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宁叙事艺术研究

蒲宁叙事艺术研究

1星价 ¥30.0 (7.9折)
2星价¥30.0 定价¥3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73055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10页
  • 出版时间:2020-01-01
  • 条形码:9787567305588 ; 978-7-5673-0558-8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俄罗斯诺奖获奖者创作学”系列专著中的*后一部。20余年间,冯玉芝教授集学者的执着和军人的顽强于一身,将文人的抱负和女性的情怀一同融于笔端,坚守“每五年完成一部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这一“底线”,兢兢业业地写出了她的“第五部”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 内容包括: “乡村絮语: 蒲宁小说的经典结构”“情感篇章: 蒲宁小说的叙事经纬”“追思哲学: 蒲宁小说的诗性文本”“对话美学: 蒲宁小说的文体传奇”“宇宙诗学: 蒲宁与《旧金山来的先生》”。

目录

绪论 俄罗斯现代文学语境中的蒲宁

**章 乡村絮语:蒲宁小说的经典结构
**节 现实:发现存在之源的体裁
第二节 作者:两个世界的价值重估
第三节 象征:戏剧性的寓言架构
第四节 意义:描述、讲述与示述的综合

第二章 情感篇章:蒲宁小说的叙事经纬
**节 洞幽烛微:“我”的世界
第二节 斧凿无痕:“他”的爱情
第三节 千古绝唱:我们的眷恋
第四节 余音袅袅:你和他们的评说

第三章 追思哲学:蒲宁小说的诗性文本
**节 特别文体:论《托尔斯泰的解脱》
第二节 戏剧语言:悼亡诗的建构
第三节 “双声”基础:独白的类型与视角
第四节 对话层次:隐含的作者

第四章 对话美学:蒲宁小说的文体传奇
**节 戏剧性:破解“混沌状态”的尺度
第二节 绵密性:文本的“记忆”
第三节 边缘性: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四节 异地性:突变诗学的功能演化

第五章 宇宙诗学:蒲宁与《旧金山来的先生》
**节 旅行:破解人与宇宙关系的方程式
第二节 细节:和谐世界的丰厚底蕴
第三节 偶然:宇宙图景中人的位置
第四节 漂泊:20世纪文学的独唱

结语
附录一 蒲宁作品年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蒲宁叙事艺术研究》:  蒲宁小说中有一个明显的结构显影,即空间中时间的混沌,每一个乡村人物的出场都构成空间中情节的交错,从而将人物在空间中的身份凝固起来,人物的出场顺序、故事重心都能体现出乡村世界的自为和“差异空间”与其他世界联系的精微之处。  蒲宁叙事上是一丝不苟的,人物永远是一个结构中心。父亲、吉洪和弟弟库兹马完整地纵穿整个杜尔诺夫卡村的历史,这个历史被分化为贵族作为乡村主宰的昨天、贵族衰亡的今天和不仅没有贵族也没有上帝的混乱疯狂的明天。杜尔诺夫卡村是两个截然分明的世界的价值沦陷的风暴中心。哥哥的苦心经营在精神上没有获得任何的“丰收”,他不仅被夺去了庄园,也和“不齿”的贵族一样道德沦丧,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下流、荒淫、疯狂、愚昧的再演示,他的十次出场是:①家中:只生死婴;②酒店和商铺:污秽不堪;③农场:面临暴动冲击;④集市:社会上的一切危机中转站;⑤在雇工居所:强迫与雇工的新媳妇发生关系,连名字都不清楚;⑥教堂:只捐十卢布;⑦甚至回忆:想到父母,“也只会出于怜悯这老头一口饭吃,不会去了解他、关心他”,“对待母亲也一样,他的回答是:有那么个驼背老婆子……晒牛粪,生炉子,偷偷喝酒,没完没了的唠叨……别的,对不起,什么都不记得了”;⑧车站:和杰尼斯卡作“交易”,将自己糟蹋了的“新娘子”另嫁给“将来的管家”——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氓;⑨在上房:酗酒;⑩在乡下:和弟弟争论,咒骂“人民”。他是一块“沙漠”,上面布满精神干涸的沟壑。而弟弟的每一次出场,都从精神上否定了拯救的可能性。故事的重心就恰好设置在弟弟在哥哥之后“第二次”端详杜尔诺夫卡村,库兹马的不认同在叙事上进行了铺垫,从乡村一城市一租园子一管理园子——*后放弃园子。表面上,他比哥哥更有“见识”,实际上,他的悲观加重了乡村悲剧的精神毁灭的结局。民粹主义、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以及库兹马的“自学成才之路”都挽救不了乡村那种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颓势。他们把“新媳妇”丢给选定的管理人杰尼斯卡,计划着共同逃离杜尔诺夫卡村,把乡村“危机”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渊。“婚礼”作为虚拟的空间呈现出末世的氛围,在人物居所与意识之间达成了对峙,乡村不再是上帝在人间的庇护所,而是开启的地狱之门。  对于人物结构法,《苏霍多尔》加入了不只是人物的合唱,而且包含了作者的“显性”关联。纳达莉娅本身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她的“眷恋之情”和离奇怪诞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苏霍多尔的历史均由**人称的“人物”两兄妹的回忆构成。苏霍多尔所有的迷信都和现实搅和在一起——“在苏霍多尔,人们又开始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可是却不断传来有关解放农奴的消息,说得有鼻子有眼的——这不仅使家奴,而且使农奴也都惶惶不安起来;今后日子怎么过,会不会反而不如现在?要按照新的样子生活——这可不是儿戏!主子也一样,他们也将按照新的样子生活,可是他们连按照老样子生活也不会。祖父横死之后,爆发了战争,接着出现了彗星,闹得全国人心惶惶,继而宅第又毁于大火,然后是有关解放农奴的传说——所有这一切,使得两个少东家的面貌和心灵在短时间内发生大变,他们的青春和无忧无虑的心情荡然无存,原先暴躁和易怒的习性不见了踪影,换来的是凶狠、忧愁和相互间的憎恨:就像我父亲所说的,从此‘弟兄反目’,以至于吃饭时都拿着皮鞭……家境的窘困促使他们两人认识到必须立即动手重振被克里米亚战争、火灾和债务彻底毁坏了的家业。可是在经济方面两兄弟只是互相掣肘。一个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猜疑忌刻,另一个则慷慨大度、心地善良、轻信他人。”死亡、凶杀和大火穿插在每一个人的命运之中——“苏霍多尔人是在荒凉、落寞、死气沉沉,然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中长大成人的,他们无不遵行那种共同的亘古不变的生息繁衍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非但从不受时尚的影响,而且苏霍多尔人都对其信守不渝,有了这两点,按说这种方式应当子孙万代地传下去,永无止日。然而苏霍多尔人都是随遇而安的人,是软弱的人,是‘受不了惩罚’的人,要知道他们毕竟是浪迹草原的游牧民族的后裔呀!我们眼看着苏霍多尔庄园消亡得无影无踪,就像田鼠筑在它们的地下通道和洞穴上的土丘,在耕地的耙犁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样。而庄园的居民,死的死,散的散,那些好歹还住在里边的人,也不过是在苟延残喘地等死而已。因此我们再也看不到苏霍多尔的生活,更别说它的生活方式了。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是对于这种生活和生活方式的怀念,所能看到的只是那种近似野人过的半开化的生活。”作者的叙述“躲”在主人公的外壳中,是一种双水合流的叙述方法,在情感上的远近决定了分别评述的基本职能:这是一种可信的叙述,能够复写前辈的生活空间和精神走向。纳达莉娅作为线索性人物,把苏霍多尔的爱恨情仇演绎得空前饱满,然而,次要人物却非故事中人,只是一个叙述者,这说明,作者是一位“隐含的作者”,是对读者情感冲击的分担者,是理性的批判者。  ……

作者简介

  冯玉芝,生于1964年,山东新泰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文学博士,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主要从事俄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出版俄罗斯文学研究学术专著3部(《癌症楼的文本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译著2部(《一只燕子不成春》,合译,中俄互译国家项目,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后一颗子弹一一马雅可夫斯基评传》,华夏出版社,2001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代表性成果涉及经典文学阐释、战争文学述论和批评史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工作重心是俄罗斯诺奖获得者的创作学研究,为俄罗斯20世纪四位诺奖得主撰写了独具特色的创作学研究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