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记背后的历史(全8册)
读者评分
5分

日记背后的历史(全8册)

1星价 ¥52.5 (4.3折)
2星价¥51.2 定价¥12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5条)
ztw***(三星用户)

书很好,很喜欢,空了好好看

2021-08-26 00:04:40
0 0
Tth***(三星用户)

短评起名很麻烦耶

给小堂妹买的书,扣一星是我没读过,不能随意评价内容

2021-08-20 11:48:18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429229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6-06-01
  • 条形码:9787534292293 ; 978-7-5342-9229-3

本书特色

适读年龄:6-18岁
这是一套日记体历史小说,用虚构的精彩故事,传达出真实难忘的历史。虚构日记与真实历史相得益彰!
这套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记录日记的主人公全部都是涉世未深的孩子,通过一个孩子清纯而独特的视角,用日记记录下了庞贝城毁灭时、与埃及法老在宫廷中生活时、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纳粹铁蹄在德国肆意践踏时等等故事中,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种独特的传达历史的写法,使得这套书展现出文学和历史的双重美感。
每本书后面都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涵盖了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简介、年表、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词汇以及推荐观看的电影等等。
文学之美、历史之实,阅读“日记背后的历史”系列,你会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有趣!每个孩子都不应错过!
“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钱理群

文学与历史的二重奏,用精彩故事再现难忘历史!
《日记背后的历史》丛书,通过孩子的日记,让读者跟随主人公亲历某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同日记的小主人一起窥见一个新时代的曙光。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是本套丛书的*特色之一,即一套日记体裁的历史小说,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本套丛书涉猎范围广泛,既网罗重大历史事件,又有帝王、革命者和艺术家的故事。同时,为帮助小读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每册书后都附有真实的历史资料,例如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事件简介、年表、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词汇。

【分册简介】
《法老的探险家:小特使米内迈斯的日记(公元前1472年)》【法】维维亚娜·柯尼希/著
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纳克庙神父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玩伴兼好朋友。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起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于是,一次艰险而又奇妙的彭特冒险之旅开始了…

相关资料:
考古学家绮丽儿•沃德结合*考古发现,完全用古埃及人的技术,原尺寸地复制了一艘古船,证明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当初的彭特之旅完全是可行的。
——英国BBC《征服海洋的女法老》

《庞贝城的灰烬:小女奴布里色丝的日记(79年)》【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
在庞贝没人害怕地震,因为这里的地震太频繁了。17年来,没有一所房屋因此倒塌!比起地震来,小女奴布里色丝更担心她自己的处境,她从可怕的主人家逃了出来,一心一意追求自由的生活。可多灾多难的她完全不知道,一场灭绝整座庞贝城的浩劫就在眼前。
阅读布里色丝的日记,和她一起面对维苏威火山的爆发。

相关资料:
“那是多么令人惊骇的景象啊!许多人在睡梦中死去,也有人在家门口死去,他们高举着手臂张口喘着大气……”
——参与发掘庞贝古城的历史学家瓦尼奥
 
《海盗的俘虏:小人质伊夫的日记(1718年)》【法】多米尼克·若利/著
伊夫从海地王家港乘船前往法国圣-马罗港,途中被加勒比海的海盗抓住作为人质。这些海盗残暴凶狠、无法无天,可怜的小伊夫怎么样才能逃脱他们的魔掌呢?幸亏还有日记本陪伴着他,让他记录下在海盗船上度过的日日夜夜……

相关资料:
“海盗的黄金时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和印度等殖民地的海上贸易蓬勃发展。欧洲君主们疯狂抢占殖民地,搜刮殖民地财物。海盗们坐享其成,大肆抢劫来往于欧亚两地贸易中心的商船。”
——美国考古学家拉塞尔·斯科夫罗内克和查尔斯·艾文
 
《莫扎特的未婚妻:康斯坦丝的音乐日记(1781-1783年)》【法】伊莎贝尔·迪凯努瓦/著
莫扎特房东的女儿康斯坦丝是家里的丑小鸭,她的姐姐约瑟法则漂亮而任性。姐姐抢先爱上了音乐家,但是音乐家却被康斯坦丝的温柔、聪明以及对音乐的天赋深深打动了。莫扎特向她求婚。婚后不久康斯坦丝就做了母亲,莫扎特决定为他的妻子写一首曲子……

相关资料:
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美国音乐学家约瑟夫•马克利斯
 
《王室的逃亡:小裁缝露易丝的日记(1789-1791年)》【法】多米尼克·若利/著
露易丝13岁那年,离开家乡布列塔尼来到巴黎,跟着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服装师罗斯·贝尔坦小姐当学徒,她刚适应巴黎的生活,大革命就爆发了。露易丝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她在日记中记载了民不聊生的景象和王室的种种骄奢淫逸。

相关资料:
法国大革命创造了历史价值独一无二的东西,正是这种独一无二后来成了普适的价值:民主的初次试验。
——卢梭
 
《樱桃时节:玛蒂尔德的巴黎公社日记(1870-1871年)》【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
玛蒂尔德因为偷了块面包而被送进监狱,她逃了出来并遇见了学校教师路易丝。路易丝教玛蒂尔德读书写字,用善良和体贴让从小饱受饥寒和虐待的玛蒂尔德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二人相似的身世也让她们紧紧相依。路易丝同时是个女革命家,梦想着彻底改变整个社会。她们共同经历了反对普鲁士的战争、巴黎被围困、巴黎公社的成立以及遭遇到的血腥镇压。路易丝不幸被抓,而玛蒂尔德代替她守护着孩子们。

相关资料:
我坚信自由的事业必胜,而我的缪斯,我那老迈而头发灰白的诗神,会永远存活,为死难者伸张正义,呼唤复仇。
——巴黎公社诗人马罗陀
 
《泰坦尼克号:朱丽亚的沉船日记(1912年)》【法】克里斯蒂娜·费雷-弗勒里/著
14岁的朱丽亚,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她在前往营救泰坦尼克号的客轮卡帕西亚号上,亲眼目睹了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搜救工作,见证了每位死里逃生的游客遭受的巨大不幸。这艘豪华游轮遇到的惨痛灾难,给她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她决定把一切都记录下来……

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上的一个船员在航行中对一个二等舱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
 
《我逃离了纳粹德国:伊尔丝的流亡日记(1938-1939年)》【法】亚埃尔·哈桑/著
犹太女孩伊尔丝和家人为逃离纳粹德国,和众多同胞不惜一切代价,登上了开往古巴的轮船。上千名犹太人随着这艘船在希望和绝望中反复颠簸,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接纳他们。*终,轮船终于被允许靠岸,但这真的意味着所有人都安全了吗……伊尔丝的流亡日记,让读者永远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相关资料:
“希特勒吞并荷兰后,颁布了一道道反犹太法令:犹太人身上要佩一颗黄星……犹太人禁止搭电车……犹太人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之间才能买东西……”
——《安妮的日记》

前言

钱理群:《老少咸宜,多多益善》
  这是一套“童书”;但在我的感觉里,这又不只是童书,因为我这七十多岁的老爷爷就读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这两天我在读丛书中的两本《王室的逃亡》和《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时,就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异感觉。作品所写的法国大革命,是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就知道的,埃及的法老也是早有耳闻;但这一次阅读却由抽象空洞的“知识”变成了似乎是亲历的具体“感受”:我仿佛和法国的外省女孩露易丝一起挤在巴黎小酒店里,听那些平日谁也不注意的老爹、小伙、姑娘慷慨激昂地议论国事,“眼里闪着奇怪的光芒”,举杯高喊:“现在的国王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把人关进大牢里去了,这个时代结束了!”齐声狂歌:“啊,一切都会好的,会好的,会好的------”,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又突然置身于3500年前的神奇的“彭特之地”,和出身平民的法老的伴侣、十岁男孩米内迈斯一块儿,突然遭遇珍禽怪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这样的似真似假的生命体验实在太棒了!本来,自由穿越时间隧道,和远古、异域的人神交,这是人的天然本性,是不受年龄限制的;这套童书充分满足了人性的这一精神欲求,就做到了老少咸宜。在我看来,这就是其魅力所在。
  而且它还提供了一种阅读方式:建议家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自己先读书,读出意思、味道,再和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这样的两代人、三代人的“共读”,不仅是引导孩子读书的*佳途径,而且营造了全家人围绕书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环境和氛围。这样的共读,长期坚持下来,成为习惯,变成家庭生活方式,就自然形成了“精神家园”。
  这对孩子的健全成长,以致家长自身的精神健康,家庭的和睦,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或许是出版这一套及其他类似的童书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我也就由此想到了与童书的写作、翻译和出版相关的一些问题。
  所谓“童书”,顾名思义,就是给儿童阅读的书。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儿童”?二是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
  首先要自问:我们真的懂得儿童了吗?这是近一百年前“五四”那一代人鲁迅、周作人他们就提出过的问题。他们批评成年人不是把孩子看成是“缩小的成人”(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就是视之为“小猫、小狗”,不承认“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几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正因为不认识、不承认儿童作为“完全的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独立性”,我们在儿童教育,包括童书的编写上,就经常犯两个错误:一是把成年人的思想、阅读习惯强加于儿童,完全不顾他们的精神需求与接受能力,进行成年人的说教;二是无视儿童精神需求的丰富性与向上性,低估儿童的智力水平,一味“装小”,卖弄“幼稚”。这样的或拔高,或矮化,都会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这就是许多孩子不爱上学,不喜欢读所谓“童书”的重要原因:在孩子们看来,这都是“大人们的童书”,与他们无关,是自己不需要、无兴趣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为转移呢?这里,也有两个问题。一是把儿童的兴趣看得过分狭窄,在一些老师和童书的作者、出版者眼里,儿童就是喜欢童话,魔幻小说,把童书限制在几种文类、有数题材上,结果是作茧自缚。其二,我们不能把对儿童独立性的尊重简单地变成“儿童中心主义”,而忽视了成年人的“引导”作用,放弃“教育”的责任——当然,这样的教育和引导,又必须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尊重与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就以这一套讲述历史文化的丛书《我的故事》而言,尽管如前所说,它从根本上是符合人性本身的精神需求的,但这样的需求,在儿童那里,却未必是自发的兴趣,而必须有引导。历史教育应该是孩子们的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我们需要这样的让孩子走近历史,开阔视野的,人文历史知识方面的读物。而这套书编写的*大特点,是通过一个个少年的日记让小读者亲历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引导小读者进入历史名人的生活——如《王室的逃亡》里的法国大革命和路易十六国王、王后;《米内迈斯:法老的探险家》里的彭特之地的探险和国王图特摩斯,连小主人翁米内迈斯也是实有的历史人物。每本书讲述的都是“日记背后的历史”,日记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史实细节却是真实的,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的结合,故事真实感与历史真实性的结合,是极有创造性的。它巧妙地将引导孩子进入历史的教育目的与孩子的兴趣、可接受性结合起来,儿童读者自会通过这样的讲述世界历史的文学故事,从小就获得一种历史感和世界视野,这就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了一个坚实、阔大的基础,在全球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人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素质,其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如果因为这样的教育似乎与应试无关,而加以忽略,那将是短见的。
  这又涉及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怎样的童书?前不久读到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提出要将“商业童书”与“儿童文学中的**艺术品”作一个区分(《中国童书真的“大胜”了吗?》,载2013年12月13日《文汇读书周报》),这是有道理的。或许还有一种“应试童书”。这里不准备对这三类童书作价值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当下社会与教育体制下,它们都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是说,如同整个社会文化应该是多元的,童书同样应该是多元的,以满足儿童与社会的多样需求。但我想要强调的是,鉴于许多人都把应试童书和商业童书看作是童书的全部,今天提出艺术品童书的意义,为其呼吁与鼓吹,是必要与及时的。这背后是有一个理念的:一切要着眼于孩子一生的长远、全面、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要说,《我的故事》这样的历史文化丛书,多多益善!

节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