做人做事谋略智慧的书籍! *明朝若无张居正,将提前60年终结,一本书读懂张居正开挂的人生! 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42岁进入内阁大学士行列,48岁任内阁首辅…… *明朝功臣,万历首辅,救济宰相,现代人一定要了解的张居正!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为内阁首辅长达十年。知人善任,重用名将李成梁、戚继光等,镇守北部边防,为改革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卓有成效。任内推行一条鞭法与考成法,改革赋税与官吏考核制度……深度解读政敌眼中的弄权小人,百姓崇拜的救国英雄! ★梁启超于《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同列。 ★一本书读懂张居正的正面与背面,***解读这位古代改革家! 他是政治家,有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阴险”:为了成为首辅,勾结太监冯保;大收边将贿赂;为了将改革推行到底,他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独揽朝政大权;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地位,拒*为父守孝。 他也有为国为民的初心,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为富庶的时代,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两百年。同时,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到张居正的幼年,详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出生平凡,后身居高位改变历史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朝后期颓废的历史局势的扭转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受命于朝廷败落之际,但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让大明的衰落足足延迟了半个世纪。对于新的经济条件下的近代思想和制度,张居正无疑是一个刽子手,但是他通过整捯超纲、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让明朝重现生机的功绩也是不可磨灭的。

目录

上篇 救世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章 荆州的神童少年 平民之家出神童 声名鹊起成为王府座上宾 初试不第缘自善意的关怀 第二章 初涉官场隐忍不发 二甲进士入翰林 《论时政疏》初显远见卓识 避于山林韬光养晦 重返政坛再次碰壁 严嵩倒台,七品升至六品 第三章 在对外防御中初显身手 高拱还朝,执掌边防大权 军事改革,为武将争来独立权 筑城固边以防为主 策反鞑靼实现封贡通市 第四章 风云变幻中走上首辅之位 徐、高互斗,静观其变 飞扬跋扈,高拱赶走赵贞吉 三十年生死之交相恶 高拱仓皇出京,占据首辅之位 王大臣之案发,救下高拱一家 第五章 内外铁三角推行新政 铁三角联手,推行新政 尊祖制,重典治国 以信为先修法度 强化监督整吏治 抑制兼并,施惠于民 一条鞭法促进商业兴起 合流法治理黄河 第六章 便民为本,铁腕治国 “变”字当头,近民为要 实用为本整学风 父亲去世,“夺情”之礼惹争议 甘受诟骂,铁腕治国 第七章 人亡政息的人治悲剧 因病去世,神宗变卦 冯保遭弹劾,铁三角三去其二 反攻倒算,家破政息 下篇 **首辅处世技巧 第八章 位闲人不闲,为成功时刻做准备 第九章 藏智存身,必要时远离是非 第十章 别让激情睡着,找机会露一小手 第十一章 夹缝中生存,太极手是**妙招 第十二章 善于借力,让盟友除掉眼前的障碍 第十三章 不同时做不同事儿,价值才是升迁的砝码 第十四章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 第十五章 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十六章 适可而止,别把失势的对手逼到死角 第十七章 内外相通才能稳把朝纲 第十八章 一个篱笆三个桩,自己的团队很重要 第十九章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二十章 改革创新,新酒还须老瓶装 第二十一章 千条万条,实用才是**条 第二十二章 见成效时,要探探上司的口风 第二十三章 尊敬有加,学会和小上司相处 第二十四章 做一个细心的明智者 第二十五章 成大事需要一颗坚强的心 第二十六章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第二十七章 隐忍不发,韬光养晦 第二十八章 伟大的管理是管理自己 第二十九章 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拘泥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二甲进士入翰林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赴京参加会试。他寒窗苦读多年,经过发奋努力终于金榜题名,不仅成功通过殿试,而且中了二甲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虽说庶吉士在当时顶多算是个九品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经过三年的培训,就可能被点为翰林。按明代的官制,翰林院官员品级从七品到五品不等,但其政治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绝非其他同级部门所能比。明代翰林院是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咨议政事的职官机构,翰林官员的主要活动多为朝廷日常性工作,如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而这些工作经历对翰林官员积累政治经验、增广知识、扩大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为入阁辅弼积累一定的政治素养,是入阁之前的必经之路。所以说,进入翰林院就意味着光明的仕途与前景。明代中期以来,内阁基本上都来自于翰林官员,以至当时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明史选举志》就曾这样写道:“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年轻的张居正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仕途,一方面,他觉得总算有实现自己远大政治抱负的机会了,一片光明的前途使他感到十分兴奋。另一方面,因为深知官场的种种险恶,张居正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做事总是小心谨慎,待人也都个个尊敬有加,对谁都和和气气。虽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但为了明哲保身,面对官场的风起云涌,他还是选择了静观其变。 和其他的利益场一样,明代末期官场的政治斗争极其残酷。张居正刚刚步入翰林院,就遇到夏言和严嵩的斗争。当时,夏言是内阁首辅,严嵩是次辅。 明代的内阁自成祖朱棣以后,就逐渐演变为政治枢纽。整个内阁表面上只是皇帝的秘书厅,内阁的大学士不过就是皇帝的秘书,内阁的首辅顶多算是个秘书厅主任,但由于皇帝的一切诏谕都经内阁,内阁权日重,首辅位极人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次辅觊觎首辅的地位是很自然的。 说到内阁,说到政治,说到竞争,就不得不提当时的*高统治者嘉靖皇帝。正德皇帝没有子嗣,将来谁继承王位成了一个问题。所有大臣在各地王府考察了一番,认定湖北钟祥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是*佳的皇位继承者。于是,这兴献王世子就捡了个大便宜,离开了他的兴王府,来到了北京,半路接班成了皇帝。当了皇帝后,嘉靖为了光耀门楣,想要给予自己早已去世的父亲一个比较合适的称号,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称为皇考。可大臣们都觉得这不符合朝廷的礼法,拒绝了这个要求。这就是明代的“大礼议之争”。嘉靖自排廷议定“大礼”,开始重视礼文事,夏言在祭祀典礼一事上得到了嘉靖的青睐,顺利地得到了重用。之后,他在仕途上一直平步青云,*后当上了内阁首辅。 夏言担任内阁首辅后,工作也算是尽职尽责。可是,他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傲气十足。夏言在官场中的傲气不仅得罪了本来就很强势的嘉靖,也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严嵩恰恰相反,他是个毫无傲气,也无骨气的人,整个就是一副奴才相。而他的“好脾气”还真的为他带来了“好运气”。嘉靖喜欢道教,喜欢青词,严嵩就投其所好,博得皇帝的赏识。严嵩一天到晚就是研究青词的写作,写得一手漂亮的青词,并因此爬了上来,成为内阁次辅。 像夏言如此傲气的人当然看不起严嵩,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可在严嵩看来,夏言可是一个不得不除去的眼中钉,不仅因为夏言曾经在政坛上三起三落,每一次官复原职后都在严嵩之上,而且平时在工作中也总是“直陵嵩,出其上。凡所批答,略不顾嵩”,非常鄙视严嵩,根本不考虑他的想法。但是,严嵩是个明白人,虽然很想扳倒夏言,但还是表现得很低调。 严嵩利用同乡关系,想方设法讨好夏言。他对夏言毕恭毕敬,察言观色,处处迎合他的意思。有一次,严嵩准备了酒宴,亲自去请夏言。夏言根本没把这个同乡放在眼里,找了个借口推掉了。严嵩却极为谦恭,他跪在堂前一遍又一遍高声朗读自己带去的请柬。 表面上,严嵩对夏言还是言听计从,但背地里早已开始了“反攻之计”。他知道,想要整垮夏言,必须先从皇帝下手,所以,他就开始离间夏言和嘉靖之间的关系。 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有一次,他命人制作了五顶香叶冠,赐给几位宠臣。第二天,严嵩就把香叶冠戴在头上来上朝了,外面还郑重地罩上轻纱,以示尊重。 嘉靖看了很高兴,就问夏言:“爱卿,你的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