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2201121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5,409页
- 出版时间:2020-02-01
- 条形码:9787220112119 ; 978-7-220-11211-9
本书特色
《杨慎研究文选》从学术的角度,深入挖掘提炼杨慎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延续中华文化的巴蜀脉络,是一本系统、quan面、深刻、权wei的研究杨慎的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杨慎研究文选》是一套精选1911年以来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杨慎的专业的学术研究文选。书稿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杨慎的百年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杨慎经典研究论文选,第三部分为杨慎重要论著索引。“研究系列”汇集了老中青三代学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推陈出新并以此梳理和综合了多年来学术界对杨慎的研究成果,为后学研究提供了指引。
目录
前言
王智勇 秦际明
20世纪以来杨慎研究综述
王智勇 秦际明
总论
杨慎对明清学术思想的贡献
王文才
哲学思想研究
试论杨慎的哲学思想
陈德述
杨慎哲学思想初探
葛荣晋
杨慎的“求实”哲学
贾顺先
浅论杨慎与老庄
朱森溥
经学、考据学研究
杨慎之《诗经》学
林庆彰
杨慎的古韵学
李运益
论杨慎的经典诠释学思想
陈居渊
论明中期经学对宋学的反动
——以杨慎对经学的阐释为中心郭素红
杨慎经学方法与明代学术变迁
秦际明
民族史与地理研究
杨慎对西南民族史研究的贡献
顾峰
在边疆书写历史:杨慎两部滇史中的云南神话叙事
安琪
杨慎及其在地理学上的贡献
于希贤于希谦
文学思想与文学成就研究
杨慎的文学批评
邬国平
杨慎诗学体系论
高小慧
论杨慎诗歌创作的师法历程与风格趣向
雷磊陈光明
杨慎“文存古法”论
杨钊
论杨升庵的散曲
刘益国
杨慎词学与《草堂诗余》
张宏生
论杨慎词曲的“互融”“互异”兼及“明词曲化”的研究理路
胡元翎张笑雷
杨慎论李白评述
王仲镛
论杨慎俗文学创作的典范意识
曾绍皇
杨慎的神话观
董晓萍
重要论著索引
后记
节选
杨慎的“求实”哲学 贾顺先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今新都区)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死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他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举,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所谓“大礼议”一事,遭到世宗两次“廷杖”,并被谪戍云南,直至老死。 杨慎自谪戍云南后,由于接触下层生活,逐渐地认识到当时的学风和统治思想中的许多弊病,遂使他从相信程朱理学转为批评程、朱、陆、王的学术;从拥护当时的学风,转变为反对“学而无实”“学而无用”和提倡实事、实学、多闻、多见的“求实”新风。 一、用“元气”论改造理学的“太极”“道器”“理气”范畴 在明代中期,程朱理学早已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王守仁的心学曾经崛起,但他把其称为“朱子之晚年定论”,而不敢公开否定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敢于公开批评和改造程朱理学,又反对陆王心学的,应该说只有杨慎。杨慎将当时王守仁力图纠正程朱理学已出现的弊病,而又不敢公开否定程朱理学的这场斗争,诙谐地比喻为“真旦看厌,却爱装旦;北西厢看厌,乃唱南西厢”一般。他认为朱、王二者之间,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因此,王学是无法纠正当时朱学的流弊的。他说: 余友蒋北潭芝,善戏语而有妙理。尝论近日讲学之异,曰:“宋儒‘格物致知’之说,久厌听闻,‘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说一出,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盘肴陈前,味如嚼冰。若久而厌饫,依旧是鹅鸭菜蔬上也。又如真旦看厌,却爱装旦;北西厢听厌,乃唱南西厢;观听既久,依旧是真旦,北西厢出也。公勿与辨,但徐徐俟之。”(《升庵全集》卷七五《蒋北潭戏语》) 又说: 道学、心学,理一名殊……彼外之所行,颠倒错乱,于人伦事理大戾。顾异巾诡服,阔论高谈,饰虚文美观而曰:吾道学、吾心学,使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无可触摸,以求所谓禅悟,此其贼盗丧心已甚,乃欺人之行、乱民之俦,圣王之所以必诛而不以赦者也。何道学、心学之有?(《升庵全集》卷七五《道学》) 杨慎不仅认为道学、心学是“理一名殊”,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而且认为道学、心学所谈的道理本来是“明明白白,平平正正……无高远玄妙之说”,但是当这种学术发展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则变成了当时人们猎取功名、谋求富贵,而并不加以实行的一种“异巾诡服,阔论高谈……使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无可触摸”的“贼道丧心”“欺人之行”。这两种学术,本来是作为维护当时的“人伦事理”,即巩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秩序的一种学问,却被变为一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骗子法术。所以杨慎斥责这批口是心非的道学家是一批“乱民之俦”,应受到“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的人。正因为这样,杨慎提出了他的“求实”哲学,批评和改造了程、朱、陆、王的理学观点。 杨慎说:“万物中,皆有元气。”《升庵外集》卷四六。“元气者,天地之极。”《丹铅总录》卷一二。他用“元气”这个自先秦以来就被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作为自然观基础的*高哲学范畴代替了宋明理学家的“理”或“心”。他用“元气”构成万物,把“元气”作为“天地之极”。在坚持“元气”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时,开始了对宋明理学家们的“太极”“道器”“理气”等范畴的批评和改造。 他坚持用从客观现实出发的“求实”精神去代替当时的“空谈”,他把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的“太极”解释为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物质实体“元气”。杨慎说: 元气者,天地之极,故曰太极,言非寻常之极也。周子恐后人滞于有,故曰:“太极本无极。”犹庄子名元气曰“大块”,块犹极也,太犹大也。夫噫气者,岂有物哉!此可以证周子以无极解太极之义矣……朱子与陆子论“无极、太极”数千言,惜未及此。(《丹铅总录》卷一二) 杨慎用“太极”就是“元气”的这一观点,改造了周敦颐在《通书》中所说的“无极而太极”一语。周敦颐的这句话,按朱熹的解释是指“无形而有理”《朱文公集》卷三六《答陆子美》。,就是说,“太极”是指“有理”,“无极”是指“无形”。“太极”一词,在周敦颐和程、朱等的思想中,指的就是“无形之理”。朱熹还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四。朱熹的这种解释,是基本符合周敦颐原意的。杨慎则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关于周敦颐这句话的争论,虽然来往的信件写了数千言,但都没有抓住这句话的实质。这句话的实质,应该是:“太极”就是一种无具体形状,而又是无限的“元气”,就像庄子将“元气”称之为“大块”一样。杨慎还认为,周敦颐之所以说“无极而太极”,是为了防止人们只停留于具体的有形有象之物上面,而不了解“太极”的本质是指无形、无限的“元气”。朱熹与杨慎,一个用“无形之理”、一个用“无形无限之元气”来解“太极”一词,反映了他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差别。杨慎还说: (后文略)
作者简介
《杨慎研究文选》主编 王智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所研究员,巴蜀文化研究专家。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山月记
¥14.8¥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 -
我与地坛
¥20.2¥28.0