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刘纯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刘纯

¥25.1 (5.6折) ?
00:00:00
1星价 ¥27.9
2星价¥27.9 定价¥45.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3673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2
  • 出版时间:2017-09-01
  • 条形码:9787513236737 ; 978-7-5132-3673-7

内容简介

刘纯,字宗厚,约生于明至元六年(1340年),卒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江苏吴陵(现江苏省泰县、如皋一带)人;明代有名医家、丹溪学派的传承人。著有《医经小学》《玉机微义》《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等。其以《素问》《灵枢》《难经》理论为本,融汇张仲景及金元诸家学说;著作中系统阐述了临床各科之理法方药,撮其切要,缀为韵语,类萃以便初学。其痰饮“治法当以痰为本,以所挟之气为标”的观点,固为精当。刘纯在中医理论上亦卓有建树,承前启后,对后世颇有影响。本书内容包括刘纯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医学教育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一)以名渊求,议论纯正
(二)早居淮安,从父学医
(三)中居咸宁,以医为业
(四)随军医疗,晚居甘州

著作简介
一、《医经小学》
二、《玉机微义》
三、《杂病治例》
四、《伤寒治例》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私淑丹溪一派
(二)从学于乡先生
(三)荟萃众家之长
二、学术特色
(一)“方剂归经”思想
(二)“十九畏”歌诀
(三)创平针法
(四)补充完善五火说
(五)肝肾对举倡肾无实不可泻
(六)提出施泄于肾说
(七)药证相对说
(八)方剂源流考

临证经验
一、诊疗特色
(一)重视辨证用药
(二)损伤一证专从血论
(三)眩晕一证上盛下虚
(四)阴虚阳乏不能视
二、杂病论治
(一)通关透肌骨治中风
(二)标本兼顾治痰证
(三)养阴制燥治消渴
(四)小蓟饮子治淋证
(五)内服外用治齿痛
(六)四物汤加减治妇人病
三、伤寒论治
(一)发热
(二)背恶寒
(三)自汗
(四)头痛
(五)咳嗽
(六)温病八种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一)对其人的评价
(二)对其书的评价
(三)对其学的评价
二、后世发挥
(一)医学入门书的兴起
(二)平针法及经脉流注的传播
(三)五志之火的沿用
(四)肾无实不可泻的流传
(五)损伤专从血论的确立
(六)施泄于肾的发挥
(七)眩晕上盛下虚的形成
(八)阴虚阳乏不能视的诠释
三、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刘纯》:  (1)“损伤专从血论”的形成  刘纯《玉机微义·损伤门》曰:“打仆金刃损伤,是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外受有形之物所伤,乃血肉筋骨受病,非如六淫七情为病,有在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证。”明确提出“损伤一证,专从血论”。此论为后世许多伤科著作引述,并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明代骨伤科蓬勃发展,著名医学家王肯堂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为骨伤科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在《疡医证治准绳》中开宗明义地引用刘氏的“损伤一证,专从血论”,并沿用刘纯须分其“瘀血停积和亡血过多之证,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而行之”。接着提出早、中、后期治疗原则依次为攻、和、补,“宜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无不效也”。其有所发挥之处是后期“调气养血、补益胃气”。王肯堂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能生化,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四肢百骸不得濡养,故损伤后期需要调补脾胃,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其从血论治不忘补益胃气的学术观点,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李梃在《医学入门》中亦有“凡损伤,专主血论,肝主血,不问何经所伤,恶血必归于肝,留于胁,郁于腹而作胀痛”的记载,对刘纯“专从血论”及李杲“恶血归肝论”的观点进行了发挥。清代伤科专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吸收了以上医家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  清·吴谦等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伤科学中很有代表性,其内容精湛、系统全面、简明扼要,对中医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重视解剖学知识,提倡“专从血论”,奠定了伤科学的理论基础。关于损伤的病机和治疗,其主张“专从血论”,如日:“凡跌打堕坠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即是对“恶血归肝论”的发挥。又日:“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也就是说,施行内治之法必须先辨明所伤是“瘀血停积”,还是“亡血过多”,要求察其“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此论明显承袭了刘纯的学术观点。古人的这一论点一方面阐明了损伤后血的生理功能失常是损伤的核心病机,一方面也指出了从血论治是损伤内治的辨证论治基础和基本用药原则。  (2)“损伤专从血论”的发展  骨折是损伤中一个较严重的类型,其发生后必然会伤及气血,波及脏腑引起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而其中伤血的病理变化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着骨折的愈合。因此,骨折的内治从治法的确立到遣方用药当“专从血论”。对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还提出首先“要辨虚实,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补而行之,但出血不多,亦无瘀血者,以外治之法治之”。其次,“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后是分期论治,确立了“先逐去瘀血,和营止痛,然后调养气血”的治疗原则。其与现代按骨折3个阶段区别施治相吻合,即初期活血化瘀消肿(包括手法对位,理顺经络),中期活血生新、接骨续筋,后期调养气血、舒筋通络。总之,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万变不离其宗,抓住了从血论治,就解决了伤科疾病的症结。《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进一步将“专从血论”作为伤科辨证施治的纲领,并贯穿于全书有关诊断和治疗的各项原则中。此论的提出比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唐容川等提出“活血化瘀”要早100年,这在当时是对伤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

作者简介

  杨卫东,男,1966年出生,云南省保山市人;云南中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学士;从事医史各家学说教学及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参编《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专论》《中国医学史》《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编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5”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5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