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20653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48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562065319 ; 978-7-5620-6531-9

内容简介

本书两编:编 刑法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章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共生论;第二章 行为人刑法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选择;第三章 中国大陆刑法案例研习研究报告;第二编 刑法教义研究,主要包括:第四章 论制造法不允许的风险;第五章 组织中不法集体决策的归因与归责;第六章 组织支配与组织犯的归责基础;第七章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第八章 中国犯罪学科学性及其构建;第九章 风险社会与变迁中的犯罪控制:以英美为例;第十章 当代美国刑事政策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第十一章 从愤怒到宽恕:纳思邦刑罚理论述评;第十二章 过失犯中的可预见性与规范保护目的。

目录

探寻刑法教义与刑事政策的融通之路 **编 刑法教学研究 **章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共生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际视野下的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 三、作为中国问题的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的互补性 四、旁论:刑事政策与刑法教义学的关系探 五、结语 第二章 行为人刑法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二、行为人刑法转型:从历史到现代 三、行为人刑法在中国发展 四、结语 第三章 中国刑法案例研习研究报告 一、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案例演习课的价值 二、北大刑法案例研习课程情况 三、案例研习课的基础与技巧 第二编 刑法教义研究 第四章 论制造法不容许的风险 一、风险降低时归责的排除 二、缺乏危险创设时归责的排除 三、在允许性风险中排除归责 四、结语 第五章 组织中不法集体决策的归因与归责 一、组织结构与不法集体决策的归责 二、不法集体决策的因果关系 三、不法集体决策的客观归责 第六章 组织支配与组织犯的归责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组织犯的归责形式 三、组织支配的成立要件 四、对反对意见的反 五、结语 第七章 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 一、以往诸学说之不 二、作为义务位阶性视角下的探 三、结语 第三编 刑事政策研究 第八章 中国犯罪学科学性及其构建 一、犯罪学科学性命题之提出 二、当前我国犯罪学研究若干问题 三、犯罪学体系比较与关系犯罪学之提倡 四、多层面有限制的犯罪理论整 五、犯罪测量量具标准化及其必要性 第九章 风险社会与变迁中的犯罪控制:以英美为例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风险化及其后果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犯罪控制模式的变迁 三、风险管理型犯罪控制模式的提出 四、犯罪(刑罚)问题的政治化及其解决 第十章 当代美国刑事政策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美国刑事政策转向之原因 三、美国刑事政策转向之表现 四、美国刑事政策转向之后果 五、对我国的启示 第十一章 从愤怒到宽恕:纳思邦刑罚理论述评 一、宽恕理论的内容 二、宽恕理论的价值 三、宽理论用 四、宽恕理论的启示 第四编 外国刑法译文 第十二章 过失犯中的可预见性与规范保护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实质及其优势 三、规范保护目的理论与过失不法的阐明 四、结语 访谈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波,男,山东东平人,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刑法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刑法教义学、刑事政策学、刑罚社会学。著有《过失犯中的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刑法教义与刑事政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曾在《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政治与法律》《政法论丛》《中国刑事法杂志》《刑事法评论》《刑法论丛》等法学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刑罚制度与实践的社会学分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刑罚社会学:学术史与方法论”,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若干。曾获中国法学会第六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科研成果奖,山东省法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或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