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而化之:傅道彬序跋集

文而化之:傅道彬序跋集

1星价 ¥51.7 (7.6折)
2星价¥51.7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806685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08066855 ; 978-7-108-06685-5

内容简介

这本小书分“自序集”“师友著作序跋集”“学生论作序跋集”三部分,收录了自1983年至1998年期间作者所写的序、跋文章共计46篇;篇末附有跋,是作者新写的文字,交待了本书的成书经过。
“序、跋是很难写的文字。古人谓‘人之患,好为人序’,这一方面因为序应当是一种精练概要的文字,唯恐笔力不逮;另一方面将序置于作者的卷首,序者容易犯指手画脚、好为人师的毛病。”作者的自况,道出了序、跋类文章确实不易写的特点。然而,这也诚如作者所言:“这些文字或写于东北飘雪的冬季,或写于武汉炎热的长夏,或写于北京王府的灯下,或写于哈尔滨的书房里,它记录着我的人生,也拓展了我的道路,因此我格外珍惜。……重新整理这些文字时,唤起了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仿佛又亲临了往日的道路。往事重重,已消逝在历史的苍茫里;广阔的大道正尽情地展开在希望的目光里,对于行者而言,唯有路*令人喜悦*令人振奋。”因此,本书当成学术随笔来读,也未尝不可。

目录

自序集
行者自述——《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后记
《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后记
《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后记
《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后记
田家炳现代教育书院记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再版后记
《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后记
《文学通识》总序

师友著作序跋集
丁广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史·原始社会卷》序
钱基博先生小传——《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面向21世纪的高等师范教育》序
伯庚《翰墨当歌》序
包临轩《生命的质感》序
张碧波《中华文明探源》序
李君明《〈论语〉引读》序
胡淑娟《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序
陈远东主编《留韵丹青——陈敬友、董晓畔、陈远东、吴冰、宿万盛作品精选》序
张楚乔、张光盐、王多主编《纪晓岚批点唐诗》序
孔祥发《移动的足迹——旅游诗词选》序
李文宝编著《刻古铭今——当代书刻造型艺术教学成果作品集》序
君子之于学也——《张舜徽壮议轩日记》读后
马国良《鹤韵——历代咏鹤诗文选》序
木斋《自我放逐——木斋随笔美文集》序
张碧波《黑龙江流域文明新探》序 17
坚守文学的神圣领地——马广原《月光下的土地》序
宫建华《东张西望——宫建华远行日记》序
夏莹主编《我的父亲母亲》序
赵忠山《清代黑龙江流人文学》序

学生论作序跋集
刘冬颖《与圣人对话:孔孟精髓》序
吴井泉《守望》序
李洲良《古槐树下的钟声——钱著管窥》序
于茀《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序
侯敏《易象论》序
陈彦辉《春秋辞令研究》序
王秀臣《“三礼”用诗考论》序
姜承哲《中韩太阳神话比较研究》序
王妍《经学以前的〈诗经〉》序
杨隽《典乐制度与周代诗学观念》序
陈反修《秋声印象》序
赵玉敏《孔子文学思想研究》序
王洪军《汉代博士文人群体与汉代文学》序
战学成《五礼制度与〈诗经〉时代社会生活》序
李洲良《“春秋笔法”论》序
高方《〈左传〉文学研究》序
韩仪《齐梁新变论》序
展开全部

节选

《文而化之:傅道彬序跨集》:  行者自述  ——《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后记  我爱自称是行者,因为我喜欢道路。行者便意味着在路上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有许多“齐天大圣”“美猴王”之类的称谓,“齐天大圣”有些霸气,“美猴王”则有些妖气,*恰切的还是行者。行者便是赶路人,细想来,人生便是赶路,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  我是与路有缘的。小的时候我在长白山区一个叫奶子山的小镇上长大(吉林省蛟河市境内),每天上学要往返近二十里的山路。无论是日出东方的黎明,还是零雨其漾的黄昏,无论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还是苍茫落雪的冬季,那通向远方的道路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与启示。后来上大学,又读了硕士、博士,在同学中我的家依然住得*远,从长白山下到扬子江畔,关山迢迢、行色匆匆的旅途带给我无限的希望与向往。  我喜欢路上的那种感觉。思想是与行者同在的。  其实思想也是路,思想者就是问路人。古人常以路命名自己的思想,老子把自己的思想称为“道”,而“道”就是路。庄子谓“道,行之而成”,他们是精神的问路者。当人们拥挤在一条狭窄的充满物欲的道路时,老庄以智慧和理性的目光打量世界,警告人类面对的危险,为人们指出一条广阔无形的精神获救之路,所以其哲学才以“道”命名。生活在都市里,已经很难体会路的命名的原始意义了。而回到往古回到地老天荒的年代,当原始人**次踩出一条依稀微茫的通向远方的路时,那该是怎样的神奇而令人激动。德国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在翻译老子《道德经》时就说,道便是路,而路这个词隐藏着关于世界一切秘密的秘密,希望在于道路。学术当然也是路,问学便是问路。人们或问自然、或问物理、或问往古、或问精神,学术便是精神的问路。此路是通向世界、通向广大、通向无限的。  问路是艰难的。我是1966年上小学的,1976年中学毕业,整个中小学期间恰与“文化大革命”相始终。家境贫寒,也没什么书,许多文字是我从糊墙报纸上读到的。四壁的报纸读完了,再去看天棚上的报纸,家里人至今还能记起我踩着凳子读天棚上报纸的情形。小时候迷恋铅字,我爱闻书上、报上那奇异的墨香味,那时候*希望的是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当时没有统编教材,都是各省市自编教材。读中学三年级时,我的一篇文章居然出现在中学二年级的教材里,为此我实在高兴了很长时间。1976年中学毕业的时候,我先是下乡当农民,后来又在吉林省蛟河煤矿当了工人,那年我才十七岁。一个采煤工人的辛苦与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当时考大学的动机很简单,只要不当采煤工人就行。1978年考大学时,我报的**志愿就是四平师范学院,而高考分数公布时,我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竟然考了全县**名。  幸运的是,在学术道路上我遇到了领路人。四平师范学院是所小学校,但那里却有一批极富才华的老师,像王安节老师、李源浦老师、王守谦老师、王凤春老师、刘新友老师等都给了我*初的学术启蒙。而那个时代更令人鼓舞,1978年是中国学术史上令人激动的年份,从政治高压下解放出来,来自农村与工厂的一批大学生,表现出了少有的文化迷狂。苦读在那时是一种时尚、一种光荣。正是在那种背景下,我开始走上了学术的殿堂。  1982年,我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石声淮教授指导下攻读先秦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先生是著名学者钱基博的高足,又是钱先生的佳婿。石先生积学甚富,精通经史,对“十三经”几可背诵。先生的一生都是在书房中度过的。他是歌者,每次拜访先生总是能听到先生在自家木楼上歌吟古诗的声音。那声音委婉而苍凉、悠远而深长,给人一种从容祥和的感觉。别人说他可背诵万首唐诗,他自己说:“没那么多,年轻时可背七八千。”先生一生所留文字不多,也不长于构建体系,但他却是一个我所见到的*具文化风韵的智慧老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学生了。先生教文学,以经史为根基,《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许多篇章都要求我们背诵。先生要求学生极严,我们的作业本上总是留下他密密的批语,写错一个字,重写二十遍。考试的时候,以闭卷为主,他*多给八十分,基本是六七十分,致使我们专业研究生成绩明显低于其他专业。我发表的**篇古典文学的论文是《木的祭祀与木的崇拜》,是与先生合作的,总共改了八次。当时心里不免嘀咕,但是后来我们都*感谢石先生,没有先生的严格训练,我们几乎不知学术为何物。在学术道路上有先生指引是我一生的幸福。先生1997年辞世,骨灰撒入了湘江。我愿先生的灵魂像湘江水一样万古长流。  ……

作者简介

  傅道彬,著名学者,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从师于石声淮、张舜徽教授。曾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黑龙江省文联主席。著有《晚唐钟声》《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诗外诗论笺》《文学是什么》(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