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经典文库外科精要(新版)/中医经典文库

中医经典文库外科精要(新版)/中医经典文库

1星价 ¥10.7 (6.7折)
2星价¥10.7 定价¥16.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23128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20
  • 出版时间:2018-10-01
  • 条形码:9787802312838 ; 978-7-80231-283-8

内容简介

  《外科精要/中医经典文库》为我国早期的外科专著之一。全书分为上、中、下3卷,共有医论54篇,并载痈疽治疗方剂、点烙法、针法及甲疽代指嵌甲方、金疮箭镞伤竹木刺汤火方等数篇。所论多采自前贤之说,并结合作者个人临床经验,指出痈疽病机多为体虚热而荣卫否涩,辨证先须明辨阴阳之证,更当诊其脉与外证,以为权衡。强调“辨之早,治之速”。治法上推崇简便有效之法,如骑竹马灸法、隔蒜灸及单验方等。  《外科精要/中医经典文库》文字精炼,方论并重,于临床及科研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卷上
疗发背痈疽灸法用药要诀**
痈疽备论第二
痈疽灸法论第三
骑竹马灸法第四
论隔蒜灸得效须先知庶使预前有备第五
背疽未有尖顶寻灸穴法第六
蒜饼施用分其轻重第七
灸法论要引证辨惑论第八
灼艾当识痛痒二证论第九
脑疽灸法第十
初发痈疽既灸之后服药以护脏腑第十一
马益卿先生痈疽论第十二
《三因方》痈疽叙论第十三
读《素问》良用备要论第十四
读《千金》良用备要论第十五
读《家传》别脉辨证论第十六
痈疽证治第十七
治痈疽用药大纲第十八
论呕逆证第十九
论痈疽其源第二十
华佗论痈疮第二十一
论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卷中
痈疽发背分表里证第二十三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第二十四
辨痈疽发背阴阳浅深缓急治法第二十五
论善恶形证第二十六
论生死形证第二十七
形证逆顺务在先明论第二十八审内证用药附
发背得体治贵在早论第二十九
疮出未辨津润墨围论第三十
看验赤色重灸防蔓论第三十一
论疮口冷滞难合第三十二治背疽掺药方附
用药温凉须防秘泄论第三十三
视生白痂切护勿触论第三十四
体察病人勤心爱护论第三十五
古人用香药调治有理论第三十六
饮食居处戒忌第三十七
论医者贪利更易前方第三十八诸家所用得效名方附

卷下
论麦饭石膏治效辽绝第三十九
论神异膏功用第四十
疽口紧小而硬论第四十一
论疽疾变证咽喉口舌生疮甚者生
红黑菌第四十二
详审候熟溃脓戒用针刀说第四十三
论伤割证第四十四
论痈疽发寒热多汗误用药第四十五
论因吃毒食发热第四十六
论疮作渴甚用精调补第四十七
论疽疾向安忽然发渴第四十八
论口干与渴证不同第四十九
论发背有热未有不因虚而得之第五十
疽疾将安当补气血第五十一
论服补药捷径第五十二
调节饮食兼平胃气论第五十三
疮成漏脉例第五十四
痈疽杂方
治痈疽小方三道

补遗
痈疽点烙法出陈日华方
用蜞针法出洪丞相《集效方》
痈疽经效杂方一十三道
甲疽代指嵌甲方凡六道
妇人妒乳乳痈方两道
金疮箭镞伤竹木刺汤火方共一十四道
悬痈方

跋语
展开全部

节选

  《外科精要/中医经典文库》:  伍氏方论曰:痈疽发背者,五脏六腑不调所生也。五脏主里,气行经络而沉,六腑主表,气行经络而浮,二者皆因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阳不调,则脏腑不和,荣卫虚,腠理开,寒气客于经络之间,经络为寒所折,则荣卫稽留于脉。又曰: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荣血受寒,则涩而不行,卫气从之,与寒相搏,壅遏不通。又曰:气者,阳也。阳气蕴积而生热,寒热不散,故积成痈脓。又曰:腑气浮行于表,故痈肿浮高易治,脏血沉寒主里,故疽肿平陷,状如牛颈之皮,因而内蚀伤骨烂筋为难治。又曰:人五脏六腑俞穴,皆在背上,凡作疾证,易伤脏腹①,多致坏病。又曰:人多服丹石及钟乳更生散;及炙煿酒面,温床厚被,并尽力房劳,精虚气耗,至中年有消渴、消中、消肾之病,多发痈疽。所以然者,体虚热而荣卫否涩故也。又曰:疖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为疖,二寸至五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为竟体疽。大抵痈疽脉洪数甚者难治,脉微涩者易愈。治法,初觉便宣热拔毒,已溃则排脓止痛,脓尽则长肌敷痂,次序施治,切不可拘一法。酌量轻重,形证逆顺,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导之以针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攻坚,以平为期,此谓至论。  察疽发有内外之别第二十四  李氏云:初发疽时,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肉亦热,肿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后肉色红紫,此为外发。虽大若盆碗,如用药有理,百人百可活。如初发疽时,不拘大小,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之间,渐渐开大,不肿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坏烂,破后肉紫色黑,此为内发。有此证者,未发见之先,脏腑已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之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辨痈疽发背阴阳浅深缓急  治法第二十五  曾氏云:凡痈疽初发至微者,切不可欺。若初发肿臖便高者,势虽急而毒气却浅,盖散越于表,此乃六腑不和为痈,其证属阳,虽急而易疗。若初发至微如粟粒,甚则如豆许,与肉俱平,或作赤色,时觉痒痛,痒时慎勿抓破,其证乃五脏不调为疽,属阴,盖毒气内蓄已深,势虽缓而难治。故人初不以为事,至于祸至而不自觉,况感此疾者,神守不定,安能自察?其受病有阴阳、浅深、缓急之别,全藉医者精察,随证治之,毫厘不差,则疾无不愈。倘不分别,一例投药,以幸其中,鲜有不致危殆者。况阴阳显晦,似是而非,虽缓而急,虽急①而缓,苟不加察,死生分焉。凡痈疽之候,先须明辨阴阳之证,更当诊其脉与外证,以为权衡。若加精审,治疗对病,则举获万全之效。诊其脉浮数而洪紧者,其疮肿晷作,常身热烦渴,饮食知味,此乃六腑不和,大则为痈,小则为疖,其势虽急,投以凉剂,亦多全活。若诊其脉沉细而伏,或沉紧而数,初发之疮甚微,或无疮头,身不发热而内躁,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食不知味,或恶闻食气,此五脏不调为疽,属阴。盖痈疖则属腑,故发之浮而浅,其势虽急而缓,疽则属脏,毒气内蓄之深,势虽缓而反急,二②证皆荣血不调,逆于肉理,肉腐为脓。非谓阳证治之以冷,阴证治之以热,但别其痈疖则属六腑发于外,而为阳,疽则属五脏蓄于里,发之深而为阴也。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