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安宣邦作品集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子安宣邦作品集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1星价 ¥34.3 (7.0折)
2星价¥34.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8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20-06-01
  • 条形码:9787108068163 ; 978-7-108-06816-3

内容简介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的“中国论”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亚洲主义”、“东亚协同体”论和“中国的冲击”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中国论”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目录

**章 北一辉的辛亥革命观——读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之一 一 与中国的本质关系 二 回忆辛亥革命百年 三 北一辉对中国革命的介入 四 北一辉发自革命中国的电报 五 “北袁”与“南孙” 第二章 国民自卫本能之奋起——读北一辉《支那革命外史》之二 一 北一辉传递的信息 二 有个“愚人岛日本” 三 送宋教仁赴京 四 何谓宋教仁的决心 五 亡灵托梦 第三章 谁在“替支那人为支那考虑”——读内藤湖南的《支那论》之一 一 内藤湖南论的视角 二 1914年这一时期 三 何谓“替支那人考虑” 四 汉学家内藤湖南 五 “支那学家”内藤湖南的神谕 第四章 内藤湖南预测了什么,未预测什么——读内藤湖南《支那论》之二 一 新版《支那论》的漏字 二 唯有共和制 三 “近世”抑或中国式“近代” 四 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 五 内藤湖南的“乡团组织” 第五章 如何阅读橘朴——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之一 一 引起我注意的两个人 二 橘朴者,何许人也 三 我们懂橘朴吗 四 阅读橘朴的方式变化 第六章 中国飘摇在社会革命之波澜中——读橘朴《支那社会研究》之二 一 何谓“社会革命” 二 内藤湖南与橘朴 三 毋宁说中国是太年轻了 四 官僚统治阶级 五 中国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 第七章 对橘朴而言,“满洲”意味着什么——读橘朴的《满洲事变与我的转向》 一 所谓“转向” 二 何谓“转向” 三 “满洲”这一现场 四 何谓“亚洲主义” 五 “农民民主主义” 六 “亚洲解放”的基础 第八章 对“事变”转机的斗士知性证言——读尾崎秀实的“东亚协同体”论 一 “内面的尾崎” 二 尾崎的“名誉恢复” 三 如何解读 四 战争过程的转机 五 “东亚新秩序”与“东亚协同体” 六 为什么是“东亚协同体” 第九章 昭和(事变/战争)时期“东方式社会”的理论结构——读森谷克己的“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一 “东方式社会之理论” 二 昭和的“东洋式社会” 三 “东方式社会”与“封建社会” 四 “东方式社会”与“村落共同体” 第十章 读出中国的“村落共同体”——读平野义太郎的《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一 《大亚洲主义的历史基础》 二 “中国(华北)农村习俗调查” 三 平野·戒能论争 四 平野·戒能论争的战后回响 第十一章 日中战争与文学证言——读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和火野苇平的《麦与士兵》 读《活着的士兵》 一 虐杀之开篇 二 “虚构”的证言 三 小说《活着的士兵》之创作手法 读《麦与士兵》 一 被删除的结尾 二 士兵身份 三 “身为士兵”意味着什么 四 身为士兵的火野 五 “平常士兵”体现出了什么 六 昭和战争时期的“国民文学” 第十二章 原本就是憧憬对象的中国革命——读竹内好的《现代中国论》 一 竹内好的评价 二 “鲁迅问题” 三 否定、反语式的语言 四 光彩夺目的“中国革命·共产党”形象 五 对鲁迅进行的“奴才论”式重构 六 “自觉到败北感的败北” 七 日本什么都不是 八 作为反语的中国 第十三章 文学化、过于文学化的“毛泽东”——读竹内好的《评传毛泽东》 一 战后的两篇代表性论文 二 日中近代化对比论 三 何谓中国的“近代” 四 《评传毛泽东》 五 文学化、太过文学化的“毛泽东” 第十四章 不为“文革”刹车的错误言论——读加加美光行的《作为悖论的中国革命》 一 战争的结束方式 二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方式 三 “文革”在日本的终结 四 迟来的“文革”呼应者 五 何谓“反近代”的战斗 六 对竹内的过度重述 七 “民众”与竹内好之重构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的历史辩证法——读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和《中国的冲击》 读《作为方法的中国》 一 沟口的“文革”观 二 作为憧憬的中国革命 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读《中国的冲击》 一 “中国的冲击”之二重性 二 多元世界论 三 “中华式世界”的再次登场 四 “中国独特性、同一性”的历史认识 后记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后记 本书是由《现代思想》杂志从2011年9月号至2012年11月号连载15次的“读中国论”汇集而成的。所谓“读中国论”,是去阅读日本战前、战时、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的中国论者是如何评论、研究和表述从辛亥革命到“人民中国”建立、“文革”直到成为世界大国的中国的。但为什么要去读“中国论”呢?近十年来,我一直在推动战前和战时的昭和思想史研究工作。先在《现代思想》连载,后由青土社出版的单行本《国家与祭祀——今天的国家神道》(2004)、《何谓“现代的超克”》(2008)和《读和辻伦理学——另一个“现代的超克”》(2010)都呈现了我读解昭和的思想史工作及其成果。另外,《如何讲述“亚洲”》(2003,藤原书店。中译本《近代日本人的亚洲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版)或许也应列入其中吧,该书论述了昭和日本是如何论述“亚洲”或者“东亚”的。我的这项阅读昭和的思想史工作,或许必然会走到阅读“中国论”这一步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昭和日本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中国问题”,这是我在昭和思想史研究工作中不断得以强化的实感,是让我去“读中国论”的根本原因。 进而言之,对近来中国政治的观察让我转向了对战后日本中国观的重新审视。在现代,已完全丧失了批判性和思想性机能的日本亚洲主义,抑或中国主义这类对亚洲和中国的“袒护”,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一追问也是促使我“读中国论”的原因。 出于这些原因,我希望读者们从本书诸章看到我是如何阅读从北一辉到沟口雄三这些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新闻家,甚至也包括小说家在内的论者们笔下的“中国论”的。*后一章关于沟口雄三《中国的冲击》的讨论脱稿于2012年9月22日。我在*后一章结尾处写下了平时不会记录的搁笔日期,是由于想到了现实上“中国的冲击”摆在眼前,而我又在撰文讨论《中国的冲击》,这是一种历史性的暗合。现实意义上“中国的冲击”不正在告诉我们重读既有“中国论”之必要性吗? 本书各章首先是作为“读中国论”的内容,在昭和意识形态研究会的市民讲座上进行了宣讲,又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了重写,*后连载于《现代思想》。研究会上的报告自2010年5月持续到2012年9月,前后凡两年多的时间。“读中国论”的工作,若没有两年多里与我同在的各位研究会参与者之助力,就不会有这本书。谨向诸位衷心致谢。 我还要向在《现代思想》连载之际关照我的该杂志主编栗原一树先生,以及从研究会报告时就十分关注又认真迅捷地编辑了本书的青土社编辑部水木康文先生再致谢忱。 子安宣邦 2012年10月21日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学术论文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读书》等刊;著有《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三联书店)。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等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