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

1星价 ¥40.6 (7.0折)
2星价¥40.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6068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1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020160686 ; 978-7-02-016068-6

本书特色

《四个旅人和十五座城——读》 作者/方塘 载《新民晚报》2020-03-29 在暖意洋洋的春日午后,沏一杯穿越丝路而来的红茶,翻开高洪雷新作《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听作者娓娓道史事,侃侃发谠论,不失为一次极好的消闲享受。 无数铃声遥过碛:四个旅人的丝路接力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丝路三千年,西往东来的旅人不可胜数,作者从中选取了高元度、玄奘、杜环和甘英四位代表相续接力,陪伴读者走过两万里丝路。 高元度是日本遣唐使,甘英是东汉派往大秦的使臣,他们两位走的是“外交之路”,不过,遣唐使乃因日本羡慕中华文化而起,甘英则背负了与大秦进行直接贸易的使命,所以两人走的又分别是“文化之路”和“贸易之路”。此外,家喻户晓的玄奘走的则是“取经之路”。杜环作为在怛罗斯之战中不幸落难阿拔斯王朝的战俘,他走的是“战争之路”。 四位旅人便由此拼出了丝绸之路的五个面相:“外交之路”“文化之路”“贸易之路”“信仰之路”和“战争之路”。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开拓于张骞,对人类文明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我看来,高洪雷在细数丝路历史故事时兼顾了这五个面相,但并非平均用力,而是尤其着力于军事和信仰方面。以军事而论,西汉东汉陈汤班超讨匈奴、大唐高仙芝战黑衣大食、蒙古多次西征、帖木儿纵横中亚、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十字军东征、奥斯曼人攻破君士坦丁堡,乃至罗马与腓尼基人的布匿战争的主战场都被纳入丝路。 以信仰而论,中土高僧西行求法、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流布中土、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善恶二元、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之争、东正教基督教分庭抗礼,让读者看到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如何在丝路上对抗融合,乃至形塑今日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选取的四个代表旅人中,杜环的身份和经历其实非常特殊。他在大唐与黑衣大食的怛罗斯之战中被俘,却因此得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北非地区游历12年,而后才返回故国,并写成《经行记》一书。只可惜,该书已经散佚,要不是他那位史学家族叔杜佑编纂《通典》时,从中引用了几段,杜环的一番丝路壮游就会完全湮没无闻。当怛罗斯之战导致中国造纸术西传,对西方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时候,唐人却显然对杜环异域见闻的**手资料不甚重视——这既说明我国工艺技术的早熟,也说明国人当时对“世界”认知的晚熟。当然,说这些都是今人的后见之明;无论如何,选取杜环这样一位名不见经传、却独具代表性的传奇小人物作为丝路旅途“接力人”之一,已足见作者高洪雷钩沉历史的眼光。 胡天汉月唐时关:十五座城的前世今生 从蓬莱到罗马,12000多公里丝路,和红军长征路程相当。 作者在沿途选择15座城镇作重点讲述,平均每近1000公里1座。作者就像一位博闻强识的导游,一路走走停停,带我们饱览每一座城的前世今生。这样的密度安排,既可令读者充分领略丝路风采,又不致信息密集到审美疲劳,旅途体验还是十分惬意的。 虽然作者预先交代了是“重点讲述唐代丝路及其沿线的15座城镇,兼顾汉代和其他时期的丝路”,但每座城的历史却各自有其特点,作者的讲述并没有刻板地依照事先设定的汉唐坐标。比如巴格达、安条克、君士坦丁堡、罗马等城市均涉及希腊、亚历山大的希腊化、罗马等时期。纵横两万里,丝路三千年,其实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历史坐标描述,因地而异因地制宜是必然的选择。 纵览全书,作者在叙述城市历史时是做了很多功课的,许多地方颇能见出爬抉梳理的功力。比如“碎叶”一节中,作者以一个小节梳理出突厥兴起、东西分裂、先后灭亡的历史,尤其是*后交代了西突厥余脉一支进入印度建立莫卧尔王朝,一支来到土耳其建立奥斯曼帝国,辞约而意丰,颇有几分“大历史”的笔法。

内容简介

山东蓬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而罗马作为西欧文明的中心,通过丝绸之路与东方紧密相联,是丝绸之路作为贸易之路、文化之路的西方象征。作家高洪雷选择这两个地点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终端,在大量史料考证和吸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兼顾可读性,以唐代快马的旅程时间结构全书,以沿途15座城市为结点,细数丝绸之路在城市兴衰、贸易沟通、思想沟通、文明交往和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历史作用。全书凡15章,每章附有示意地图。本书是高洪雷继《另一半中国史》《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等口碑力作之后,在民族史、西域史和丝绸之路历史方面的近期新探索发现。

目录

引 子

第1 天 蓬莱

第15天 洛阳

第21天 长安

第45天 敦煌

第62天 高昌

第92天 碎叶镇

第97天 怛逻斯

第117天 撒马尔罕

第125天 大夏

第127天 木鹿

第155天 泰西村

第156天 巴格达

第170天 安条克

第185天 君士坦丁堡

第210天 罗马

我与丝路(代后记)

附件一: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附件二: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展开全部

节选

引 子 丝绸之路,是人类创造的*曼妙的词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热词。依照多数学者的观点,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一条是贯穿日本海、黄海、东海、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的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条是沿北纬50度线,跨越蒙古草原、准噶尔草原、哈萨克草原、俄罗斯草原、乌克兰草原、匈牙利平原的远古草原丝绸之路;第三条是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出发,经四川、云南、缅甸、印度,前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第四条就是在北纬33度到41度之间飘荡,从中国启程,出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前往罗马,直线距离12000公里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主干道。我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条主干道。 它之所以成为主干道,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维度上,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地势平缓,沿线分布着许多河流、绿洲和富庶的国家,是古代商品交易、文明交汇、宗教传承的黄金线路。但是,由于战争阻隔、气候变化等原因,它在不同时期又分出许多岔道,沿线。的城市也有很多,这就给笔者增加了讲述的难度。 因此,我决定重点讲述唐代丝路及其沿线的15座城镇,兼顾汉代和其他时期的丝路。 故事的脉络,我准备交给三位行走在这条干道上的几个人物——日本使者高元度、大唐高僧玄奘、被俘虏的杜环、班超的副使甘英。 但需要提示读者的是,整个行程需要讲210天,因为按照唐代马队的行进速度,他们一天只能走70公里。而且遇到大海,需要换乘帆船;遇到大漠、高山,还要下马步行。210天,是行程紧凑,却可以兼顾地理风光、 历史风方和文化多元的旅程,是走笔丝调立路的一种*充实又*丰富的方式。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刚刚爬上岸来的日本人吧。 一、爬上岸来的“遣唐使” 那是唐乾元二年(759)金秋十月的一个午后,天空澄澈得像一句谎言,大海安静得像雪后的原野,海岸隽永得像一首日本的俳句。 登州(今蓬莱)海面出现了一艘外国使船。 “前方就是唐国登州!”听到报告,一个日本官员模样的中年人躬身跨出船舱,举目凝望着南方金色的海岸。奇怪的是,他并未表现出抵达目的国的欣喜,而是愁容满面,眉头紧锁,形同一被个押赴刑场的囚徒。 他叫高元度,是一名具有渤海国血统的日本使者。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史上有名的日本遣唐使。 位于亚洲东部海上的岛国——日本,陆地面积37.8万平方公里,是一片文明的春风难以吹到的区域,3世纪中叶才出现“大和国”。那时的日本,简直就是一个“关住大门朝天过”的范例。隋代,日本推古朝廷先后4次派出遣隋使,一直在礼仪和用辞上咄咄逼人。其中隋大业三年(607),第二次遣隋使小野妹子来到中国,呈上了日本君主的国书,国书的抬头赫然写着“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看到这封国书,隋炀帝那张白净的脸因愤怒而扭曲,没好气地对鸿胪卿说:“蛮夷的书信再有如此无礼的,不要让我看了!”但日本又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矛盾体,傲慢起来人扼腕,谦虚起来让人掩面。当唐帝国这轮7世纪的艳阳,穿透欧亚大陆沉沉的蒙昧,成为世界文明的伟大中心之后,日本立刻摇身变为谦恭无比的向阳花,对着唐妩媚绽放。从贞观四年(630)到乾宁元年(894),日本共组建了19次遣唐使团,人数从100人到600人不等,成员除了官员,还有大量的医师﹑画师﹑乐师、史生、工匠、学问僧﹑留学生。许多官员、留学生为唐的繁华深深折服,一住就是几年、十几年,有的干脆在唐娶妻生子,终生不归。日本遣唐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远,可谓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正是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将围棋、马球、相扑带回了日本,更关键的是,给日本政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推动日本进入了“和魂汉才”时代。其中大化二年(646)孝德天皇发起的从贵族垄断走向中央集权、一举奠定日本发展方向的“大化改新”,就是全盘克隆唐朝律令的结果。可以说,遣唐使代表了无上的荣耀,在日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可令人费解的是,在历次日本遣唐使名册中,却找不到高元度的名字。按照入唐的时间顺序,他应该是第12次遣唐使。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原来,他不是官阶为从五位下的遣唐使,而是官阶稍低的迎入唐使——负责迎回遣唐使的特使。好比伴娘不是新娘一样,他在本质上是个“跑龙套”的角色。 当时,可供高元度选择的入唐路线共有三条。**条是北路,就是从日本九州岛向西北,沿着朝鲜半岛西岸、辽东半岛南岸航行,南跨渤海,在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这条线沿海岸航行,相对安全,是东方海上丝路的主要航线,也是东北亚各国入唐使的必经之路,因此被称为“朝贡道”。但朝鲜半岛的新罗在吞并百济﹑高句丽之后,开始与日本抗衡。于是,在7世纪70年代到8世纪60年代的百年间,日本不得不开辟第二条路线——南岛路,就是从九州岛南下,经种子岛﹑屋久岛、奄美诸岛(琉球群岛中部)转向西北,横跨东海,在长江口的明州(今宁波)登陆。这条线*大的风险来自“黑潮”,木帆船时代,在如此恐怖的洋流之上航行,只能听天由命。正因为如此,8世纪70年代以后,遣唐使转而开辟了第三条路线——南路,就是从五岛列岛直插西南,横渡东海,在扬州登陆。这条线优点是 所需时间短,*快3天,*慢只需10天,比前两条线节省近20天,缺点仍然是需要经历风涛之险。 依照常规,高元度应该走南岛路。因为北路面临着巨大的战争风险,尤其是高元度出行这年,新罗对日本使节无礼,日本权臣藤原仲麻吕动员了394只军船、4万名兵士,准备发起对新罗的远征,只是因为孝谦上皇极力反对才暂时搁置。然而,高元度偏偏走了北路,难道他不怕掉脑袋吗? 问题不在于他怕不怕,而在于容不得他选择。因为高元度此行,除了迎接入唐未归的第11次遣唐使藤原河清回国,还附加了一项使命,就是送以杨承庆为首的渤海使团回家。 好在,他们没有走传统意义上的路经新罗海岸的北路,而是选择了穿过日本海北上,直接前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的路。 早春二月,以高元度为正使,内藏全成为判官的99人日本使团,陪同23人的渤海使团从日本敦贺港启程。由于他们选择的路线避开了新罗的势力范围,所以几乎没有出现一丝波折,就顺利抵达了渤海国上京。在那里,他见到了渤海国第三代君主——文王大钦茂,代表淳仁天皇送上了丝绢锦帛,达成了共同夹击新罗的意向,还受邀参观了白山黑水间的壮美景色,难得地享受了一次衣锦还乡的待遇。 美梦总是在*香甜处被打断。高元度正在兴头上,渤海王就收到了一封来自长安的书信,来信者正是日本遣唐使藤原河清。他在信中说,7年来,我无时无刻不想返回故国向天皇复命。6年前,我从扬州东渡回国,但我乘坐的船只不幸触礁,一直漂流到越南才侥幸被唐帝国救回。后来,唐又发生动乱,东返之路过于凶险,所以至今未能归国,请求渤海王派人赴日本“告迟归之故”。于是,渤海王与高元度商定,日本使团一分为二:一路由正使高元度等11人组成,由渤海国贺正使杨方庆陪同,前往长安迎接藤原河清;另一路由判官内藏全成等88人组成,由渤海国辅国大 将军高南申陪同,返回日本汇报藤原河清迟归的原因。 就是在这段航程的一个午后,高元度一行看到了唐的海上门户——登州。 按说,他该高兴才是,他将有幸进入富甲天下、美女如云的国际大都市长安,这是多少日本人一生的梦想呀!但是,杨承庆带来的坏消息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唐国爆发了“安史之乱”,一个驻守边关的大将看中了皇帝的女人,已经攻占长安。去兵连祸结的唐本土迎接遣唐使,与虎口拔牙有什么区别?因此,高元度愁容满面就不难理解了。 “抛锚上岸——”高元度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叹了口气。 ……

作者简介

高洪雷:1964年生,山东新泰人,作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著,长期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史、人类学、地质学研究,擅长历史类大众科普、纪实文学创作,作品有《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中华民族的故事》《名人故事》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已被译成维吾尔文、蒙古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韩文等7种文字出版,《大写西域》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华民族的故事》被出版商务周报与中国出版协会评为年度桂冠童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