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丛书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代中国丛书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星价 ¥129.6 (7.2折)
2星价¥129.6 定价¥18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4096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0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15409603 ; 978-7-5154-0960-3

本书特色

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历史全面而真实的记录利用、限制、改造;团结、教育、改造 企业与人的改造并举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改造的过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继续对原工商业者进行团结、教育、改造和发挥他们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作。书中很后部分简略地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原工商业者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和活动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节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外国在华资本

二、官僚资本

三、民族资本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政策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组与国家资本主义的

初步发展

**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结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

二、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势力

三、没收官僚资本

四、土地改革

五、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

六、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扶植及对资本家的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前夕及初期的民族资本家

二、开展对工商业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纠正中共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

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扶助

第三节反对市场投机斗争

第四节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与调整工商业

一、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二、调整工商业

三、私营工商业的改组和管理

第五节“五反”运动

一、不法资本家的进攻

二、“五反”运动

第六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调整商业

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

第七节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一、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初步发展

二、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节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据

第三节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赎买政策和国家资本主义

政策的思想

二、关于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三、关于对资产阶级分子的团结、教育、改造政策

四、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目录CONTEMPORARY

CHINA

第三章有计划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节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教育

第二节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私营批发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的发展

一、工业

二、运输业

三、零售商业


第四章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发展

**节在私营工业中有计划扩展公私合营

一、有计划扩展公私合营的必要性,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条件

已经成熟

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扩展公私合营工业计划会议,

制定和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第二节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成就

一、1954年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成就

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向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发展

三、私营企业公私合营后的新面貌,公私合营企业的优越性


第五章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节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一、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历史背景与客观依据

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来前进行的几项工作

三、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经过

第二节清产核资与定息

一、清产核资的方针、原则与有关规定

二、清产核资的做法与结果

三、清产核资中对几个问题的处理情况

四、定息的性质、意义及执行情况

五、资本家对定息的反应

第三节人事安排与调整公私共事关系

一、人事安排的政策、原则与范围

二、安排情况

三、资本家对安排的反应与表现

四、公私共事关系的情况

五、调整公私共事关系的情况

第四节经济改组与企业改革

一、生产改组的情况

二、生产改组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三、调整商业网的情况

四、企业改革的情况

第五节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工作

第六节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成就和问题

第七节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新问题和新的方针、政策

一、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方针政策

二、毛泽东、刘少奇提出的关于可以允许发展个体经济与

私营经济等思想观点

三、新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


第六章反右派斗争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对资改造工作的进展及

“左”的干扰和破坏

**节对资改造工作在“左”的错误干扰下曲折前进

一、反右派斗争和扩大化

二、工商界整风和自我改造的“大跃进”

三、贯彻缓和阶级关系的方针,纠正一些“左”的做法

四、贯彻政策,调整关系,调动服务,促进改造,

团结工商界为克服困难而斗争

第二节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对改造资产阶级分子政策的

“左”的干扰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对改造资产阶级分子政策的破坏


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

**节历史性的转变

一、中共中央宣布国内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

第二节开展“三小”区别工作

一、“三小”区别工作的提出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区别“三小”工作

三、1979年的区别“三小”工作

第三节发挥原工商业者的作用

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

二、经济咨询服务

三、工商专业培训

四、兴办企业

五、智力支边扶贫

六、联谊交友,为对外开放、统一祖国服务


结束语

附录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事年表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节 旧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开始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企业相继出现;中国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诞生。原来完全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外国在华资本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并*先建立起来而且在长时期内是它的主要部分。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凭借和清政府订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种种特权,对中国的贸易额大为增长,为贸易服务的外资企业先后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建立起来。截至1894年,外国企业在华的投资总额合21370万元史料中的货币单位有外币,中国货币单位也是“两”“元”并用,本文均折合为“元”,以便比较。,其中金融业、航运业、商业占747%,工业(制造业、公用事业)占253%。工业,也主要是为贸易服务的,如砖茶制造、缫丝和为其他出口商品加工、打包等业,其资本也是从属于外国洋行或轮船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出售商品的生产企业很少,投资额都不大。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批使用机械动力生产的近代企业,对后来中国洋务派官僚和民办企业的出现起着刺激作用。 其次,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僚创办的企业,*初创办的是军用工业。随后由于军用工业供应燃料、材料的需要,也是为了获取利润增加财源,又以官督商办,招纳商股试行官商合办的形式吸收民间资金,陆续创办了轮船、煤矿、冶铁、纺织、铁路、电报等民用工业。 中国**家近代煤矿、**家近代纺织厂、**条实用铁路都是洋务派在这时创办的。 洋务派所办的企业,除轮船业外,无论投资数量或企业规模都比当时外国在华企业大得多。这时的重要产业如机器制造、采矿、铁路、钢铁等都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而外国资本投资于这些关键性产业都是在中国人创业20年以至30年之后。外国资本在这里并没有起什么先驱者或“示范”的作用。 绪论CONTEMPORARY CHINA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再次,民族资本即民办企业的出现是在外国资本企业和洋务派官僚资本企业之后。 19世纪70年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增长、国内市场的逐渐扩大和外国在华企业高额利润的刺激,中国民办企业逐渐兴起。 *先出现的民办企业也是为对外贸易服务的行业。例如,外国船舶远航来华,例需修理,因而出现民办的船舶修造业;因为生丝的大量出口,因而出现了机器缫丝业。 轮船运输在中国出现时就为外商所垄断。当时经营轮船风险大,因而利润极高,这就引起中国商人的垂涎。他们先是在外国轮船或轮船公司搭股,然后集资买船。 继船舶修造业、缫丝业之后,有火柴、造纸、印刷等业兴起,都属小厂。进入20世纪90年代设厂增多,并有轧花、棉纺织厂的创办,投资较大。但比之洋务派的企业,仍属小厂,技术设备亦多因陋就简。但是民办企业的厂数多于洋务派的企业。单就制造业说,民办企业的投资合1607万元,超过洋务派对制造业的投资(1561万元)。 1840年至1894年,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建时期。在这个时期,包括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产业资本的投资总额约合12155万元,其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共计为6749万元,占555%,外国在华资本5406万元,占445%。中国资本超过外国在华资本。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消长变化和对立统一中逐步演进的。在三种不同形态资本的这种关系中也显示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部分原因。 一、外国在华资本 1895(甲午)年以前,中国产业资本中是中国本国资本占据优势,甲午战争后外资涌进,情况大变。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取得了设厂、开矿筑路的特权,外国在华投资迅速扩张起来,其来势甚猛。在1895年至1914年即**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外国在华资本由5406万元增至102125万元,增长了189倍。它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94年的445%上升到1914年572%。 在**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力东顾,在华投资增长有限,但在战后的1920年至1936年间,外国在华的产业投资又有迅速的增长,由133000万元增至571758万元,在中国产业资本中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516%上升到1936年的578%。不过,这时期外国资本的增长主要是“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以掠夺资源为目的的投资,在关内增长不多。1936年,关内产业资本总额有554593万元,其中外国资本195924万元,占353%。 外国在华的产业投资只是它对中国投资的一部分。例如到1914年的投资总额4256亿元中,约有一半(2151亿元)是对中国政府的贷款,约6%是房地产投资,约43%(1846亿元)是企业投资。企业投资的分配是:金融、贸易业占45%,铁路、轮船占35%,工矿业占20%。这表明帝国主义在华投资的基本性质是“商”而不是“工”,即金融、贸易的投资占比*大,其次是轮船、铁路的投资。外国资本长期垄断着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并通过买办的商业控制着中国市场。外国银行垄断着中国的外汇,操纵中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在产业部门的投资虽然不多却很集中,掌握了交通和资源、能源等关键产业。中国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关系,从经济上说,是一个市场上中小资本和垄断资本的关系。金融、贸易和关键产业被外国资本掌握,中国资本对外国资本的依存性和其自身发展前途的局限性就很大了。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片国土沦陷,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在抗战后方的外国在华资本的直接投资已微不足道,外国借款数量则空前增加。战时外债除一小部分用于军需品的直接供应外,其他都用于维持因通货膨胀而陷入困境的货币金融体系。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接管了英美等国在中国沦陷区的企业和房地产。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本的全部和德、意法西斯的在华财产被中国政府接收;原属于英美等国财产则发还原主。战后,欧洲各国都没有扩大海外投资的能力,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中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

作者简介

本书编者为《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该编辑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专门组织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大规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工程。主要成果是多卷本《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