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情商孩子的情绪管理课

高情商孩子的情绪管理课

1星价 ¥18.4 (4.3折)
2星价¥18.0 定价¥42.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3818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25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11381842 ; 978-7-5113-8184-2

本书特色

l 20年优秀班主任经验,被称为“*懂孩子心”的优秀教师王莉继《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之后,再次为父母解开孩子不爱学习的秘密! l 孩子不爱写作业的背后,是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他们的反常表现,正是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是比获得优异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l 高情商的孩子不仅会表达快乐、更会用妥善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让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冲突都变成孩子的成长契机。 l 每章节配本章思维导图,让父母秒懂孩子的每一个小情绪

内容简介

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有恒久影响,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易怒、悲观、具破坏性,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会极大地影响其今后的个性和品格,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当孩子被失控情绪操纵的时候,恰恰是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的反常表现,正是他们的求救信号。 作者身为老师,在多年执教经历中,见过许多情绪出现问题而导致孩子学习、生活、人格发展受到影响的案例。在本书中,她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分析,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并在帮助孩子解决成长期的各种问题的同时,掌握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养方法和技巧。全书分六章详细介绍孩子的情绪来源、坏情绪的破坏力、好情绪的影响以及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文稿逻辑性强,事例充分,干货满满。

目录

**部分:孩子的情绪魔法盒——不被情绪的表象迷惑

**章

情绪没有对与错,认出情绪后面那个需要爱的孩子

1.走进孩子未知的情绪世界

2.那些成为“情绪垃圾桶”的孩子,并不是真的高情商

3.不见风雨的“乖乖宝”也许更需要父母的关注

4.认出孩子“双重人格”与情绪背后的深层需要

5.抽动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6.基因中携带的抑郁情绪

第二章

解读孩子的情绪,关注行为中隐藏的深层问题

1.愤怒的外表下,是孩子受伤的心

2.恐惧,来自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3.低落与崩溃,是压力下的不知所措

4.强悍外表下掩饰的自卑

5.忌妒,隐藏着孩子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6.不爱学习的愤怒,掩藏着孩子的恐惧

7.冷漠是自我保护的外衣

第三章

叛逆是管出来的,不让童年成为孩子一生需要被治愈的痛

1.辛苦又唠叨的母亲与咄咄逼人的孩子

2.焦虑会让孩子的情绪受困

3.对错误的放大,终将导致孩子的对抗

4.脾气暴戾的孩子背后,是父母的苦毒和抱怨

5.躲开妈妈的情绪魔鬼期

第二部分:掌控情绪魔法盒——让情绪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第四章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改变的开始

1.孩子只听老师的话?

2.不吼不叫,孩子才会听你说

3.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4.不让自卑的沉默成为孩子的常态

5.用情绪教育代替管教与惩罚

第五章

*好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共情

1.高情商妈妈不会被孩子的哭闹所控制

2.温和的性格可以遗传

3.不给孩子贴标签

4.鼓励与自信,可以扭转乾坤

5.支持与理解,是世界上*好的情绪良药

6.十全九美已经是*完美

7.爱,是*好的教育魔法

第六章

情商高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1.被压抑的情绪,从来不会消失

2.准确识别情绪,才能真的共情

3.积极情绪,是孩子赢得友谊的关键

4.只有情商高才能拥有真正的领导才能

5.共情是高情商孩子的情绪解读力


展开全部

节选

1.愤怒的外表下,是孩子受伤的心 凡是与小孩子打过交道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小孩的情绪实在是太善变了,经常上一秒还是惹人爱的小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张牙舞爪的小恶魔,喜怒哀乐随机切换,完全没有规律可言。 尤其是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这种体验实在是太令人崩溃了。 孩子的情绪真的是凭空出现的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原因。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尤其是三岁之前,特别爱哭,别人都拿他束手无策,但我总是一眼就能看出他闹脾气的原因:有时候是因为饿了、累了、困了,需要补充能量;有时候是因为换了环境不适应,需要大人的安慰;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玩得太高兴了,只需要给他时间缓冲一下情绪,过不了多久,他就能自己恢复过来。 我们要想找到这些情绪的源头,只有张开怀抱,向孩子伸开双手,用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才能听到他们隐藏在情绪之下的那些没有说出的话,才能对他们的情绪进行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小志是邻居佩佩的孩子,在他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没空管他,我就成了他的“临时监护人”。我也很乐意担任这一角色,毕竟这孩子实在是太省心了,放学回家知道主动写作业,妈妈回来得晚也不吵不闹,走的时候还会自己收拾书包,因为“妈妈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有一次,小志考试成绩不理想,连班级前十名都没进。但他的妈妈说,“好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于是,他就努力在功课上下功夫,别的小朋友下课去玩,小志则自己主动改错题;别的小朋友假期去游乐场,他就拉着妈妈泡图书馆……尽管很多事情小志都解释不清楚,但是他真的在努力做一个不让妈妈生气的孩子。 因此,每次跟佩佩聊到小志的懂事,我都忍不住流露出羡慕之情:遇上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啊! 佩佩对这样的夸奖也已经习以为常,骄傲地说:“以前小志也淘气,后来我生了一场病,病好以后,只要他一闹,我就说‘你要是让妈妈生气,妈妈就会死’,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管用,只要我一生气,他就会特别听话。”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隐隐闪过一丝不安,似乎对小志平时的习惯有了一些理解,例如他从来不反抗妈妈说的每一句话;他性格温和,从来不和人产生争执,哪怕别人的话让他不高兴,他*多低头不再说话;即使被同学欺负了,他也只是掸掸身上的土,然后告诉旁人,不要告诉他妈妈。 然而,即便小志克制自己的情绪,也还是有爆发的一天。 小志升上高年级之后,为了方便与他联系,佩佩特意给他买了一台手机,说没事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听英语,小志便收下了。 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小志都要把手机装到衣袋里,然后戴上耳机听英语阅读。有一天,小志出门没有戴耳机,佩佩奇怪地问:“你不听英语了吗?”小志一边弯腰穿鞋子,一边说:“出门再戴。”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佩佩有些怀疑了。有一天,小志放学回家后,她直接走到他面前,说:“你的手机呢?拿出来给我。” 小志一下子愣住了,支吾了半天才说:“手机落在学校了。” 佩佩一眼就看出小志没说实话,继续说道:“那我和你回学校去拿。” 小志抿了抿嘴唇,**次没有顺从妈妈的提议,抗拒地说道:“放学了,学校不让进,我明天带回来。” 佩佩坚持:“没事,我给老师打电话,老师会让进去的。” 突然,小志猛地抬起头来,脸到脖子都变得通红,目光中充满了挑衅、愤怒、不屑等复杂的情绪。佩佩从来没有看过儿子用这种目光注视自己,她一字一顿地说:“你要干什么?你要气死妈妈吗?”这句话就像一个按钮,立刻把小志的怒气阀关闭了,小志低下了头。 佩佩又乘胜追击:“走!去学校拿手机。”话语中带着绝对的权威,没有丝毫商量的意味。 小志站在原地,一动不动,默默表达着抗议。这个举动把佩佩惹火了,她用手拉起儿子,再次坚定地说:“走啊!” 小志双手紧紧地攥在一起,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您别问了,行吗?”而一向被儿子敬重的妈妈,却不肯放过孩子的求饶,坚持要去学校查清真相。 小志突然像疯了一样,抬手用力把妈妈推向一边,闭着眼睛大喊:“我说了,别问了,别问了!你还要问!”一边说,一边哭着用力捶打自己。 佩佩被儿子这突然的行为吓坏了,赶紧上前制止小志的自残行为,但怎么也不能让他停手。从来没有见过儿子有这表现的佩佩,一下子惊慌失措起来,她不明白,一向听话的儿子怎么会突然像中了邪一样,简直是疯了。 等小志冷静下来后,他主动请求妈妈的原谅,并告诉妈妈手机被自己摔坏了,他不想让妈妈生气,但是不知道怎么和妈妈说,所以才一直隐瞒。 佩佩怕儿子再做出什么过激的行为,也就没再深究,却在私下里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给我讲了一遍,然后充满疑惑地问我:“小志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心理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种情绪失控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短路”,它就像电路会短路一样,情绪也会有短时间的失控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平时善良温顺的人,被激怒后会性情大变的原因。之所以会造成情绪短路,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情绪容易被牵制和主导。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出现情绪短路现象,比如: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有人不慎撞到了他,有的人会选择宽容;有的人则会立刻张嘴大骂;还有的人平时素养很高,但是也会不依不饶。后两种人都是情绪短路的表现。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不是完全受自己控制的,它很容易受外因的主导。 小志就是受到了妈妈这一外因的干扰,出现了情绪短路,导致情绪失控。所以,并不是小志自身出了问题,促使小志情绪短路的妈妈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小志从小到大都在严格管束自己的情绪,秉持着不让妈妈生气的原则,而他也知道自己把手机弄坏这一事件会惹妈妈生气。在手机坏的一刹那,他的情绪已经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而佩佩作为母亲,没有尊重孩子的情绪,反而处处压制,就像一座积蓄着无数能量的火山一样,一味地堵只能让孩子内心的压力越来越大,迟早会有喷发的一天。 通过观察小志的行为,可以看到他情绪产生的几个不同阶段:**阶段,是行为上的改变,他回家不爱说话了,这说明他正处在某种心理压力之下;第二阶段,妈妈的强硬触发了孩子的对抗情绪,他这时的行为已经脱离了正常状态,但仍然是可控的;第三阶段,妈妈质问小志,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下降,情绪开始积蓄、发泄;第四阶段,妈妈继续逼问,小志情绪失控,开始转向攻击自身。 听完我的分析,佩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非常自责地说:“是我太粗心,忽视了对孩子情绪的认识,没想到孩子的压力这么大。那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减轻他的压力呢?” 我告诉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情绪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谈几次话就能解决的,而需要父母在平常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就小志而言,把情绪发泄出来,对他反而是一件好事,这可以给他一定的时间做自我情绪的调整。等他情绪稳定了,愿意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再与他进行沟通。 除此之外,也可以趁机做一个自我反省,告诉孩子,即使做错了事情,妈妈也有心理承受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爱是相互的,宽容也是相互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家长就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 愤怒是哭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时候,在孩子愤怒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受伤的心。对聪明的父母来说,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恰恰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机会,可以帮助孩子明白如何对自己负责,获得情绪上的成长。

作者简介

王莉,北京市级优秀教师,曾获北京市*高级别“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称号,荣获多届全国青少年“春雷杯”园丁奖。她从事一线教学20余年,众多学生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还有不少学生在《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中取得佳绩。著有畅销书《你只是看上去在陪孩子写作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